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诊治精粹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病因责之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丹溪心法》曰:“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颅内肿瘤、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神经官能症等疾患常见有头痛症状,临证时只要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即可按本节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1.外感头痛 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即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清阳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又风为百病之长,若风挟寒邪,寒凝气滞,阻遏脉络,血郁于内而为头痛;若风挟热邪,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为头痛;若风挟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而致头痛。
2.内伤头痛 “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之濡养,及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内伤头痛之发病原因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1)肝阳上亢:情志不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或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
(2)肾虚精亏:多由禀赋不足,肾阴亏虚,髓海空虚而致头痛;或阴损及阳,肾阳不足,清阳不展,而为头痛。
(3)脾胃虚弱:多系饥饱劳倦,或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脾失健运,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而致头痛;或脾虚生痰,痰浊上扰,阻遏清阳而致头痛。
(4)气滞血瘀:跌打损伤之后,或久病入络,使气血瘀滞,也可发生头痛。
头痛的病位在头,但与肝、肾、脾等脏有关。
头痛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火、痰、瘀、虚。
本证总的病机可归纳为脉络阻闭,神机受损,清窍不利。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主症: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头痛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至数周不等。
(2)病史:因外感起病者,突然发病;因内伤起病者,有反复发作病史或外伤病史。
2.鉴别诊断
(1)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止,阵发加重,伴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喷射状呕吐,多见于西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蛛网膜下隙出血而与普通头痛不同。
(2)类中风:指风从内生而非外邪的中风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又称类中。风火痰上窜,除头痛外,尚有肢体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而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无肢体偏瘫,失语,口眼㖞斜,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发生。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轻重:病势轻者,病程长,反复发作,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属内伤头痛;病势剧者,起病短暂,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刺痛、胀痛、重痛,属外邪所致者,如外感头痛、瘀血头痛。
(2)辨部位:太阳头痛在后枕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于前额及眉棱骨;少阳头痛为颞侧,连及耳部;厥阴头痛表现于巅顶,或连于目部。
(3)辨性质:胀痛、重坠为痰湿;跳痛多见于肝火;隐痛、空痛、昏痛为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刺痛为瘀血。
(4)辨诱因:劳倦加重为气虚;变天加重为寒湿;情绪变化加重为肝火;失眠加重为肝肾阴虚。
(5)辨预后转归:外感头痛治疗较易,预后较好;内伤头痛治疗较难;
肝阳头痛应注意可并发中风、目盲或眩晕。
治疗要点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以祛邪为主。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治疗应以补虚为主。但亦有虚中挟实者,如瘀血、痰浊等,当权衡主次,随症治之。
(一)外感
1.风寒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更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2)治疗原则:疏风散寒。
(3)代表处方:川芎茶调散:川芎、羌活、白芷、薄荷(后下)、荆芥、防风、生甘草各10克,细辛6克。
(4)加减应用
①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治当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大枣加法半夏、藁本、川芎各10克。
②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肢冷、背寒、脉沉细,治当温散少阴寒邪,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各10克,以温经散寒止痛。
2.风热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目红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2)治疗原则:疏风清热。
(3)代表处方:芎芷石膏汤:菊花、生石膏各20克,羌活、川芎、白芷、藁本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痛甚者去羌活、藁本,加黄芩、薄荷、栀子各10克。
②热伤津液,症见舌红少津者,加天花粉20克,知母、石斛各10克。
③发热、恶风明显者,可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各10克。
④口鼻生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者,合用黄连上清丸。
3.风湿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2)治疗原则:祛风胜湿。
(3)代表处方: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0克,生姜3片。
②胸闷便溏者,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各10克。
③暑湿,身热汗出不畅,胸闷口渴者,改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各10克。
(二)内伤
1.肝阳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
(2)治疗原则:平肝潜阳。
(3)代表处方:天麻钩藤饮。
(4)加减应用
①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重,脉弦细,舌质红者,可加制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各20克,生地、石斛各10克。
②头痛剧烈,伴有胁痛,口苦,面红,溲赤,便秘者,加夏枯草20克,郁金10克,龙胆草6克等。
2.肾虚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膝酸软,耳鸣乏力,遗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2)治疗原则:补肾填精。
(3)代表处方:大补元煎:山萸肉、杜仲、枸杞、炒山药各20克,熟地黄15克,人参、当归、炙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偏肾阳虚,症头痛畏寒,面色白而无华者,改用右归丸。
②阴虚内热,症见面部烘热,面颊红赤者,用知柏地黄丸。
③精亏较甚,症见耳鸣耳聋、昏痛眩晕者,用左归丸。
④遗精带下者,加芡实20克,莲须、金樱子各10克。
3.血虚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治疗原则:养血补血。
(3)代表处方:加味四物汤:菊花、白芍各20克,当归、生地、川芎、蔓荆子、黄芩、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血虚导致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各20克。
②血虚阴虚并见,可加制首乌、钩藤、枸杞子各20克,女贞子10克。
③中气下陷,症见痛时悠悠忽忽、空洞感、少气乏力、食饮不振者,用补中益气汤。
4.痰浊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2)治疗原则:化痰降逆。
(3)代表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可加厚朴、蔓荆子各10克,白蒺藜15克等。
②若痰浊郁久化热,症见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去白术加黄芩、竹茹、枳实各10克。
5.瘀血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苔薄白、脉细涩。
(2)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3)代表处方:通窍活血汤:葱白、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各10克,麝香0.2克(冲服),生姜5片,大枣5枚,酒30毫升。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可加郁金、菖蒲、白芷各10克,细辛6克。
②痛甚者,加地龙15克、地鳖虫10克、全蝎5克、蜈蚣2条等。
③气虚血瘀者,加黄芪20克,当归10克。
④兼寒邪者,加桂枝10克,细辛6克。
上述各证,治疗时可选用引经药,太阳头痛:羌活、防风各10克;阳明头痛:葛根20克,白芷10克;少阳头痛:川芎、柴胡各10克;厥阴头痛:藁本10克,吴茱萸3克。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桑叶、菊花各9克,水煎服,适用于风热头痛。
(2)蔓荆子9克,川芎6克,水煎服,适用于风寒头痛。
(3)全蝎、地龙各30克,研粉内服,每次服3克,每日2次,适用于顽固性头痛。
2.中成药疗法 风热证可选上清丸、头风痛丸;风寒证选九味羌活丸、都梁丸;风湿证用藿香正气丸;肝阳头痛可用夏枯草膏;肾虚头痛可选归芍地黄丸、左归丸;血虚头痛可选当归补血丸、归脾丸;痰浊证可用半夏天麻丸、陈夏六君丸;瘀血头痛可选安脑丸、脑伤片等。
3.蒸熏法 用晚蚕砂、僵蚕各30克,川芎、白芷15克,加水5碗,煎至3碗,然后用中心开孔的厚纸盖住药锅口,用手巾包住双眼,令头痛部位对准纸孔,以药的蒸气熏10~15分钟,每日1次。
4.针灸疗法 针灸对头痛有明显疗效,临证时可选百会、气海、风池、合谷等穴,并根据辨证选穴。顽固性头痛可用耳背静脉放血法。
5.饮食疗法
(1)大枣七枚,黄精15克,乌鸡1只(去内脏),隔水炖服,每周2次,适用于血虚头痛。
(2)白莲子20克,川芎10克,陈皮6克,水煎去渣,入瘦猪肉60克煮熟,加调料适量,温服,适用于痰浊头痛。
(3)夏枯草20克,瘦猪肉50克,同煮汤服食,每日1次,连服5日,适用于肝阳头痛。
(4)核桃仁30克,白糖适量,捣碎成泥,加黄酒50毫升,用小火煮10分钟,每日1次,连服5日,适用于瘀血头痛。
【预防调摄】 头痛的预防应做到平时生活规律,起居有定时,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外邪头痛的发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肝阳头痛的发生。除服用药物外,头部按摩疗法常获得良效,可配合应用。此外,患者宜禁烟酒。发作期,尤其是头痛剧烈者,宜卧床休息,环境宜清静,舒调情志,安心静养,光线不要过强,忌刺激性食品。(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