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哪个行业值得重做一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这么一句话:
“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
这句话最早是谁说的,我已经查不到了。但它这几年频繁出现在各种自媒体的标题里,一定是触碰到了很多人的嗨点。
一次赚钱的机会没赶上,谁都想赶下一次。所有行业都重做一遍,感觉简直有了第二次人生。讲的人嗨,听的人也嗨,才能促成这句话不断传播,绕梁三年。
仔细搜索了一下,有迹可循最近说这句话的,有三位大佬。
第一个是钱治亚,瑞幸咖啡的创始人,CEO。她说这句话的意思,当然是指瑞幸咖啡“重做”了咖啡行业。
(图片来自网络)
但持续亏钱的瑞幸咖啡被笑称为“割美国韭菜的民族之光”(强烈推荐大家去B站看半佛仙人的视频,好看极了),那手可通天的融资本领,恐怕别人也学不来。
何况这每个季度亏几亿的瑞幸咖啡,到底是个可持续的消费品生意,还是半佛仙人说的 TO SBVC的击鼓传花游戏,咱们也不敢定论。
一句话:钱治亚的话不能信,瑞幸咖啡咱们也学不来。
第二位是江南春,分众传媒的创始人,CEO。
(图片来自网络)
江南春这几年几乎是“定位理论”的兼职讲师,带货能力超强,引得一大票企业家都去上定位理论的培训课。上完出来就买分众传媒的电梯广告,因为”电梯广告最适合暴力刷屏,抢占心智“。
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一鱼两吃,大概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那为啥江南春要说“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呢?
因为你重做一遍,不就要重投一遍分众的电梯广告吗?那铂爵旅拍、BOSS直聘不就可以在你耳朵边上再喊一年吗?
所以这个利益相关得厉害了,也不能听。
第三位是阿芙精油的创始人,雕爷(对,也是雕爷牛腩的创始人)。
(图片来自网络)
雕爷去年8月份写了一篇特别激动特别嗨的文章,叫做《真别怀疑了,“新消费”滔天巨浪来啦!》。
他在文章里说,新媒体 新渠道 新产品,就是新消费。他特地举了美妆品牌“完美日记”的例子:
(图片来自网络)
雕爷觉得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新的互联网品牌通过新渠道和新媒体,可以省下大笔费用,最终实现产品的超高性价比,这是可以被复制和扩张的模式。
所以他才兴奋地在文末来了一句:
“每一种消费品,看来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了。”
雕爷比前面两位厚道,因为他没说所有的行业都要重做。
他说消费品行业值得重做。
(图片来自网络)
雕爷这篇文章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尤其是那些靠品牌营销吃饭的,简直是怒不可遏:我们搞了这么多年搞得这么复杂难懂的品牌营销理论,被你说成了“极致性价比”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让不让我们吃饭了!
所以雕爷几天后又急忙写了第二篇:《“新消费巨浪”第二弹:别误读,高性价比只是层皮儿,内核是……》
主旨大意就是,为啥有新消费,因为“成本结构发生了深刻重构”。为了说明自己不“肤浅”,硬是塞进了“算法”、“数据”、“C2K2B”、“亚文化”等等一大堆名词。
然后,他又举了一个“新消费”的例子:“三顿半”咖啡。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我在琢磨“新品牌”的问题,又把雕爷的这两篇找出来读了一读。
怎么说呢?我觉得雕爷说这句“消费品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的时候,还是真诚的。他是个真正的创业者,行文说话发自内心。
但是他举的这两个例子,“完美日记”和“三顿半”咖啡,其实不是一回事。
接下来,我就解释一下,我认为这两个案例各代表了哪种“重做”方式。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究竟还有什么品类,值得“重做”。
1、先说“完美日记”
“完美日记”是近几年的美妆品牌“国货之光”,新品牌里的超级明星。用了仅仅三年的时间,就能做到销售额超30亿。2019年“完美日记”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金。
关于“完美日记”的分析文章已经满天飞了。总结一下,“完美日记”的成功其实是这样一个公式:
完美日记 = 性价比产品 * 互联网获客能力(新客) * 私域流量的运营能力(复购)
这里面我略掉了基于数据反馈的选品能力和与代工厂供应链合作的能力,我把他们都算到“性价比产品”里面去。毕竟最终的呈现就是产品本身。
(图片及数据来源:增长黑盒GrowthBox)
互联网获客能力,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完美日记”把原来大公司找一群agency合作的模式,变成了自己把大部分agency工作都内化了。自己创造海量内容,在小红书、淘宝、抖音、B站、快手“暴力刷屏”(你看,和江南春在电梯媒体干的事其实差不多)。
总之“完美日记”制作内容能力极强,在社交媒体投放上的能力也极强。行业标杆。
私域流量运营能力,就是通过一大堆的微信个人号、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在微信生态里做留存和复购。
你说这一套能不能复制?能不能用来在另外一个消费品上重做一遍?
我觉得肯定是可以的,但这是运气 辛苦活儿,太不容易。
你首先要找到一个原来销售链路特别长,导致层层加码,零售价格虚高的品类。然后你把价格做到人家一半,打造“极致性价比“的产品。这时候你很可能亏钱,亏很多钱。
接着,你要培养起自己特别强大的内容营销和媒体投放团队,帮你达成非常高的获客效率(如果你找agency来做他们就会薅你的羊毛,你就要花更多的钱,然后你产品价格很低,你亏更多的钱。)
然后,你要自己做好私域流量运营,雇很多小弟小妹每个人管几十个手机,不停地在发朋友圈,在微信群里发抢购链接,还要做“个性化推送”。(完美日记肯定有大投入在技术上,所以又要亏很多钱。)
最后,你一定会需要资本支持你度过这么亏钱的时光。所以你要选的赛道要足够大,有爆发力,不然资本也不会甩你啊。
(怎么说着说着像瑞幸咖啡了?)
“完美日记”选的是彩妆,飞速增长。但是下一个能有这么爆的品类是啥,不知道。
这个模式究竟最终会不会赚钱,也不知道。
不好学啊。
(图片来自网络)
2、再说“三顿半”咖啡
“三顿半”其实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新”品牌。
早在2008年,“三顿半”的创始人吴骏就开始做线下的咖啡馆了。直到2015年,他才成立“三顿半”成立,开始做淘宝。第一代产品是挂耳咖啡。
2017年“三顿半”推出了第二代产品——冷萃滤泡咖啡。这款产品比挂耳咖啡更容易简操作,用户只需要一个冷萃咖啡包,加入水,放到冰箱里,就可以喝到一杯冷萃咖啡。
但是,要命的是,需要在冰箱里放8~10小时……还是不方便。
终于到了2018年,三顿半研发出了一款超速溶型的产品,号称有超级速溶能力,几乎可以在任何温度任何液体中溶解。你可以兑牛奶,甚至苏打水、零度可乐都可以。
(图片来自网络)
价格大概是8块钱一杯。口味据说更接近于现磨咖啡,而不是传统的速溶咖啡,还原度很好。
随机调查了我身边几个“三顿半”的用户,都说跟雀巢的速溶简直不是一个世界的产品,“比瑞幸也好喝”。
(心疼瑞幸三秒钟。)
销售数据也证明了“三顿半”产品的吸引力:2018年双12,“三顿半”天猫旗舰店的销量已经仅次于雀巢。2019年双11,它成交额是2018同期的10倍,成为天猫双11咖啡品类第一。
“三顿半”重做的行业,是速溶咖啡行业。
速溶咖啡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类?在我一个消费者眼里,就是几十年没有变化的品类。唯一的龙头老大雀巢速溶咖啡,味道和样子都没有太大不同,依然是那么多的植脂末!
(图片来自雀巢咖啡官方旗舰店)
能记得住的广告语依然是那句古老的“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
而早就喝上了现磨咖啡的我们,对此的反应自然是“我信你个鬼!”
三顿半为什么能脱颖而出?你搜一搜网上的分析文章,能给你找出来一百种原因,每一种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但你往本质里想,其实很简单:
三顿半做的事,其实就是在保证“便利性”不受损害的同时,给了消费者更好的咖啡体验。
营销做得好,包装做得有逼格,都是有利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抓到了本质的需求点。
相比“完美日记”,我更偏好“三顿半”这种重做行业的方式,因为它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品牌”:
提升体验,增加价值,有自己的独特卖点,甚至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世界观/价值观。
如果你上三顿半的官网或者旗舰店去看看,就会同意我说的(我看了一会儿,就快变成他们家粉丝了。)
(图片来自“三顿半”咖啡官网)
而“完美日记”的极致性价比,其实不是长治久安的良方。所谓性价比,其实就是便宜。而总有人会比你还便宜。
回到本文主题,“三顿半”的模式,有哪些行业可以借鉴来“重做一遍”呢?
我立刻想到了方便面。
是的,有人已经看到这个机会并且开始干了:这就是“拉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