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篇1:从年报看碳纤维龙头企业发展——光威复材
光威复材的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
光威复材是专业从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公司以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业务涵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系列化的树脂体系、各种预浸料、复合材料构制件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装备设计制造等上下游,依托在碳纤维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复合材料业务的系统方案提供商。
五大业务板块
1、碳纤维板块:坚持高强、高模、低成本的“两高一低”碳纤维业务发展战略,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家所需,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碳纤维产品,逐步打造“货架式”碳纤维产品供应能力。目前,主要产品包括GQ3522(T300级,湿法工艺)、GQ4522(T700级,湿法工艺/干湿法工艺)、QZ5526(T800级,湿法工艺/干湿法工艺)、QZ6026(T1000级,湿法工艺)、QM4035(M40J级,湿法工艺)、M4050(M55J级,湿法工艺)等系列化的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等。
碳纤维如下图所示:

2、通用新材料板块:以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海洋船舶、电子通讯、体育休闲等领域的应用开发为目标,为客户提供具有不同品质和性能要求的预浸料产品,主要包括以环氧、双马、氰酸酯、酚醛、苯并恶嗪等体系的高性能树脂为基体,与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石英纤维等增强纤维搭配,形成具有耐高温、高韧性、阻燃性、透波性、耐磨性、低收缩性等不同性能、不同纤维单位面积质量、不同树脂含量的单向及织物预浸料,满足不同领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预浸料如下图所示:

3、能源新材料板块:目前业务主要是采用拉挤工艺进行设计、开发和高效生产各种树脂基工业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标准型材等产品,以满足下游各种工业应用领域对结构材料增强、减重的轻量化需要,目前主要产品有风电碳梁、建筑补强板、支撑杆等。
碳梁如下图所示:

4、复合材料板块:借助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军、民领域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机,以募投项目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研发、设计及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内科研院所、主机厂合作,充分利用公司产业协同资源和各项资质条件以及全产业链布局的竞争优势,向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领域延伸,跟踪和开发先进复材制造技术和高端构件,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军、民领域的规模化工业应用培育和开拓市场,为公司向高端复合材料领域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复合材料制品如下图所示:


5、精密机械板块:以多年积累的装备国产化技术和经验为基础,致力于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系统的装备解决方案,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提供装备技术保障。目前主要产品除了原有的碳纤维生产线、预浸料生产线、特定使用环境的高温炉和超高温炉、压力容器等以外,并向复合材料应用装备领域延伸,如全自动湿法壳体膜压生产线;包括方管、U型电缆线槽、角类复材等产品的拉挤成型工艺生产设备;包括复合材料箱体、转台、挂件等的地面保障装备,并立项研发纤维缠绕设备、国产铺丝铺带设备等。
主要产品如下图所示:

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以碳纤维为核心,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应用领域为主线,以多年的技术研发和积淀形成的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工艺制造能力为支撑,形成了从聚丙烯腈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到复合材料部件和成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盈利模式。
2、采购模式
公司采取订单驱动的采购模式,由公司采购部统一负责采购业务。公司采购的物品主要包括:生产及研发所需的原辅材料、重要设备及配套设备、办公物资等。其中,原辅材料的采购采用安全库存持续采购、询价采购的模式,根据各部门实际需要或客户指定进行采购。公司采购工作依照公司《采购控制程序》对各个采购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体系要求实施。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与各主要供应商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生产模式
公司建有原丝生产线、碳化生产线、碳纤维织物生产线、预浸料生产线、复合材料制品、碳梁生产线等车间。公司采用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的研发及生产。公司每周召开供产销协调会,分析客户需求和订单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协调产能资源,下达生产计划书,由生产部门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现场服务,生产车间展开生产加工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部门对制造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与检控,并在对产成品按照规范要求检验合格后分类入库。
4、销售模式
公司以直销模式销售产品,由公司销售中心负责公司全部产品的具体销售工作。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有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预浸料、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风电碳梁等。销售中心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销售策略,通过市场开发获取客户资源和客户信息,接受客户订单并签订供销合同,根据订单的具体情况,或者安排库管根据出库单发货,或者安排进行定制化的研发及生产,产品在交付客户并在验收后确认收入;其中设备类产品在安装调试后经购买方确认合格时确认收入;销售军品时,产品经驻厂军代表检验合格后出库发货,并经客户签收确认销售收入。
公司依赖多年来的经营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和业务发展要求,采取的采购、生产、销售模式符合行业特点,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多年的深厚技术积淀是公司能够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基础
公司拥有深厚的产业发展背景和多年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加工制造经验,近二十年来,致力于碳纤维的国产化和碳纤维产品升级和丰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引擎,成功研发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系列化产品,并在各领域得到应用。形成并积淀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造技术和经验等,并成功应用于产业化生产,成为公司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核心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是公司一系列创新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公司拥有系统的装备设计、机械加工和制造能力,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非标设备设计队伍,有五轴及大型数控加工中心等精密加工设备,有压力容器、管道设计制造资质。多年来面对“技术、装备”严格封锁的情况下,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中带动公司装备国产化能力不断提高,拥有了碳纤维生产线及关键设备、预浸料生产线以及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等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为公司一系列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全产业链战略布局提供了装备技术的自主保障,真正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三)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能力是公司产品品质的有力保证
公司拥有近二十年连续碳纤维生产线开车生产历程,通过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尤其是十余年的高端应用验证及批量供应的历程,积累并形成了碳纤维产业链成套生产线装备制造技术和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工艺与装备的互补以及多年持续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保证了生产工艺的成熟稳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稳定性持续提升,实现了产品、装备、工艺技术可调可控。
(四)源于技术领先的市场先入优势为持续的业务开发赢得了空间
国产碳纤维发展以军用为牵引,追求质量稳定性,不仅需要经历全面、复杂而漫长的系统性应用验证过程,并涉及面广、投入巨大、代价高昂。在国外严格封锁、国防急需的历史背景下,公司凭借“结果最优”成为碳纤维国产化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在一系列应用方和客户的牵引、鼓励下,见证并经受了严格的考核与检验,历经十余年的研发、验证和生产历程,打破国外垄断,有力的保障了国防装备发展所需,形成了稳定的供货局面并确立了市场先入优势,在形成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民品业务的发展赢得了空间。
(五)稳定的技术团队是核心技术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的关键
公司拥有一支技术扎实、经验丰富、家国情怀浓厚、稳定的技术团队,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充实新鲜血液,多年来,相继突破了一系列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以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等关键技术,稳定的技术团队确保公司的技术投入和技术积累形成有效的技术资源和成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技术价值在研发和生产组织中得到有效发挥,成为公司核心技术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
(六)行业地位和研发平台优势助力公司快速发展
公司作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主持制定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2011年发布)以及《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2013年发布)两项国家标准。公司拥有“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公司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包括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内的众多高科技研发项目,公司也据此获得多项专利技术和荣誉奖项,助力公司快速发展。
(七)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支撑公司为各种复材业务需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公司是一家覆盖碳纤维全产业链的生产企业。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公司快速开展系统研究并及时获取评价及反馈信息,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新产品的应用开发、工艺的成熟稳定以及产品质量的跟踪反馈、装备保障等方面形成综合技术能力,为各种复合材料相关业务需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股本及股东情况

报告期经营情况简介
报告期内,受益于航空、航天以及高端装备对碳纤维需求的稳定增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9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5.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3%。其中,拓展纤维板块碳纤维及织物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11%,能源新材料板块风电碳梁业务实现销售收入7.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1%;通用新材料板块预浸料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61%;复合材料板块制品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003.1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02%;机密机械板块装备制造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008.2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5.12%。拓展纤维、通用新材料、精密机械板块收入及利润均实现了增长并圆满完成年初目标,能源新材料板块受国外疫情和国内外碳纤维供需关系紧张的双重不利影响,未能完成预定目标,复合材料板块因产业结构调整,且部分项目暂未结题,导致收入和利润均有小幅下降,期待今年能形成贡献。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创新在公司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动摇。公司研发费用达到2.74亿元,同比增长44%,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果显著。
报告期内,碳纤维板块继续贯彻“两高一低”发展战略,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发展思路有序推进生产和研发规划,同时,在前期产品研发成果基础上投入更多资源关注产品应用拓展和市场培育,紧跟世界前沿的M40X等重点型号碳纤维研发实现自主性能达标,配合各方有序推进各款T800级、 T1000级以及高强高模系列碳纤维在国防及高端装备应用中的产品准备和应用验证;确保量产碳纤维产品在保质保量前提下及时交付,稳步推动储备产能的等同性验证进程;持续开展工艺技术创新,完善TZ700S(T700级)生产工艺,突破超大容量聚合釜设计、制造及工艺,实现了干喷湿纺原丝线全纺位高速运行,为募投项目的顺利投产奠定坚实基础,为包头项目后期顺利推进做好技术储备,同时积极推动TZ700S产品应用市场开发,全年对外实现销售过千吨;通用新材料板块成功开发风电预浸料、阻燃预浸料、无人机预浸料,其中阻燃预浸料进入PCD审核阶段,风电预浸料成功应用于风电叶片制造,并取得批产订单,各种高端预浸料产品不断完善性能数据库,推动产品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等领域的应用拓展。能源板块105mm碳梁多种牌号碳纤维成功通过G1C测试,生产速度提升25%,并成功开发建筑补强板,开拓了拉挤工艺新的市场应用空间。复材板块研发中心一期全面投产,二期已开工建设,AV500直升机、多款无人机等20余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已实现首架份交付,带动公司业务向下游延伸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清晰明确。精机板块成功开发龙门缠绕机、铺缠一体机、机械臂铺缠机等先进装备,非标设备标准化日趋成熟,复材箱体和地面保障装备市场逐渐打开。
报告期内,包头碳纤维项目通过招拍挂取得项目用地并如期开工建设,一期年产4000吨碳纤维生产线按节点规划顺利推进,项目一期的八个主要建筑单体全部完成基础工程,计划在2022年建成投产并开始形成贡献。报告期内,公司三个募集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均取得重要进展。其中,高强高模碳纤维生产线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重大成果,项目产品M40J级、 M55J级国产碳纤维历经多个航天应用场景的应用验证,有望在今年得到放大应用;高强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在报告期内如期建设完成,公司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生产的TZ700S碳纤维产品在建筑补强、气瓶等一般工业和高端装备领域打开市场,有望成为公司碳纤维业务新的支撑点;公司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一期在报告期内完成验收,先进的复合材料成型和生产装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公司业务向碳纤维下游延伸提供了重要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中国复材学会“全国轨道交通领域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一等奖”, “国产碳纤维复合拉挤集成技术开发及能源领域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批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称号;精机板块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拓展板块“国产碳纤维复合拉挤集成技术开发及能源领域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荣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材料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两化融合优秀企业等称号;能源板块荣获中国复材学会“新锐品牌奖”。
报告期内,公司获授权专利78项,创建市级创新工作室28个。目前各单位建立实施运行质量管理体系29个,含盖质量、环境、安全、能源、知识产权、两化融合、汽车行业、民用航空航天、军品、保密管理等多个领域,各项体系运行平稳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