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炮里街道炮里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距西安22公里,距长安城区19公里。东邻朱耿村,南邻田村,西邻伯夷坊村,北至鲸鱼沟。现有10个村民小组,702户,2660人,土地面积4010亩。

新中国成立前,姓氏基本为王、张、李、刘、谢、关、安、杨、魏等。新中国成立后,姓氏基本为张、王、赵、牛、阎、门等。王、张两姓占大多数。有句顺口溜“王一半,张一角,剩下都是杂窝窝”。

西汉时,白鹿原为一方土山,叫长寿山。山上尽生茂林,林中尽生飞禽走兽。因山中常年积流,且流水汤汤,日月久了,遂淤一沟。因沟荆木得水,势旺嚣然,后人便称作荆峪沟。后荆峪沟将这方土山南北划分为二。今之炮里便居荆峪沟南。后因世人口之误传,偕荆峪沟音为鲸鱼沟。汉时此处土山便为皇家狩猎游乐之地。后朝廷为强壮兵伍,遂差通晓火药之理之智者及大批苦民,至白鹿原炮里村一带,大肆砍木伐林,烧木成炭,以为火药之辅料,再成攻军之炮。旧时炮写作砲,村名也写作砲里村。

朝廷的过度采伐及后来的人为破坏,使树木茂密的长寿山变成几近秃然的荒原。当时伐木者中的一部分人,因失业且无力置地,为生存之需,便在此地构造茅屋,开垦山地,堵水为田,集群成村。

唐初将此地封给开国大臣郧国公殷开山。原居住此地的人被迫迁至今西安城区曲江村、大鲍坡、马连滩、铁炉庙、金滹沱等地。此地便成了郧国公的庄园,人称郧庄。故有民谚:“上有天堂,下有郧庄。”为世代霸有此地以镇邪气,郧国公在炮里村东西各筑一庙。东庙为圣母庙,西庙为五大菩萨庙。

在两庙前各筑一塔。东塔皆用板瓦筑建,西塔却是青砖筑建。故炮里村亦称作双塔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炮里村改称为郧庄里。据《咸宁长安两县志续志·祭祀考》载:“圣母庙在元兴仓砲里村,庙前有古塔,纯以瓦渣砌成,俗称瓦渣塔。塔前嵌石一方,镌'天启丙寅’。”

至明朝中叶,炮里村却是一方名镇了,是白鹿原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村民不仅勤于农耕,苦于桑麻,且精于商贾。时至今日,村中还流传着关于昔日繁荣之“七井八涝池,二十四个丁字街,四十八个庙宇”之说。

村民至今还对圣母庙前的瓦渣塔有着不尽的传说。说是每年夏季,狄寨原上都会出现严重的干旱,以至庄稼颗粒无收。于是,狄寨原上的人们便成批结队的手持高香大蜡,一路敲锣打豉,带着神汉巫婆奔赴秦岭太兴山,设社围坛,泪水涟涟地跪拜苍天,以求神水。

新中国成立后,村子虽地域偏僻受地理及自然条件的制约,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固步自封的思维方式,先后建成面粉厂、缝纫厂、木器加工厂、农业机械化修理厂、煤厂、酿造厂、建筑队等。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发挥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的地理优势,科学规划,首先发展以西瓜、花卉为主导的产业及配套产业。近几年来,规模化地向绿色无公害农业进军。进一步加强了村容村貌建设,投资16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3万多平方米;投资25万元,建设村两委会的办公场所;进行村内电网的低压改造,建设人蓄引水工程。

2010年,引入陕西文化促进会的开发商,预计投资1亿元人民币,修建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百万碑林,必将带动炮里人第三产业发展。

西周时鲍伯公封地于此,又叫鲍里。北宋太祖年间,因造土炮,鲍里始谐音为炮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为陨庄里,后仍沿用炮里。

炮里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南,白鹿塬上。东与蓝田县相邻,南接鸣犊街道、魏寨街道,西、北与灞桥区狄寨街道相望,总面积2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炮里街道下辖9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8个行政村 。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