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迷案:“江东小霸王”孙策遇刺究竟是阴谋还是巧合
孙策
(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准备东渡长江,横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孙策来到曲阿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曲阿之战,大败刘繇。建安元年(196年)孙策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建安二年(197年)夏,曹操下诏书给孙策,要孙策讨伐袁术,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曹操奏许朝廷任命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后统一江东。孙策为将,有智有勇,英姿勃发,其治军严整,军纪严明。但在征战中由于年轻气盛,难免出现处事不慎、好勇斗狠的弱点,这为其结怨和遇刺种下了祸根。
建安五年(200年)4月,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根据《江表传》中的记载:“
许贡上表给汉帝,说孙策十分骁勇,应该召回京师,控制使用,免生后患。”但不料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对许贡心生不满,并下令将其绞死。在许贡死后,他的一些忠心门客一直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在得知孙策有野外打猎的习惯后便多次蹲伏,意图暗杀孙策。
等到孙策丹徒西山猎鹿时,他由于追赶猎物独自前进,甩开了后面的侍卫,而许贡的三个门客抓住了机会,乘机偷袭放毒箭,孙策躲闪不及,被射中面颊,后毒发不治身亡。
那么问题l来了。孙策常年在外征战,行踪不定,这消息又是怎么泄露的呢?除此之外,许贡的三个门客待在固定地点守株待兔,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都是有人事先就做好了安排,这不禁令人产生怀疑:孙策之死真的只是因为简单的复仇吗?
笔者认为不然,而关于这一事件的看法主要也有三种:
一.曹操所谋
在《三国演义》中说孙策绞杀许贡之后,“贡家小尽皆逃散。有家客三人,要与许贡报仇,恨无其便。”,所谓恨无其便,是指找不着下手的机会,但是,最终这三人还是得手了,从恨无其便到行刺得手,中间必然暗藏玄机。这便不得不让人想到郭嘉的话。其大意便是:孙策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从孙策打败刘繇、严白虎等人统一江东就可以看出,他才能不俗,而面对一个骁勇善战,胸怀大志的年轻君主,曹操是会选择等待其逐渐壮大,养虎为患;还是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呢?显然前者更符合曹操的利益。
除此之外,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提到,董承密谋杀掉曹操这件事可能也有孙策的参与,假如董承取代曹操,孙策的压力便会骤减,甚至有可能在日后吞并曹操的势力。然而事情败露,可能是因为这件事,让曹操对孙策动了杀机,故派人去刺杀孙策,并对外宣称是许贡门客,掩人耳目。
二.孙权所谋
也有人怀疑,孙策遇刺与孙权有关,因为孙权的权力欲望非常强,且和孙策的意见相左。假若孙策一死,孙权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极大可能接替兄长的位置,成为江东的新一任君主。
除此之外,根据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坚四子:策、权、翊、匡。”而意外的是,孙坚的其他几个儿子都没用什么好下场,孙坚的三子和孙策一样,被身边的士兵所刺杀,至于孙匡,历史记载甚少,据传是因为犯错被孙权长久禁足,不准是外出。但笔者认为这一看法过于阴暗,孙权当时的年纪并不大,如果说心中有如此想法,那可以说是极为可怕的,但孙权其他几个兄弟的结局又让人不得不怀疑“孙仲谋”是否真的光明磊落。
三.张昭所谋
这是笔者的一点看法并且加入了一些猜想因素。
提起张昭,大家往往会想到在赤壁之战中坚决的投降派代表,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第一大刺头。而周瑜在介绍张昭时说道:张昭博览群书,善书隶字,兼明天文地理之学。陶谦曾聘,不肯屑就,故来江东避乱。
由此可见,张昭是个读书人,而读书人最重要的往往就是明哲保身,而张昭的怀柔政策在性情刚直的孙策那里肯定是不受重用的,倘若孙策一死,孙权则需要通过重用他来稳固政权,建立威信,而在孙权执政期间,张昭也确实位居高位,且有“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一说,足以见其地位之高。
由张昭辅政的孙权,主要采取的也是较为和缓的政策,保田安民,稳定社稷。使曹操不用担心江东有余力对曹魏发动进攻,为曹操争取了长达八年的和平发展机遇,曹操逐渐统一北方,成为一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