华世奎|溥仪的“退位诏书” 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宣告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结束的象征——最后一位封建皇帝宣统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 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他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被国家定为中华历代名匾之一。
华世奎
字璧臣,祖籍江苏无锡。清朝末期,曾在宫中任职。辛亥革命后居于天津,自署″北海逸民″,以卖字为生,一直到1942年卒于天津。
华世奎出身旧盐商家庭,四岁开始接受家塾启蒙教育。每天坚持练字不辍,其父要求甚严,偶见稍有懈怠,就拿烟袋锅往脑袋上敲。为了纠正执笔姿势,其父独出心裁地在他笔杆上放一枚铜钱,只要笔杆稍有倾斜,铜钱就会掉落下来。据说,华到后来可在笔杆上放十个铜钱,仍能运笔自如,可见功力之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终成书法大家。
▲ 华世奎 题写“天津劝业场' 匾额
|题写'天津劝业场'
为'天津劝业场' 题写匾额一事,最值一提。民国十七年天津劝业场建成,德商买办高星桥派人找华求写牌匾。按当时惯例,凡有登门求字者,皆与帐房管事谈妥润格即可,华从不见求字的客人。但是高星桥派来的人却走进了华的书房,简明扼要地说明' 劝业场' 牌匾的尺英寸以后,遂叫人端来三百块现洋,客气地说:'区区润金,不成敬意。'华淡然一笑,颔首将此事应允下来。当时,还没有影印、照排、放大的技术。主家要多大的字,书家就得写多大,像'劝业场'牌匾属于榜书。写榜书是非常见功力的,不好写。事隔几天,华刚把牌匾写好,求字的人又送来二百现洋,面带难色地告诉说,因为一时疏忽,几乎贻误大事,劳烦先生在' 劝业场' 前再加上'天津' 二字。华听了心里很是不悦,吩咐仆人当即铺纸研墨,挥笔写就'天津' 二字。
|书写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延绵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由隆裕太皇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当辛亥革命风云紧迫时,袁内阁取得隆裕皇太后和摄政王同意退位之后,即命华阁丞书写宣布退位诏书。
▲ 清廷退位诏书 华世奎书
华世奎写好清廷退位诏书,把它装成一幅横'匾,备匾亭一座,由太监抬入太和殿,请摄政乏载沣亲自监临,以成此隆重典礼,诏信全国人民。但没想到摄政王到场之后,竟提出了异议,他声明个人并不同意皇帝退位,认为这项沼书可以不下,他频频地连声说:“我看算了吧!算了吧!”四顾左右见无人响应,就又连声说了两句:“可以不必了!可以不必了尸然后自行出殿去了。华世奎看到这种情形,认为退位是既定之事,绝无有因为王爷—时之言,推翻御前会议决定的道理,当即按照原定步骤,让人把摆设退位诏书的亭子,抬出天安门,宣布了清廷退位。
|回天津靠卖字为生
寓居天津期间,华世奎对天津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经他主持的有″崇化学会″、″国文观摩社″、″城南诗社″等文化团体,并长期作文庙主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做人方面可谓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程克任天津市长时,因受商震嘱托,每月从市财政局给华世奎拨出千元,用以其生活之需,被他坚持拒绝。于是后来每月拨出600元为崇化学会经费,余款400元为文庙修缮费,直至日本侵入天津为止。他是清朝遗老,但当伪满洲国成立时,有人劝他参与,他说:″掌柜是旧人,字号改了,可以不必。″
1942年春夏之交,华世奎故于天津里第,终年79岁。其家属及在津遗老联名向伪满溥仪请谥,得赐予“贞节”谥号。
华世奎书法作品欣赏
-END-
书画论坛
与你分享
《艺术市场》杂志社协办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