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大自然

所谓整体观,就是指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瓦关系的整体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即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另外,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其他的生命、生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活动。整体观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人存在于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产物,吸收着自然界的籍华,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着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不论四时变化,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都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人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可能跳离自然界的范围,因为“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是中医学的独特观点,指导着我们了解人体各种变化的规律,调节机体平衡的方法。

1.四时变化

一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相应的,人体在四季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气候的规律变化。总的来说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五癃津液别>中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春夏人体的阳气同自然界的阳气一道升发,故气血容易浮于体表,而胺理稀疏,汗易外泄。到了秋冬,阳气逐渐收敛内藏,气血亦随之封藏于内.故肌肤致密,汗孔闭合,人体的津液即从小便排出而汗液减少。在病理上人体也同样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日晷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候的变化、季节的交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心梗、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对发作,青光跟好发于冬季等。因此,注意机体各种变化与季节的关系对于指导养生很有意义。

2.昼夜晨昏

《灵枢·顺气一日分十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其形象地将一天内阴阳的消长与四时阴阳的消长相类比,说明人体的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虽然一天之内阴阳消长进退的幅度没有像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的影响亦不可忽视。许多疾病的发病耐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就大多数的疾病来看,一般清晨较轻,下午到晚上逐渐加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内解释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现代研究也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则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显示,人的脉搏、体温、血压、耗氧量等,都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据此,人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一天之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达到最高的效率,提高适应能力,以为更好地养生。

3.日月运行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到太阳的影响,还受到月亮盈亏的影响。“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论》)。这说明了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的直接关系。最普遭的证明就是妇女月经周期的变化、体温、激素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此外,研究调查显示,婴儿的出生牢也受月相的影响,月圆时出生率最高,而新月前后最低。

4.地理环境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相互错杂,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与气候下生存,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自然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江南多湿热,当地人的腠理则多疏松,且亦常患温病;北方多燥寒,北方人的腠理则多致密,易患伤寒。住在较冷的高山上的人,阳气闭藏,津液不易外泄,较多长寿;住在炎热地区的入们,阳气多浮越于外,相对气温较寒冷地域的人来说较早天。某些疾病还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关节疼痛或瘘弱不能行走等病多发于低洼潮湿地区的人身上;瘿病(大脖子病)多出现在居住于高山上的人身上。这些地方病都是与当地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

正是由于人体自身各部分之间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整体统一性,治病与养生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了重要的原则。综合分析,整体考虑,辩证统一才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