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下年轻人成“标配”,超大城市治理需要怎样的“小巷总理”?
西成居民区,距中共一大会址直线距离不足200米。73岁的张菊萍怀着激动的心情投出了宝贵的一票,为这片居住了近五十载的石库门里弄选出自己信任的“小巷总理”。
历经5个多月,上海6094个居村党组织和6036个居村委会全部完成换届选举,共选举产生新一届居村“两委”班子成员48872名。
新一届居村“两委”班子成员实现“四升一降”,即“一肩挑”比例提升、交叉任职比例提升、学历水平提升、来源渠道提升、整体年龄下降。
更多90后青年不仅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更成为城市基层治理单元“掌门人”。居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6.7岁,比上届下降2.8岁;书记平均年龄44.6岁,比上届下降1.2岁。35岁以下年轻干部成居村“两委”班子“标配”。
居村委会成员学历水平提升的同时,来源也更丰富。其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75.8%,比上届提升8.8%。从退役军人到致富能手,班子结构更合理、层次更分明,紧贴基层现实发展需要。
透视这支扎根基层的全新队伍,我们能从中读取城市治理逻辑之变。过去的情感链接正逐渐化为当下的事务链接。不必与家家户户热络亲切,只要“办成事”,同样能收获拥趸。居民们愈发看中“能力”二字,也倒逼着基层治理者队伍向职业化目标不断迈进。
阿姨爷叔为“90后”投票,年轻书记的“圈粉之道”
杨浦区大桥街道幸福村居民区,70多岁的陈老伯显得“轻车熟路”。只见他迅速写好选票,并将其利落地放入投票箱。
陈老伯说,“我们不仅是选书记,更是选自己的未来”。在今年换届选举中,许多阿姨爷叔们将一张张选票投给了90后年轻人。薄薄的纸张,寄托着沉甸甸的责任,也承载着他们的满满期待。
其实最开始,进入社区的年轻人们也曾面临重重阻碍。一方面,源于客观存在的“年龄差”。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的上海,部分中心城区老龄化比例直逼40%。面对接近儿孙辈的年轻人,许多老人觉得“聊不到一起去”。另一方面,缺乏社会经验的小年轻,也不禁让居民们生起疑虑。面对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他们能应付好吗?
范是华,今年刚满30岁,是名妥妥的90后。不久前,他刚从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北梅园社区副书记的岗位上提正。居民们信任他的理由是“范书记可以帮我们装电梯”。虽然全市层面已提出“整建制”加梯,但落到基层社区,居民们依旧感到“推进难”。这种难,不仅体现在流程繁琐,更因为牵涉到最现实的经济利益。个子瘦高的范是华没有被吓退,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推进办法,最终成功帮助小区十几个楼栋率先装上电梯。
老百姓要的,是办得了事的书记。有热情、有创意、有干劲,越来越多90后正以此“圈粉”,被更多居民发现、认可。不仅是年轻人选择了社区,社区也开始选择年轻人。
大数据为居村换届“画像”,实现资源精准调配
投票日的上午7点半,张菊萍早早候在会场。这一天,她有一个重要身份——“监票人”。数十载的邻里情,加之曾经的居民区书记工作经验,让居民们对她格外信任。从过来人的角度看,张阿姨毫不保留地夸赞,“现在的年轻人工作能力强”。张菊萍看中的这份能力中,数字化应用水平占比极高。
6年前,上海首次在居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使用网络信息平台,用信息工具代替人工统计。不仅规范了选举流程、提高选举效率,也实现了对居村委会成员信息的精准管理。今年选举工作中,上海首次依托“社区云”人房基础数据库,将“随身码”应用于选民登记。社区工作人员手持移动设备,扫描居民出示的随身码,选民登记便可顺利完成。各类公告、选民证还可通过“社区云”系统打印,既方便实用,又大大减轻了基层负担。
在普陀区,通过综合运用智联普陀3.0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社区云”系统,相关部门顺利为全区263个居村换届工作“画像”。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于数据平台研发的预警模型,他们成功将重点居民区问题类型细分为31个小类,并对应12个职能部门。由此,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度资源,给予基层有力支撑。
作者:王嘉旖
图片:叶辰亮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