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王羲之行书从碑开始而不是临手帖
文/一者
艺术的发展有一个规律,产生、发展成熟,与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甚至是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每个历史时期达到高峰。书法楷书唐代是一座不可超越的高峰,“唐楷”成为楷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代,是隶书的天下,汉隶在汉代发展到完美,至真至善,风格多样。行书则以东晋为高峰,以羲之、献之为代表,无论从技法水平,格调、精神面貌等无可超越,这由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王羲之代表了东晋时期士夫文人的那种超凡出尘,自由奔放、洒脱的生命状态,是书法文人化,升华到至高境界的表现。综上所述,学行书必学晋人,必学王羲之。
王羲之像
王羲之的存世的行书、行草书作品有十几种,多数是手札,手札体量小字数少,不适合系统学习,成系统的要数《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兰亭序并不适合初学,因为它的书写背景和用笔特色极为特殊,很难接近那种状态。学习王羲之行书最佳范本就是《集王圣教序》,圣教序是王羲之行书真迹集字在刻碑,所以本文标题说的是《集王圣教序》。圣教序字字优秀规范,保留了王字行书的风神面貌,由于是碑刻,线条速度变慢了,字字独立,适合学王字的点画和结体,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是圣教序的短板,不过可以通过王羲之其它墨迹手来弥补。王羲之的每一件手札都是一幅完整的作品,或行书或行草,临习的同时体会晋人的那种自由、潇洒的创作状态,学习王羲之的章法布局与书写节奏。
习书法学古人,没有捷径可走,前贤早就说明白了临帖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书谱》),首先是一个字一个字临写仔细观察,从形似到神似。临帖要多注重细节,“始知真放本精微”(苏轼《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只有“察”仔细,“精”准下笔,方能学到文字的笔法特征。其次要善于总结规律。《集王圣教序》是集字,也有很多重复的字,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现了规律就是找到了每一个字的关鍵点,这是破解和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
运笔有势
楷书是点画独立,而行书上下点画之间有明显的连带,表现在点画之间的动态和行笔走势,就会产生圆笔或方笔,具体是方是圆,还要根据字形结构安排和需要,要有变化,不能都是圆笔也不能都是方笔,方圆结合,显作者的把控能力。如:第以个“諦”,言字旁最后一横和口旁,写完横画反折笔左下行笔写口,有提按动作,就产生了方笔,又迅速上行写口的右半部,写完再提笔上行写“帝”。第二个言字旁是简写,第二横写成点,顺势写第三横和钩。
收放自如
写字时集点画成字,每个笔画的彼此会有呼应关系。同样的笔画在一个字中通过收与放,就有了变化,不至于成为排列关系,状若算子。还包括疏密、松紧、轻重等节奏变化。
如:“济”的繁体濟,这个字点画几乎没有重样,尤其是画圈处,点画无比灵动。“时”的繁体,三个横画的起、收笔,俯仰等,各有各的姿态。
主副笔清晰
每个字体結构中的笔画有主次之分,主笔画的起到支撑和立位的作用。主副笔画彼此形成的结构关系,随着字形结构的变化,主笔也随之调整,在临摹中,关键在于強调主笔及其主次关系,否则字的结构不会明朗清晰,也不精神。所以主笔既是字結构的主要骨架,也如同人的手臂和腿脚,无论高矮胖瘦,其手脚健全,才能有形有形。
穿插有序
多笔画字结构中的点画分布有次序。或主次、或长短,还有笔画或对齐、或穿插、或搭接等秩序。主笔舒展,结构明确,主体紧湊,排列有序。另外还有平行、渐变等变化的秩序,特别是短小的点画,若无秩序,结构显松散,字形不整。左右穿插壶上下互让,打破并列状态,相处和谐。浑然一体,同时增加了结构变化。
疏密有度
楷书笔画讲究疏密均匀,而行书要求有疏有密,打破平衡,增加空白。疏密变化是王羲之行书结构重要特点,通过疏密关系调节空间布白。临习时要把握住。有外疏内密即外松内紧,外密内疏即外紧内松,还有上疏下密或下疏上密,具体的疏密分布在不同的字的不同方位,导致每个字重心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姿态的变化。
起承转合,随机生发。
即单字衔接中的依形就势、依勢赋形,从而形成字组承接中的字形、大小、轻重变化行气连贯中字的奇正、欹侧及字的轴线变化,关键在于字的首尾承接中的笔势、字形的结体取势。有的字上下结构通过笔画的弧线形成一种回环或闭合结构。还有通过上下笔画的出锋、入锋,延长等,形成一种闭合之势,在章法上也会形成呼应,整体布局有起承转合。这要在书写时随机应变。
无论临习《圣教序》还是其他字帖,首先要仔细揣摩用笔变化和笔画安排,下笔才有神。再就是总结一些规律。规律是你在临摹熟悉了前提下,能够总结规律了,说明你已经入门了。《集王圣教序》也有章法上的不足,专业临摹王羲之其它行草书手帖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