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草书简化版常用字帖,楷草双书对照,结体遒劲潇洒,格韵淳古

前言:

申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精辟地指出:“就一字观之,真之结构密而大草之结构疏,就全幅观之,真之结构疏而大草之结构密。”以人求异之心而论,草书之章法最异,最能满足人们求异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视线。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

草书本体而言,则是从汉魏以来大约五百余年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标志着草书的第二个高峰。往上推,王献之的[一笔书]已肇狂草端倪,自旭、素以下,则有杨凝式(《神仙起居法》)、黄庭坚(《诸上座》)、赵佶(《千字文》)、吴镇(《心经》)、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各具自家面貌,但毕竟只是旭、素余绪,醇醨自见。有宋一代,特长行书。米芾的[八面出锋],主要体现在行书中。苏轼《寒食帖》能在行书中融入狂草笔意,是他的过人之处。

草书到了一定熟练阶段后,一般的作者很容易滑向一味快锋、缠绕打结,线条轻滑,起讫模糊、意思浅薄。导致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被草书外在形式上的“流而畅”、“纵横使转”所迷惑,忽略行笔过程中必要的用笔意识、点画法度。草书的“断”果然是如此重要,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首先,是出于点画备法及加强线条质感为前提的目的。草书奔腾的是形式,而用笔必须笔笔分明,干净利落,不得含糊不清。

草书作为书法艺术,它必然要反映人的精神、情感的体现。世界上从来没有不表现人的心灵的艺术,书法亦是如此。如颜真卿在起草《祭侄稿》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愤激情之中,其它一切均置之度外,线条节奏随着感情节奏的展开,二者亲密无间,融为一体。而今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第一步实现书者的艺术理想进入审美境界。读一首诗,看一幅字画,人们常常通过有限形象的优美造型来捕捉和领会某种更为深远的意味,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有的人认为,欣赏书法作品,首先要认得字,要能读懂它的内容才能欣赏,其实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认得字,读懂内容,那只是在欣赏它的内容,而不是欣赏书法本身。欣赏书法作品,就是要暂时不去考虑它的内容,而只从作品本身的点画、笔势、结构、章法、气韵等方面着眼,去获得美感。一些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人也能书法,也能分辨出字的优劣,就是这个道理。书法作品的内容,固然可与书法作品本身相映成趣,但当我们书法艺术时,它只不过与装裱工艺一样,只是起到了装饰书法作品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