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四本生图辨识技巧

国家宝藏中介绍的七宝阿育王塔,特指2008年才从南京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出土的最大宝箧印经塔,宋大中祥符四年的作品(1011年),而在宋代长干寺之上所建明代的大南京报恩寺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国七)。而七宝阿育王塔是目前此类金涂塔中体型最大、工艺最精美的极品,可以说是金涂塔之冠,身世正宗而无可挑剔。我是在首博特展“美好中华”中初见芳容,当时还有一个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五代的宝箧印经塔(927年),也是系出名门,两座宝箧印经塔同时出现在北京,让我记忆深刻终身难忘。

这种类型的金涂塔最重要的图案是塔身四面的佛教本生图,也叫“四舍图”,七宝阿育王塔的四幅本生图都有相应的题记,用文字证实图案的内容,可以说应该准确无误,而实际上至少有一幅图案内容与文字不能相互呼应,有专家提出质疑而没有给出更合理的解释,而处于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这种疑问很容易解释,我发现宋代僧人或供养人的佛教常识不敢恭维,况且通过题记发现该塔出自于扬州民间,恐怕没有经过达高望重的佛教大师的指点,出错也难免,四幅本生图中,毫无争议的是大光明王施首,尸毗王割肉救鸽,最大的争议是太子须大拏施儿舍妻,与图像中表达的内容不符,我认为是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内容是割肉奉亲,最重要的图像证据是狮子和老虎,在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中帝释天变成狮子是最后的考验,在敦煌出土的绢画中也有体现,所以,出现二兽饲王的图案,不是须大拏施儿,也不是快目王施眼,而是须阇提太子割肉奉亲,这种解释让七宝阿育王塔和雷峰塔出土的五代阿育王塔的四幅本生图第一次达成统一的结局,这种双塔互证的结局也许是真相,宋代匠人也可以犯错,很高兴这个错误被纠正了,不知道能不能得到认可,错误不能继承下去。

1、七宝阿育王塔的四本生图,本生故事简单讲是佛祖出生之前在人世间几百次轮回的英勇事迹,是最早期佛教的宣传方式之一,金涂塔塔身的本生图的溯源也非常高古,来自于印度最古老的巴尔胡特佛塔的栏杆浮雕,大约是公元前一世纪,图案最大的特点是有圆形或者其它形状的外框,一堆人类的头像挤在一起看热闹,就是在见证圣迹的发生,见证主尊像受苦受难的时刻,突出一个“舍”字,割肉放血砍头,这些主尊像的身份不是国王就是王子,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就没有效果了,这种比较血腥的场面反而被献花和掌声包围,这是塔身四面本生图的标准图案。这种佛教本生故事在我国新疆石窟和敦煌石窟都有对应的题材出现,叫做“变相图”,也就是把佛教经文变成一幅图像,看图识经文,让没有任何文化的信徒通过容易识别的图像理解经文,这是佛教最成功的推广案例,通过绘画和雕塑艺术图案表达宗教经典经文,也是我们今天欣赏古迹的重要来源。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宗教图案应该有传承,有简单易懂的特性,每个故事有鲜明的个性。而实际上,如果没有佛教知识,根本看不懂这些宗教绘画(雕塑)的图案,而现代网络信息可以形成桥梁,跨过鸿沟,了解图像的内容。

1.1救鸽命变相,题记“扬州左厢弟子张重旺舍南面尸毗王救鸽命变相永记”,从题记中可知,七宝阿育王塔南面是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的本生故事,这个画面辨识重点是有人持“秤”,救鸽题材也是敦煌壁画中很有名的故事,通过绘画形式重点描述,“画面以端坐的尸毗王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主要情节和人物,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了“鹰飞逐鸽子”、“鸽子向王求救”、“王妃劝阻”、“割肉”、“举身坐称”、“天人赞叹”、和“称鸽”等主要情节。图中以“割肉”情节占据中间,尸毗王神情庄严,自在端坐。画面右上角为老鹰逐鸽,左下角为眷属惊惧哀劝,四周为飞天、诸天人或臣民敬仰赞叹。”这种画面也延续到金涂塔的浮雕,周围的小人头就是飞天、诸天人或臣民敬仰赞叹,我们现在觉得浮雕画面很诡异,实际上是宗教图案的继承,敦煌275窟(北凉)北壁中层,画了这个本生故事。254窟(北魏)北壁前部也有《尸毗王本生》故事画,非常精彩。这种石窟绘画构图把不同时空范围内发生的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画面上,使画面中心突出,容量增大,有条不紊,显示出了高超的结构才能和画艺。不愧是莫高窟最完美的本生故事组合式画,结合敦煌绘画再欣赏金涂塔金属浮雕艺术,是一种捷径。石窟绘画面积大,表达清晰,而金涂塔塔身很小,浮雕内容简略,有时表达生硬,不好识别。也就是说,一个简单的佛祖本生故事,沿着故事主线放开演绎,莎士比亚可以做成誉满天下的正本戏剧,而绘画和浮雕是定格在固定的画面,用一幅画展示整个本生故事的核心内容,必须是故事最高潮最好辨识的部分,金涂塔的金属浮雕匠人,用一幅最简单的卡通涂鸦示意,让人一看便知要表达的经文内容,此图看不清楚鸽子和鹰,但持秤人是最明显的标识,这个是辨识此本生故事的技巧。另外,金涂塔塔身的本生图经文多来自《贤愚经》,可以对照理解。

1.2施首变相记,题记“将仕郎滑州助校王文舍大光明王施首变相记”,塔身东面,大光明王也叫月光王,这是最好识别的本生图像,有人挥长刀,主尊像伸着头等着被砍,背后有神树。敦煌莫高窟 275窟(北凉)左壁 纵80厘米 横71厘米,有月光王施头主题壁画,“在劳度叉举刀欲砍时,树神以“神通力”惩罚了劳度叉,......”劳度叉即砍头而去。天神从天而降,赞叹月光王德行已满”。此图是根据《贤愚经.月光王头施缘品第二十六》绘制的,也有围绕一圈的赞叹人看着砍头。此图没有争议,辨识重点是挥刀之人

1.3饲虎变相,题记“扬州左厢士张约与母亲舍北面萨埵太子饲虎变相”,塔身北面,这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变相图,254窟(北魏)南壁-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简单说把自己喂了老虎,老虎给小虎喂奶。经文有很多出处,比如《大正新修大藏经》之《投身饲虎缘起》,辨识重点是有老虎,正在啃主尊像的脚。其实浮雕名称还是有争议,毕竟壁画都是在深山野林中的场景,没有菩萨装的主尊被啃脚丫子,与壁画差别太大,但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释,辨识重点是有动物啃脚。

1.4割肉奉亲变相,塔身西面,根据题记标注为须大拏王变相,因为题记“扬州曾再遇舍银十两打须大拏王变相,......”,主尊像手持利刃自残。同类图像还有解释为快目王施眼(五代阿育王塔),而图中的狮子和老虎动物形象是解开此图的关键因素,须大拏王施儿施妻和快目王施眼的本生故事都没有动物出现,而且这两个本生故事中主人公没有当时就死而升天,与其它三幅本生故事不符,而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的情节就比较符合图示内容,割肉奉亲,狮子和老虎是场景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帝释天的变身。“天帝释化作狮子虎狼来啃其骨,须阇提太子愿以残肉剩骨供狮虎充饥,最后,天帝释以神通力复原了须阇提的身体”。所以说,有二兽饲主图像的金涂塔本生图,都是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从敦煌出土的须阇提太子本生绢画中也有狮子出现,同理可证,最重要的是,雷峰塔出土的五代阿育王塔,有月光王施首,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与此塔都对应,而快目王施眼,也是错误的解释,应该是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两个塔图像完全一致,希望有一天文物界能为其正名,避免错误流传。

2、七宝阿育王塔物理结构,高1.2米,边长0.4米,重50公斤。23幅组图。

3、雷峰塔出土五代阿育王塔,高0.35米,边长0.126米,重1.2公斤。20幅组图。

敦煌壁画,尸毗王救鸽细节:

敦煌壁画,萨埵太子饲虎白描图:

(0)

相关推荐

  • 春访灵岩

    虽在辖区,却已多年不曾去灵岩寺,上次去,还是2004年,一晃17年了.得此闲暇,去了一趟. 山东灵岩寺始建于东晋,盛于唐宋,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 ...

  • 浙江塔—温州塔—瑞安观音寺石塔

    观音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隆山乡周湖村万松山麓.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记载,观音寺原称观音院,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御赐匾额.明永乐十五年[14 ...

  • 水经注卷一2

    卷一(2/3) 显云:城北有大林重阁,佛住于此,本菴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 ...

  • 东方瑰宝莫高窟: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石窟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完美的立体艺术.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莫 ...

  • 福建泉州开元寺宝箧印经式石塔:宋代阿育王二塔

    文/陈家平 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有开元寺宋代二塔,即开元寺阿育王东西二塔.它们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共二座,二塔规制相同,均为宝箧印经式石塔,通高约5.8米,塔下部为石砌梯 ...

  • 五代十国 前蜀·通正元宝背四龙抢珠外郭山峰如意云纹铜鎏金材质大钱

    五代十国 前蜀·通正元宝背四龙抢珠外郭山峰如意云纹铜鎏金材质大钱.直径70毫米,穿宽15毫米,厚6毫米,重155.4克. 五代十国 前蜀·通正元宝背四龙抢珠外郭山峰如意云纹铜鎏金材质大钱.直径70毫米 ...

  • 鎏金铜佛像鉴别技巧

    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 ...

  •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几个小技巧,收藏留用

    佛像专家.首都博物馆研究员兼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黄春和认为,中国的佛像收藏市场始于1998年.这一年,天津文物公司.辽宁的拍卖公司开始拍卖佛像.但是从2004年开始,北京的瀚海和嘉德同时推出了佛像 ...

  • 鎏金铜佛像鉴别的技巧

    古人基于信仰,把锻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管用何种铜,皆原料精巧;而新仿佛像为节省成本,通常用粗铜.杂铜锻造,因而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纷歧,乃至有残缺. 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佛像艺术 ...

  • 鎏金铜佛像鉴别不得不知的一些技巧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 ...

  • 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技巧:教你看懂鎏金铜佛像

    皇太极时期,满州确定了优礼黄教.以安蒙古的基本政策,清军入关以后,更是积极联系达 赖喇嘛.顺治九年,达 赖喇嘛率众来京觐见,受到了顺治帝的热情迎见,并接受了正式册封,清朝由此完成了对西藏所有权的延续. ...

  • 鎏金铜佛像的鉴别技巧

    北魏时期的佛教金铜造像是中国传统的本土艺术与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作品,其作为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由于这类造像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较早阶段的作 ...

  • 鎏金铜佛像的鉴别技巧,一定要收藏好

    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这一时期造像有共同的特征,即面部较较宽平,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与 ...

  • 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及保养技巧

    清宫崇佛之风盛行,康.雍.乾三帝佛学造诣颇深,信仰弥笃,加之国运昌隆,宫中佛像之造作以此三朝为盛.清康熙一朝,开清代宫廷佛造像之先河,既承继明代造像特点,又开创了清代造像崭新的风格.纵观中国宫廷佛教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