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抱怨,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人生在世,只要与人接触,难免都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

当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无处宣泄地怨天尤人,还是常思己过反躬自省呢?

《礼记·乐记》有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意思是遇事如果不能反躬自省,反而将自己的好恶全部表现出来,是不符合天理的。

遇事不抱怨,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人最大的愚蠢,是怨天尤人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遇事不责备于人。

而有些人在遇到事情之后,经常无意识地抱怨,连自己都无法察觉。

抱怨之人心中会有怨气,怨气横生,周遭的气场肯定不好。不好的气场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让自己逐渐丧失斗志和信念,从而使人越来越不顺。

所以,千万不要抱怨,抱怨会带来灾难。

古时候有一个人,他有个习惯,吃早饭时不放盐。

有天早上,妻子往粥里放了点盐,他知道后,气不打一处来,对妻子吼道:“你不知道我吃早饭不放盐吗?不吃了。”

妻子感到委屈,和他争辩起来。

争吵之间,一边的孩子被吓哭了,孩子不小心把饭点滴到了他的干净衣服上。

想到一会要去拜访朋友,没有一件干净的衣服,他心中更加烦躁了。

一边抱怨,一边拿湿布子擦拭污点。

怒气冲冲出门之后,却又发现自己给好友带的礼物没有拿,此时赶回家却又发现来不及。

最终空手去到朋友家中。与好友相谈,好友觉得他满身怨气,心中不悦,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丈夫心里又开始抱怨:真是糟糕的一天,怎么所有的坏事都集中到了我这里呢?

身为旁观者的我们都明白,这一切的不顺,都是由于他早上抱怨一碗饭开始的。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抱怨是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

而越是抱怨,身边的负能量气场就越多。不好的气场越多,就更容易抱怨。如此循环往复,会让人无法自拔。

生活不易,偶尔发发牢骚,适当倾诉也是人之常情。

但若是陷入无休止的抱怨,满腹牢骚不能冷静,这不仅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愚蠢。

遇事不责备,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古语云: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人在遇到事情时,如果只懂得责备他人,不想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能让事情更加的恶化。

一个人唯有懂得自省,才能看清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遇事不指责,不仅会让事情更好处理,而且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在贵州市某个小区的高层住户家中突然起火,火势蔓延迅速,很快就把整个家烧的一片狼藉。

好在家中主人发现得早,及时逃离现场,并没有生命危险。

事后,户主孟女士说:“早上拿吹风机给孩子吹床单和裤子,吹到一半时,孩子哭闹不止,她去给孩子换裤子,忘了关吹风机。”

没想到吹风机突然爆炸,引燃了床头的枕头,造成了这场大火。

丈夫回家之后,发现家中被烧得一片狼藉,又看了看伤心自责的妻子说:

“不就是一套房子吗?我们重新装修,可以住新房子啦。”

丈夫的一句话,让妻子再也忍不住,转身抱住了丈夫。

而就是这么一句安慰的话,对妻子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但是如果丈夫来一句:

“你为什么不关掉吹风机再去找孩子呢?”

“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了,真是娶你有什么用!”

那么这家人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房子了,更是家人之间的感情。

小事见人心,大事见感情。对于丈夫的安慰,大多数网友纷纷表示,羡慕孟女士嫁对了人。

事情已经发生,即便再责备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徒增伤痛。

古语云: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做人,宽容大度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原谅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交往都有误解的时候,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善良。

停止对身边人和事的指责,修一颗宽容之心,养一张宽容之嘴,你的生活越越来越顺利。

自省,方能成就一切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遇到不顺的事情时,懂得反躬自省,从自身出发找问题,往往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而时时刻刻懂得自省的人,在事业成就上也都不会差。

在一个军队里,新来了一批士兵。

按规定,军队里会给每一个士兵都配发新的军装和帽子。

新配发的军装在配发之前没有量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所以这些衣服经常和每个人的身材不符,大家都只能挑选最接近自己身材的服装来穿。

有一个士兵在选军装时刚好不在,所以大家给他留了一身比自己大好多的衣服。

一天,一个军官来查岗,看到这个士兵的衣服特别大,帽子也大的快把自己的眼睛给遮住了。

于是军官问:“你的衣服和帽子怎么这么大呢?”

他回答道:“报告长官,不是我的衣服和帽子大,是我的身体和头太小了。”

“你的身体和头太小不就是衣服和帽子太大吗?”军官问。

士兵回答道:“我母亲教导我,身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遇到任何事,首先都应该找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找其他问题。”

长官对他的回答表示认同。

多年后,这个士兵成为了军队的最高领袖。

人生在世,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凡事都找别人的毛病和问题,不仅不会很好的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抱怨中。

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

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缺点,不要一味地指责,多用宽厚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将心比心,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良。

生活中,少一些抱怨与职责,多一些自我反省。

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量人先量己,责人先问己。

无论干什么,知道自己不足才能避免犯错,看清自己缺点才能扬长避短。

抱怨不仅会给一个人带来烦恼和压力,还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

古语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遇到事情,不要找别的借口,冷静下来反思自身,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才能更正确的认识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生的成与败都是自己决定的,反思自身,才能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从现在开始,用一颗自省的心来对待世间纷扰,你的人生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国文 国学生活

(0)

相关推荐

  • 道法自然,共建人间仙境!

    原创 昆仑千秋雪 龙虎山道教 今天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争奇斗艳,许多人喜欢在这个季节外出游玩,感受万物萌生的气息.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游玩的时候,采摘美丽的花朵,折断优美的枝条.这种行为既不符 ...

  •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古人可以格物致知,今人也可以借物调情. 观沧海,可以知天地波澜之壮阔,阅云霞,可以体会卷书之悠闲. 在天地自然,云卷云舒,风来风往之中,不仅仅可 ...

  • 刘备为何能称帝?原来他的名字里蕴含着这样的道教文化底蕴

    (图片来自网络) 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刘备的名"备"字非常厉害,在<墨子·七患>中:"备者,国之重也.""备"有好几层意思, ...

  • 一切因果,皆由己起,遇事你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吗?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疏忽,难免会犯错误.犯错时,与其一再推诿责任,不如反躬自省. 多从自身找原因,才能不断精进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常思己过,不论 ...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人最高级的修养。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点上方绿标收听独家音频 人生在世,只要与人接触,难免都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 当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无处宣泄 ...

  • 遇事不抱怨,遇人不盲从!

    三毛在<亲爱的三毛>中说道: "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的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无处不在的抱怨现象 在我们周围,随时随 ...

  • 曾经沧海难为水,繁华落尽成悲凉;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

    一生很短,一睁眼一愣神一叹息,就是一天;一个日一个月一忙碌,就是一年;一弹指一邂逅一奔波就是一生.有些事,可以计较,但别过甚,有些人,可以在意,但别过执:有些痛,可以沉浸,但别太久.想要的就去追求,拥 ...

  • 遇事不抱怨,是成年人最顶级的修养

    人生在世,就是要尝遍酸甜苦辣咸. 没有人会一直顺风顺水,也没有人会一直倒在阴沟. 很多人都在苦恼怎么度过困境,却殊不知困难总是在你越抵抗的时候越强. 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这样表述: 不要抱怨他 ...

  • 遇事不抱怨的女人,才能过好这一生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木子默」 愿有一人,念你冷暖,懂你悲欢 文:   Lisery 突然感觉很累,生活到最后让自己变得一无所有. 好像曾经的那股自以为是的傲气不见了,慢慢的以沉默替代自己低了头 ...

  • 做人最顶级的自律是,遇事不抱怨

    看过这样一句话:不抱怨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的大智慧,更是一种精神. 的确如此. 一个人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的态度,一味地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

  • 早课堂1158 || 遇事不抱怨,才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早上好 欢迎您来到博瑞智早课堂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文章是 <遇事不抱怨,才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遇事喜欢抱怨. 下雨了抱怨天气,工作量大抱怨老板:抱怨孩子不 ...

  • 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文 | 晓晓 · 主播 | 安东尼 十点读书邀约作者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疏忽,难免会犯错误.犯错时,与其一再推诿责任,不如反躬自省. 多从自身找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