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启发—五行数理系统表达的阻尼、短板、放大、连锁效应

衰竭的阻尼振荡

阻尼振荡

学过数学波的,研究电子的,都知道这种普通的阻尼振荡。

三明治定理

1830年有拉格朗日提出来这个衰竭的极限挤压的抛物线算法,被称为三明治定理。

我们会奇妙的发现衰竭的阻尼浪与这个抛物线的交点都在平方附近。这随便的一句话,却是古人大一统数理的关键。曲率、平方因此被数理一统,或者说平方序列的点在一条特殊的抛物线上。这么说可能不太理解。那么八卦变成周易是平方吧?周易的一种表达方式中的极限点和八卦的极限点在同一条特殊的曲率抛物线上,这么说能理解吗?古人没这个定理,分别表达而已。

想研究数学的,这些东西都知道;不想研究数学的,知道这几句话就够用了。

这些东西十九世纪初被西方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国古代数理文化研究阻尼振荡

中国什么时候研究这种阻尼衰竭波动的呢?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中国古代这个阻尼振荡有特殊性,三而竭。这是先秦的文章。后来衍生出一句成语,事不过三。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这三在古代有时候是实数,有时候是虚数。这两处,是实数还是虚数呢?出于表达简化,通常被当实数用了。由于这是古代数理文化介入人文的简化表达,这说明古人知道这种数学表达状态。而且,古人似乎表达的是虚数概念,这不是现代数学的虚数、无理数,这个古代所谓的虚数是讲理的,仅仅是这个数不是确切的数、准确的数的意思。

在前面分析阴爻的缝到底有多宽的一文中,这种无限向下分形结构,在一定数据范围实际也可以等同地被用衰竭阻尼波近似地描述出来。数学上不是等同,但是数理上差不多就行,不管这细节。这也是古代数理为求大一统在数学方面上使用的一种含糊方法。

伏羲先天八卦阴爻中间那个缝的数,后人给丢了

一个正常的标准波形,在面对传播介质阻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这种阻尼现象。

古代还有哪处体现出对这种衰竭波的表达呢?

五行!

五行表达的衰竭波或者说阻尼振荡

五行

我们先不看内部,只看外面的圈,现在以图为起始点,土金水木火土,这样循环一圈,都是生。

土生金后,金再生水,以此类推,也就是原初土传导给金的生的力量或者说能量,再回到土的时候,还有吗?不能再有了,否则就成永动机了。

如果用数字表达,土传给金的能量是四个单位,金传给水的能量是三个单位,水传给木的是二个单位,木传给火的是一个单位,火传给土的是0个单位。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虚拟数学表达。

也就是原初的土传给金的最大能量是四个单位。而且逐渐成衰减状态。每经过一个环节有消耗,这个道理可以想出来,不用数学。

拟人化表达一下,土吃了5个馒头,传给金的能量也就是最多四个馒头的,以此类推。

阻尼振荡,这样也就出来了。

五行模型的系统平衡条件

对于水而言,它接收金的四个馒头,接收土的三个馒头,接收火二个馒头,接收木一个馒头,自己有五个馒头的能量,那么水实际拥有15个馒头的能量。

同样在这个系统中,土也同理是拥有15个馒头的能量,而土克水,这样水也就是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动态状态。

这个系统中,五个要素,都因为这种动态的相生相克而达到阴阳平和。

也就是在原始每个要素都可以正常得到五个馒头的情况下,整个体系达到平衡。

太极平衡态

五行系统的连锁能量下降机制

现在假设土出了问题,其他没问题,它原始只获得了四个馒头的能量了,那么整个体系中,土拥有的能量是14。

而这一个要素微小的减一的变化,导致的结果是,所有五个要素的能量必须都下降1,才能达到整个系统的再平衡。而这种平衡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系统的能量由原来的15*5=75,变成14*5=70;

这涉及现代表达的三个效应:木桶效应,最短的短板,代表整体特征;连锁效应,随时间,为达到新平衡,全部减一;放大效应,减1被放大为减5。

这些东西都外国人现代的表达方式,都是所谓近百年的“发现和发明”,而中国2000年前的一个五行,这事都说明白了。真是他们的发明创造吗?

这个例子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金。以后随着时间的进程,全部四个其他要素受到影响,达到新平衡。这种总能量降低的平衡,也就是非正常状态。数理表达就是出现病态。

反之,如果土多吃了一个馒头,吃了6个,一样会导致整个系统必须配合提高能量,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变成16*5=80;系统变胖才能建立新平衡,如果哪个要素跟不上,新平衡建立不起来,相克力量大一,一样会出现问题。

这个系统模型不允许五个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出现能量太多的摄入,也不允许能量太少的摄入,也不允许不平衡态的存在,这三种被古代数理描述为病态。

因此基于这种数学拟合表达,原始的每个要素设置为5是合理的。系统的平衡态是75。

当然,这是整数的标准态的一种数学拟合描述表达,这个数字可以再推敲,但是总体规律是这个样子。古人当时的数学能力,能做到这种理解。

今天说的字数不多,但是内涵多了一点,先消化消化吧,明天待续。。。。。。

今天这是基于古人数学能力的考虑的表达,如果古人数学能力再高一些呢?例如搞一搞力的分解,会怎么样呢?明天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