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怎样教学文言文(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培训资料9
上一讲讲了文言文要少翻译,那么是不是任何学习阶段都是如此呢?不是的,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文言文要多多翻译,中学语文,翻译就要渐渐减少,到了大学语文,就应该更少,甚至可以完全不译——假如教材选文真的是活在现代汉语里的古代汉语。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也应区分阶段:中学生不译某个文言词语,可能是他不懂;大学生不译恰恰是因为他已经懂了。所以同一篇文言文,假如在中学语文有50条注,那么到了大学语文就应该只有30条注,甚至更少,因为已经懂了的就可以不译不注。但我看到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在《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一书里统计过《赤壁赋》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和某一种大学语文教材里,恰好都是53条注,其中中学注释过的“遗世”“羽化”“渺渺”“袅袅”“愀然”“蜉蝣”“须臾”“扁舟”等,仍然简单重复地注释,按说这些词语早已应该进入了中学生的语言,大学生早就应该能直接采用了。
那么如何确保学过的文言词语能够进入自己语言,不必再重复地翻译呢?我认为就是老师的教学不要过多放在分析课文上,而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和背诵,只有这样,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语句,才可能长驱直入,真正进入学生语库,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用出来。辅仁大学的陈垣校长曾主张,学习文言文要“令学生读之烂熟,涵泳玩索(每一二句),习惯自然,则出口成章,可免翻译之苦。……学本国文贵能使言文一致,今以《论语》、《孟子》为言文一致之标准,选出数十章,熟读如流,不啻若自其口出,则出笔自易。”
辅仁大学校长陈垣
下面我们用这一观点继续评点《世说新语十七则》课文里的另外几个段落。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言语31)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教材选文的版本问题,古代文献因为年代久远,辗转传抄,难免出错,后人按照各自的理解校订,会出现很多的版本,我们教材一般选择学界公认的、比较通俗的版本,并在课文后面注明。课文译注也是同样,一般就遵用所选课文的版本,这样可以避免众人来“商榷”“指瑕”的麻烦。但是遵用选本的译注,有时候和本教材的教学理念难免不尽相同,所以要略加说明。教师们使用中也请多加注意。譬如这一则的注释,教材只注了“新亭”“周侯”“王丞相”“愀然”“神州”“楚囚相对”这几个词语,而“藉卉”和“中坐”就没注,需要补注一下。
“藉”有两个读音,读“jiè”时是垫的意思,读“jí”是践踏的意思,如“狼藉”,这里应该是第一个意思。“卉”是草,草地。藉卉就是坐在草地上。“中坐”的“中”可以是空间的“中”,也可以是时间的“中”,从课文内容看,这里应该是时间,即宴饮中途。
再看翻译,教材选文版本的翻译是这样的:
到江南来避难的那些人士,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互相邀请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饮酒会宴。武城侯周顗席间叹息说:“风景倒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起了变化!”在座的人相互对视,流下了眼泪。只有丞相王导突然变了脸色说:“大家正当同心协力扶助王室,收复中原,哪至于像囚徒似的相对哭泣!”
“相邀”翻译成“互相邀请”;“相视流泪”翻译成“相互对视,流下了眼泪”;“勠力”翻译成“同心协力”;“楚囚相对”翻译成“像囚徒似的相对哭泣”。这几个词语的翻译到底有没有必要?我认为不翻译也可以懂,而且更精炼,我们现代汉语系统应该直接收入囊中。
下面我来尝试翻译——翻译之前我觉得先要跟学生简单讲一下背景,这一则和上一则不同,上一则是两个人互相夸赞自己的家乡,没有什么时代背景。这一则则有重大历史背景,即:西晋灭亡,大批士族人士纷纷南渡长江,拥戴晋元帝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讲过这一背景后,我尝试这样翻译:
这些过江避难的士人,每逢好天气,就相邀来到新亭,席地而坐,宴饮作乐。席间周侯忽然叹息说:“风景跟从前没有不同,只是山河已经不同了!”一座之人都相视流泪。只有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说:“大家正当勠力扶助王室,收复中原,何至于作楚囚相对!”
“相邀”“相视流泪”“愀然”“勠力”“楚囚相对”都没有翻译,但是并不影响理解课文,也就是说,它们变成我们现代汉语里的词语了。
再看下一段。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言语55)
我的翻译:桓温公北伐途径金城,见先前任琅邪内史时种下的柳树,皆已十围,慨然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这段里几个词语再说一下。
【十围】古人所谓“一围”其实只是张开拇指和食指的跨度,所以“十围”相当于一米多。这个不能翻译,只能注释。【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教参原来的翻译是:“树木尚且这样,人怎么能经得住岁月的销磨呢!”我觉得不必翻译。【攀枝执条】教参原来翻译“攀住树枝,抓着柳条”,语言很笨,不如不翻译,“攀枝执条”四个字在视觉上理解是毫无障碍的。【泫然流泪】“泫”虽然现在汉语中很少见了,但是很值得把它重新激活。类似的一个词“炫”,本来除了“炫耀”之类组词,单独也很少用了,但是经“最炫民族风”一唱,几乎成了流行语了。所以也是不译为好。这些词语都要直接让学生背。
下一段。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言语57)
翻译:顾悦和简文帝同岁,而头发早早白了。简文帝问他:“你头发为什么比我先白呢?”顾悦回答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蚤”是假借字。“蒲柳”,书上注释是“水杨”,我认为是“蒲草”与“柳树”,取其柔弱之姿,而偏指“蒲”,蒲絮色白,望秋而落,非常贴切。这是一个高级的马屁。
下面我们跳过去,选后面的一则: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文学25)
“牖”是“窗户”,本来需要译一下,不过“牖中窥日”已是成语,所以可以不译。教参翻译这一段,把“渊综广博”翻译为“深厚渊博而且融会贯通”;把“清通简要”翻译成“清朗通达而且简练扼要”,其实这两个词语都不必翻译,大家自能意会。
所以可以这样翻译:褚季野对孙安国说:“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安国回答说:“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听了说:“圣人固然是不能用言语评价的。要是说中等以下的人,那么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因为时间关系,其他几则就不讲了。其实课文不过就是例子,学了《世说新语十七则》,能够把地坦而平,水淡而清,人廉且贞,相邀,相视流泪,愀然变色,戮力,楚囚相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蒲柳之姿,松柏之质,经霜弥茂,渊综广博,清通简要,显处视月,牖中窥日……这些活在现代汉语里的古代汉语纳入自己的语库,这就是成绩。假如再能举一反三,今后学习文言文都能采用这样的态度,都能不断在自己语库中增加一些这样的“雅语”,假以时日,使自己的语言文字都变得高雅起来,接上我们母语的“雅言”“雅语”的传统,这才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