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道(7)|仰望星空 奠基终生——哈尔滨市“香滨模式”解析(三)
本体分析——因材施教
【孙 唯】是的,“香滨模式”的形成,对我们每一位香滨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香滨模式”就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的模式,模式要点:“本体分析→环境搭建→资源集成→按需应用”。本体四分析:学科体系分析、学情分析、资源软件分析、教学环境分析。
①学科本体分析:基于教材、课标,研究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的前后联系,准确定位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教学任务与作用。
②学生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前期知识基础和后续知识的铺垫,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学生学习此类知识的认知心理。
③资源软件分析:对教学资源进行检索与分析,找出学生的学习困难,创设学习环境和找准整合点。
④教学环境分析:对可利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进行分析,选择最大限度发挥教学效果的教学环境。
【陶继新】学科本体分析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分析不好,分析不对,就不可能教好。记得在听一位全国名师上课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竟然将课文中两个知识点讲错了。可是,听课者认为她是名师,便将错误当成了正确。这种危害并不是什么“新闻”,还在一些地方延续着。所以,前几天与小学语文特级老师于永正商定,我们将就您所说的这个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以正视听。
学生学情分析极其重要,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内涵非常丰富,其中就有因学生不同而采取不同教法的意思。孔子还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同一个班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要认真研究,才能真正掌握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资源软件分析也是因学生而分析,软件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可是,有的资源并不一定适合某个班级或某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要进行好好地分析,让这些资源产生最大的效应。
在教学环境分析方面,你们是有创造性的,特别是提到了移动学习环境,是很有价值的。环境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可是,构建怎样的环境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却是需要研究与分析的。
【孙 唯】根据本体分析的结果,构建不同的环境,生成不同的学材和资源。包括不需要媒体支撑的常态环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多媒体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环境,最后就是我们学校目前主要研究的满足学生自由和个性需要的移动环境。而“香滨学习模式”也主要指最后一种基于移动环境的个性化学习。
根据“四分析”、“三生成”的结果,我们分数学、语文、英语三个学科将适合于在移动环境下进行学习活动的典型课例遴选出来,进行重点研究并分析总结规律,形成了若干课型的教学模式。如数学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主题探究式教学”、语文学科的“基于多维电子课文的情境阅读教学”、英语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双主合作教学”等等。
实现了把“教材”变“学材”;把“教室”变“学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实现了教学组织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自由化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内容呈现方式突破书本和黑板的限制,转为多维电子教材和电子平台。
教与学的方式突破讲授和接受的限制,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合作式学习。
学习评价方式突破“学习成果评价”的限制,转为“生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陶继新】现在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真的不少,而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将不同学科、不同老师、不同学生的教与学,统统框定成一个模式,则是值得研究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科,模式也不应当完全一样。比如语文吧,教学散文与教学议论文能用同样的模式吗?显然不行。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特点,用同一的模式教学,也会出现问题。比如王崧舟的教学,多讲一些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他的“诗意”语文,很多是在他的神采飞扬的讲中呈现诗意的。这并不是说他不关注学生了,恰恰相反,正是在这种讲中,学生有了诗意的学习兴趣。韩兴娥老师则不能用这种模式,因为她不善言辞,可是,她却善于让学生学,而且学得非常好。他们两个都是我的好朋友,都是全国有名的老师,模式不同,却可以殊途同归。
您说的把“教材”变“学材”;把“教室”变“学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当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革命,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这场革命进行得更加好。教材与学材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一个是关注的教师的教,一个是关注的学生的学。任何学生,最终是都要离开老师的,所以,教学的目的,是让他们会学,学好,因此,教室要变成学场。“我要学”是学习的一种高层境界,而且有可能进入到善学的层次。《学记》有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当学生学会习了,喜欢上学习了,善于学习了后,人们孜孜以求的高效课堂也就应运而生了。
脚踏实际——高歌传“道”
【孙 唯】善于学习了,实际上就是具备了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香滨小学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能走到今天我们总结出三点,那就是有鲜明的理念,有执着的追求,有成功的经验。
香滨小学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首先体现了办学者的社会责任,教学生五年要为学生想一辈子,教学生五年要为国家民族想长久发展,这不是一个普通校长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简单的职业所能提出来的,而是一个满怀教育理想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去追求的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教育家的教育情怀。这情怀是对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爱,是一种崇高的负责任的精神。香滨小学把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瞄准了信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占领了信息技术这个高地,扎扎实实在课堂教学中搞改革,最终培养学生面向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力”。
【陶继新】您说的责任与爱太好了!一个校长,如果只是考虑自己的升迁和发财,就不可能思考这种关乎孩子终生成长的大问题。任何孩子都只能有一个童年,而这个童年又是其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段里,不能让他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具备终生受用的能力,未来的发展就不可能更好。所以,培养学生面向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力”,就是对他们一生负责。对此,校长就应当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也是与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有责任感,因为您爱学生,爱之则想让他们现在快乐,未来更幸福,于是,就有了您与老师们持之以恒的探索,以及一种的收获。
【孙 唯】我想,也是因为这份责任感,才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执着追求。
我们的办学一贯以“稳”著称,认定的目标不会轻易改变,而是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执着追求。在办学中香滨小学始终立足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是必须经历的,是不可逾越的。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走。实践告诉我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跟风、搞形式主义,一定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让教育回归本质,遵循教育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真理,培养出“真”人。
【陶继新】您的坚持不懈地执着追求,与前面所谈到责任也是维系在一起的。不过,这个责任是大责任,是终生不弃的责任。正因如此,才有了属于您的定心。《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有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没有“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是不可能心灵安定下来的,是不可能考虑大事并有所收获的。现在社会浮躁之见盛行,功利之心蔓延,本应当有一个宁静心态的校园,有的时候也因受到了这种浮躁与功利之心的浸染,老师与校长的心灵喧嚣起来了。有了这种不安的心灵,还能定下心来搞教育吗?不可能。教育是一个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所以,不能急。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您是要想干一番大事业的校长,所以,执著而安定,行进而不止。
【孙 唯】我们在办学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旗帜鲜明的理念,课题引领的实践,高校合作的支撑,以用促建的装配,按需应用的开发,多措并举的培训,本体规律的分析,互动反思的教研,过程跟踪的评价等。这些经验都是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推敲和借鉴,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发展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科学开展必须要有成功的经验借鉴,盲目的上设备,上软件,只能是因噎废食,造成浪费,探究学科本体,进行学习规律分析,按需开发教学资源,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学情搭建学习环境,实施课堂实时评价,过程互动评价,这是教育信息化面向本质规律的有益探索。
【陶继新】尼采说,没有经历的,形不成经验。您之所以拥有这么多这么好的经验,是因为您经历了,是您与老师们亲自干了。相信您不会止步,您还会在实践在探索,还会积累经验。这对于你们学校老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一定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当然,您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了,您的发展,又会带动师生的成长。这种良性的循环,会让学校更有知名度与美誉度。
-全文完-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