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八十五首《秋夜曲》(张仲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秋夜曲
【中唐·张仲素·七言绝句】
拼音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品介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注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译文]
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云彩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秋日的清冷令秋虫整夜鸣叫,给戍边丈夫的棉衣还未寄出,请老天可干万别降下寒霜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介绍]
壹/
张仲素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文学赏析
名家评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张仲素可以说是唐代写闺情诗的好手。他在这方面的佳作相当多,每一首几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就拿这一首来说,虽然也是描写闺中女子思念戍边丈夫的,却与他的《秋思》、《春闺思》等同类诗作判然有别。
一般说来,绝句讲究精炼,不提倡用叠字,至少不象七律用得那么多。而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中,却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句中使用叠字,往往都有两个特点:第一、多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第二、总是为了强调或特别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时才用。就拿此诗中的“丁丁”和“漫漫”来说,它们也都是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而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所以“丁丁”、“漫漫”虽然多费了一些笔墨,但它们在表现女子思夫的时间之长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如果再深入分析,这两句诗似乎还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丁丁漏水固然可以暗示时间的消逝和漫长,而月光从被漫漫的轻云遮挡至渐渐露出,则可以更进一步说明秋夜的漫长,并且通过这样的描写,烘染出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这种氛围中去找寻或设想那位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如果没有第三句中的“逼”字和秋虫的哀鸣,那么末句的“征衣”、“莫飞霜”等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首诗虽然不像《秋思》等诗那样委婉含蓄,但闺思之情也暗藏景中,且在对丈夫的思念中,更添一层关怀温润之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闺中思妇是唐诗中常见的主人公,但前后期之思妇却风韵各异。这也是唐代社会审美主体之美学观念逐步趋于深入的表现。张仲素这首《秋夜曲》,就鲜明地体现了唐代美学思潮的这一变化。
这首诗写闺中思妇寂寞孤独的心理状态,似与唐前期诗人之思妇诗如出一辙。但若细加品味,就会发现二者已有相当差异。前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虽有一腔幽怨,但这位少妇在春日登楼望见“杨柳色”之前,居然不知道“教夫婿觅封侯”之“愁”与“悔”,其心境之安适平静可想而知。而《秋夜曲》则不然,通篇都浸透着凄清孤寂的情调。诗中的思妇因良人远征,彻夜难眠。铜壶滴漏的声音本来微乎其微,普通人一般是不会注意到的;然而在这位终夜辗转反侧睡意全无的思妇耳中,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的“丁丁”的漏水声却是那么的清晰。一滴滴敲在思妇的心坎上,一声声更使她感到寂寞难耐。单调乏味的滴水声,非但没有将她送入梦乡,反而益发使她感到漫长的黑夜不知何时了。不知心上人是否也如她这般寂寞和思念情人?尽管首句对她的何所思未置一词,但读者不难想象到思妇此时是多么想念她的丈夫,多么希望丈夫出现在她的身旁啊!次句紧承首句,冷清清的静夜是这般地百无聊赖,思妇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天空,秋夜的天幕上,轻云飘浮,移动得好慢好慢,月亮时而躲进云里,时而又露了出来。秋寒已悄悄袭来,更何况是在这长夜;秋天夜空的冷寂,更增加了大地的寒气。秋虫亦被冻得不停地悲鸣。这声音更触动了屋内的思妇那颗孤凄的心。她不禁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通夕响”明写秋虫鸣叫时间之长,实际暗示思妇通宵达旦也未能成眠。前三句的客观之景,皆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的主观之情。作者这种笔法,有画龙点睛之妙。末句希冀寒霜不要早早降落,可以窥见思妇对良人的一片深情。“飞霜”本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无法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但思妇却希望它改变固有的规律,等她寒衣寄出后再“飞霜”。就这点而言,可说是这类诗前后期的异中之同。
王昌龄的《闺怨》是一首好诗,张仲素的《秋夜曲》,也有其独到之处。王诗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进行集中描写,固然耐人寻味;张诗将思妇一夜间的情思以多个层次展开,更加凄切动人。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唐代前期国力强盛,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一个少妇对丈夫从军远征而“不知愁”是完全可能的。而唐代后期,国力日衰,人们已无前期那种乐观的气氛,对边塞已不再抱有浪漫的幻想,思妇对良人的征戍生活,更多了一些担心。此乃前后期思妇心境不同的根本原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