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创作的三段论
作为一名篆刻家,不仅需要书法家的笔墨功夫和文学文字涵养,还需要仄仄有声的用刀功夫,更需要情感持久力。对同一文字素材而言,其创作时间,篆刻作品的完成要比书法作品的完成持久得多。篆刻家须有创作冲动方面的耐力的控制力。这是篆刻作品的创作过程所决定的,它包括构思、设计、镌刻、拓印等程序。
构思是任何一门艺术必不可少的一环,即“意”在笔先,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得来全不费功夫。”因它是无形的,捉摸不定的。而且贯串篆刻创作的全过程,本文暂且不论。现就有目可睹的,呈现具体形态的部分,作一简要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到:篆刻创作可分为笔墨――刀石――拓印三个阶段。
一:无论是人家预先给你的印题,还是篆刻家自己情有所感,意有所发、面对不同的印文,不同的印材形式,或朱或白,或工或写,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或虚或实,或巧或拙,或疏或密,或离或合,或轻或重,或长或短,都要根据不同的印文内容、字数的多少和印材形状,选择不同的字体,作一番摆布。这一过程是*饱蘸墨汁的笔和纸或石的不断磨擦来完成。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有的需要勾勒几次,甚至几十次
吴昌硕每作一印,事先必静坐默想,反复构思,对于如何分朱布白、虚实相配,一一了然于胸,然后执笔起稿。起稿后还要再三推敲,有时数易其稿,直到完全惬意后才复印到石上去。赵古泥,一印入手,必先篆样别纸,务求精美,少有未安,辄置案头反复布置,不惜积时累日,数易楮叶,必使安详豫逸而后奏刀。
有些篆刻家不起笔墨印稿,用刀直接在印材上刻就。这并不等于笔墨的消失,只不过简化一道程序而已。在镌刻的过程中,始终要体味笔墨精神。
二:一方印,不管笔意如何丰神流动,不管章法安排得如何疏密相间,还是要通过刀和印材的不断撞击来完成。刀刃的厚薄、锐钝、冲刀切刀的选择,运刀的刚柔、轻重、徐疾、深浅、转折、曲直等现露出来的形态,往往与笔墨所体现的虚实疏密等形式,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观照关系。用刀角推冲运行,刻出的线条扎实挺拔;用刀刃披削运走,刻出的线条流畅秀逸;用刀侧紧贴线条徐徐推进,刻出的线条凝重苍古;刀口锋颖衔接含蓄,刻出的线条浑厚持重;刀口厚重;朱文宜深,线条丰腴。刀势外露,则方拓雄劲,刀势内蕴,则朴拙肃穆。
在运刀镌刻地,还要考虑印材的受刀能力。金玉之坚、犀牙之韧,即使训练有素的印工、强作数字,也难以达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就是篆刻家用是最多的石料,也有各自不同的性质。石性细腻谨密,运刀的起伏变化可大些,石性干燥易裂,则要掌握好运刀的轻重快慢,特别是较细较密之处,更要留意,以免爆裂而坏。
自明代文何开创刻制边款后,边款在篆刻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丁敬所创的切点当划的边款表现技法,成字在胸,不用着墨,下刀自如,随意所施,简洁利落。切刻一点,便为一笔,不作饰改,神态毕露,富有刀味。由于字的大小不一,刻的速度有快有慢,于是分行布白,也不受行列所拘,时而连,时而断,时而疏,时而密,气息贯通,变化无穷,使篆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印材经过刻划以后,反文的印面虽具有浮雕似的艺术效果,但人们还不能领略篆刻艺术的特有风貌。即使尚可鉴识的边款,椎拓与否的艺术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正如刻在木板上的图画和摄入底片的图像,除版画家和摄影家自身外,人家很难看出其美丑来。篆刻也如此,需要上等的印泥,将刻在印材上的印文钤印在纸上。钤印不仅要清晰准确,而且要有丰润腴美的质感,如果不注意方法,用力过重过轻,蘸印过深过浅,不讲究印泥和宣纸的质量,印文线条都会变样。钤出的印模糊不清,枯稿走形,直接影响篆刻的艺术质量。如果用一般的办公印泥拿来钤盖,定然走油失神。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