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七)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里这样说: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汁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泻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实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痞者,满而不实,所以,后人经常在说“痞满”这个词,病人会对你说胃里总是感觉不对劲,也是不是胀,也不是疼,也不酸,也不是热,就是不对劲,这有可能就是痞满。

说痞是怎么来的,邪内陷以后,陷到上下的中间,既不可以从外解,也不可以从下解,只能辛开苦降。实际上这个办法和小柴胡汤的初表入里是一回事,这就是后来叶天士说的,邪留在中焦的时候,用温胆汤来分消道理是一样的。

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各60g,陈皮90g,炙甘草30g,茯苓45g】,半夏泻心汤【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12枚】,小柴胡汤【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这一类似的方剂,甚至于达原饮【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这一类方剂都属于既不能从表治,也不能从里治,既不能从上治,也不能从下治的这组病证。因此,我们迫不得已,只能表里分消,上下分消。

半夏泻心汤是怎么分消的呢?在中药五味里面说道: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能缓,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咸能下能软。半夏,干姜这两味药都辛温的,能散其结;黄连和黄芩这两味药是苦味,苦味的药能泻其满,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辛开苦降,而在辛开苦降的基础上加人参、甘草和大枣来补下之后的虚。

半夏泻心汤就三组药,半夏和干姜的辛散,黄连和黄芩的苦降,人参、甘草和大枣的甘补,补虚益气。

如果中不虚或者中虚还不需要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只剩下两组药,辛开苦降,如果把这个辛开苦降变成缩小版的话,那就是朱丹溪的佐金丸(片芩180克。吴茱萸30克),吴茱萸辛开,黄芩苦降。或者就是薛雪的苏叶黄连汤【川连0.9~1.2克,苏叶0.6~0.9克】,苏叶辛开,黄连苦降,这些都是一回事。

我们现在返回来想一想,假如我们没有学过半夏泻心汤,而我们见到这种病证了,如果由我们自己组方的时候,就说我们没有学过辛开苦降这个治法,我们会组成一张什么样的方来?我们肯定不会组成半夏,干姜配黄连,黄芩吧,无非不就是用点人参,白术之类先把中虚补起来。再用一点枳实,枳壳把胃气降下去,再用一点升麻,柴胡,把脾气升起来。再用一点陈皮,青皮,香附之类把气机通调一下。大约就是这样组成的方子。

而我们试着这样组合过来,与半夏泻心汤去对比,我们会发现,我们组合出来的方子的疗效要比半夏泻心汤的疗效要差得多。包括我们现在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的病变,该用半夏泻心汤时候,我们自行组方,比如说中虚,我们用黄芪,人参,白术,或者四君子汤加黄芪,胃气不降,有可能会用旋覆,代赭石,或者半夏,陈皮,如果我们考虑到胃炎,胃溃疡,从西医的角度来说,有不有需要消炎,需要热毒,有热毒了,需要加点蒲公英,银花之类。如果有肝气犯胃,我们可能会加点柴胡,枳壳等,最后组合出一大张方子出来。我们和半夏泻心汤对比,疗效远远不如半夏泻心汤。

只要我们倒回来想一想,这个组方,自己越组越胆小,越觉得自己的智慧不如古人,自己捉摸了半天,还不如古人了,反回来,于是自己长叹一声,不如还是学古人的吧。

组方是需要要境界的,并不是每一医生都有这种境界,假如古人真的没有留下这个治法,没有给我们留下这张方剂,我们不知道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精力和智慧,才有可能组成这么一张方子来。

半夏泻心汤是这样的,别的方剂也是这样的。我们返回来捉摸我们用的经方,我们自己捉摸,让我们组合,怎么去组合,肯定是很难的。于是,我们越来越觉得古人的伟大。某一个学科发展的高度,并不取决于它时代的先后。

(0)

相关推荐

  • 太阳变证—(四)痞证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当发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热入而与水结,阳加于阴,则作结胸:若紧入里,为阴邪入里,寒入而与气塞, ...

  •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半夏洗,半升(12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千姜三两(9克),甘草炙,三两(9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擘,十二枚[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谈了理中丸的第一功效,就是止吐泻的,那么这一节我们来谈理中丸方中何为君药?我们先来看看原方: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一)临证谈理中丸

    同一个药,在治疗外感病的用法和内伤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这是李东垣在临床上分辨外感内伤的原因之一. 理中丸: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共四味 这四味药哪一味药是君药呢?最早对经方做方解的是南宋时期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九)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讲到了<伤寒九十论>里的医案,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我们来分析一下五积散到底起什么作用. 五积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引起的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张璐说:此虽类集十余方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一个是"水泻",一个是"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理中丸的功效如何? 第一张方剂都有它的功效,我们都想知道它的功效,但是,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再来思考太阴病的病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在于虚,于是,太阴篇里说当温子,温之针对的是寒邪,补之针对的是正气,而原文<伤寒论>第277条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当代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的一个医案: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 一个50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理中汤在泄泻中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 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有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它就是太阴病的主方,这没有什么疑问啊!这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四)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两个病案,都用到了理中汤,我们来解释一下90岁老人的这个泄泻的方子,为什么要用理中汤加减. 第一张处方:党参12克,炒苍术12克,干姜9克,焦神曲15克,苏叶9克,滑石18克,炙甘草3克,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二)临证谈理中丸

    干姜以辛热独胜.等量,人参.白术之甘是远不敌干姜之辛的.理中丸中用等量之甘草,与其说佐人参健脾益气,不如说以甘制辛,入口仍是辛多甘少.基于这一点,原方中四药等量,已然是干姜为君了. 既然是干姜为君,为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三)临证谈理中丸

    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如虚多于寒,以人参为君:寒多于虚,经干姜为君.此说也合临床实际.必要的时候,该以人参为君就以人参为君,该以干姜为君就要以干姜为君. 倒过来,我们来思考,以人参为君所治病,往往是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