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云上”悟道/王在恩

齐云山下,大大的八卦图,具象的“道”和抽象的“道”,一起让我惶惑。我在图里走一圈,好像被化进了卦象。

上山,是被索道运上去的。缆车里,关于齐云山的一首歌没有唱完,人就到了望仙楼了。抬头,读一副对联:“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对联据说是那个好事的乾隆所题。此山,名在何处呢?名在道,名是“道”堆积起来的。

跨过望仙楼。就过三个天门,山门其实只是空空的所在。道生于一,到了三,按老子的话说,就可以生万物了。三个山门间,会看到很多岩,每块岩石因为象,就被人赋予了不同的愿。其实是石头得了道,就幻化出各种形象来启示人。福喜岩。正看是双喜,倒看是福。双喜我是看出来了。而福,我愣是没有看出来。或许,是我没有倒过来吧。也或许,我在心中很难把自己倒过来吧。

三个天门内多亭子。亭子有十三座。几个亭子里坐坐,山地翠色一览无余,山地白云也入眼底。鸟声远远近近,人声沸沸扬扬。有的亭子,在山顶上。独立苍茫,山在亭子下,云从亭子出。那里。道或许多些?也未可知呢。我们是一群人,是按着预定的路线走的。那山顶的亭子不得而去了。我远远地看着,看着实实在在的建筑,也看着亭子空空的部分。空的部分,是道之所存。我忽然觉得山名“齐云”有些道理。亭子里有蝼蚁一样的人,他们或许比我悟道更多,也或许像我一样仰望更高的云?以己度人,难呢。

站在三门以内,省视自己,我似乎向着悟道靠近了一步。眼前是一条街,是云上天街。叫月华街。一号是茶馆。斑驳着一副对联,写着: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馆里坐一位老先生。须髯飘飘,仙风道骨。十几个杌子上,有的空着,有的坐着人。老先生不吆喝卖茶,只管写字,挥笔走龙蛇,化入化出。这就是道。是茶道,是商道,更是人道呢。街道两边,是店铺。是本地特产。竹笋干,来自自然。一小捆,二十多元。应该是值得的吧。更有一种豆腐,叫山果豆腐。干干的,泛白的一种。有的地方,还买书。是道家的书。街道上的人,都安安静静的,兀自作着自己的事。有一家茶馆。两人对饮。都是老者。话语轻轻的。脸色都是一种得道的味道。

试想,在终年云雾缭绕的山间喝茶,不就染上了这样的模样吗?

快到天街尽头的时候,一个所在引起注意:榔梅苑。走上台阶,看门口的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一个叫方琼真的道长从武当携两株榔梅来,种在这里。还说,徐霞客两次来齐云山都住在这里。走进去。就看到了两株梅。像两个圆圆的太极图。遮了大半个院子。除此,空空荡荡,一个道观模样的房子,上了锁。从门缝看进去,里面有一尊塑像。不知道是哪个神。寂寞地呆在里面。是方琼真,还是徐霞客?拟或是别一路的神仙?退出门来,就走到了街的尽头了。街虽短,却没有走过瘾。这街真是有俗气,也有仙气。我到过成都的宽窄巷子,俗气多矣,闲适也有,但是,想在那里修行却难。因为那里的喧嚣太重,连悟道的机会可能都没有。我到过北京的琉璃场。那里充满了古画,古瓷,古玩,脱俗的感觉很浓。但是,看不见的地方可能充满了赝品,充满了欺骗。修道也难。我也到过苏州的山塘街。那里是一处好的所在。苏州的风味尽有。但是,色香味的诱惑太浓。生活得可以滋润。但是,修道毕竟会隔。而这里,这云上的天街,真的适合修道呢。那就在这里租一间房住下来,那就在这里摆脱俗气,那就在这里和云呆在一起?我只是想了想,转念摇头否定了自己。

而后,我们过月华街,看玉虚宫,稍停,就顺着宫前的路往山的深处寻。山路陡极,窄极。一面山斜斜地靠过来。似乎随时压过来。台阶有200多级呢。前面两座山挤出一道缝。应该就叫一线天了吧。绕山而走,最终我们来一座山峰。山上一亭。坐在里面,山风入衣。爽人肌肤。刚才累出的吓出得汗,倏忽间,就被带走了。远望山下,白多黑少的村落如水墨画。绿树更绿,天空更蓝。而坐在亭里的人呢?是山的过客,还是道该有的一部分呢?

这座海拔460米的山,其实远远地低于云的。但是,道之所藏,山自然就有了更高的境界了。有些山高则高矣,但拒人前往。即使存道,谁人可得之呢。这座“江南第一名山”是有道之山。来过,悟过,山就永远立在心中了。不知我回到尘世,是依然故我,还是把悟出的道溶解在生活呢。我不知道。你如果问我:你在山上悟出的道是什么呢。我只好说,我的道只能在今后的生活去看。现在,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作 者 简 介

王在恩。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居浙江温州。中学教师,教书之余,写诗和散文。有诗歌在《黄河诗报》《长河晨刊》《读写指南》等刊物发表。有散文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浙江散文》《语文学习》等报刊发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