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师语丝1104:“通情”,才能“达理”,家之所以温暖,亲人之所以成为亲人,是因为我们之间可以多讲情少讲理。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要过幸福的日子,用自己喜欢的样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白老师语丝1104:“通情”,才能“达理”,家之所以温暖,亲人之所以成为亲人,是因为我们之间可以多讲情少讲理。
人啊,用一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不是不让人说,是凡说话一定要过脑子。有的话很真,但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
很多时候,口不择言,说话不过脑子,说出的话不仅伤人,还让自己后悔莫及,覆水难收,后果不堪设想。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很多人讲话只有“我”,没有“你”。
说话的态度,就是内心的样子。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受到内在情绪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
著名诗人本·琼森曾说:“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语言具有神奇的力量。我们常常称赞一个人“会说话”,绝不单单指他们会说华丽的词藻,而是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总让人听起来舒服。
所谓“心有善念,口吐莲花”,真正说话动听的人,必然是心怀善意,懂得尊重的人。
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时第一件事就是喜欢跟他讲道理:
男孩哭了,爸爸告诉他:“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孩子不愿意把玩具送给别人,妈妈说:“好孩子应该懂得分享。”
孩子没有跟别人打招呼,家长这时会教他:“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这是基本的礼貌。”
那位爸爸不会去想,孩子那时可能是真的害怕、无助;
那位妈妈不会明白,那可能是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他非常舍不得;
那些家长也不会去理解,孩子本来就内向,见到陌生人可能会非常紧张······
作为父母,他们总是急于教给孩子生活的道理、正确的做法,却忽略了一点:孩子当下的感受。
讲道理是最低效的教育方法,它阻碍了孩子亲身感受、体验、思考的过程,会让孩子活在“应该”之中,而不是“真实”之中,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遇事只会考虑“我应该怎么做”、“他应该怎么做”,不懂得从情感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决断、或是设身处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很多情商低的人,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凡事只讲道理、论对错,不关注别人是否愉快。
父母只讲道理,与孩子的链接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道理”、“对错”、“要求”,孩子的情感管理、情绪感受能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导致情商的低下,思维方式的僵化。
孩子的成长,不是那些“道理”可以堆砌出来的,需要他们真实地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亲身去感知和体会。
在一个只讲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讲赢,孩子总是受挫的状态,他学到的沟通模式就是忍受。
父母适度给孩子讲道理的确有必要,但不能只讲道理。
尤其是在孩子面临情绪的困境时,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试图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询问事情的原因。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好的语气,能让人如沐春风。有句话说:“一个人说话的态度,比讲话的内容更重要。”
你说话的态度中,藏着你为人处世的方式。说话的态度有多好,遇事的运气就有多好。在《奇葩说》节目中担任导师的蔡康永,一直是娱乐圈典型的高情商和好人缘的代表。《说话之道》里提到的:“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你会越快乐。”
《好好说话》里讲道:说话之伤,都是暗伤。语言可以暖心,也可以伤心。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气和态度说出来,听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孩子伤心哭闹、耍脾气、叛逆的时候,表达对他的倾听和理解,多用“我知道”、“我理解”、“我懂得”、“我能感觉到”等词,或是询问原因、耐心倾听,接纳他的情绪,再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古语云:“刀疮易没,恶语难消。”好好说话,温和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贴。语言对人的伤害、羞辱、折损,就像钉到墙里的钉子,即使时过境迁,即使拔钉而出,但痕迹永远都在。
“通情”,才能“达理”,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真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别忘点个“在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白俊庭简介:
白俊庭,曾获得特级教师、河南省学科教育专家、省名师、省优秀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名校长、省魅力教师、省优质课一等奖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曾在全国高校、中小学、政府、企业开讲座五百多场。
在《人民教育》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篇。在《教育时报》开设过“白俊庭专栏”。安徽师大出版专著《借给老师一分钟》 ,做国家、省级教研课题六项,分别获一、二等奖。
微信及联系电话:18238863332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近期热点推荐
白老师语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