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册判词》赏析之三
《红楼梦》第五回
读红品诗词-30
《正册判词》赏析之三
文/墨吟 筱蕊
宝玉看完正册判词第二页,接着又看第三页,只见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也有四句歌词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舰,千里东风一望遥。
这是贾探春的判词。
前二句意为:探春富有才情,精明干练,志向高远不让须眉;只可惜她生于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前夜,身为女子,又是庶出,身份自比嫡出要低几分。她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施展的地方,只能自叹命薄啊。
“消”在这里应读平声,作“薄”解。
探春的才情,在《簪菊》诗中得以充分展现,她以杜牧和陶潜自比,“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一派簪菊醉酒、傲视世人的气概。写给宝玉的结诗社花笺,更是令人刮目相看:“熟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与脂粉。”这般爽朗的豪迈之情,岂是一般小女子可比拟的。
探春的精明强干,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王熙凤小月时,王夫人命探春合同李纨协理贾府琐碎之事。众人原以为探春不过是一未出阁的娇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凤姐这样讲探春:“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后二句意为:探春在清明时节远嫁,坐着夫家迎亲的大船与家人泪眼相别;忆往昔与亲人欢娱的时光,纵有万千不舍,也只能在千里之外遥望故乡,前途渺渺,何时是归期?惟有凭借东风传递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配图与判词相合,“风筝、大海、大船”暗指探春远嫁海外,犹如断线的风筝;“掩面泣涕”的女子即探春。
高鹗在续书中写探春远嫁,说是贾政做主,许配给同僚周琼之子,一起去了海隅。后来夫家因剿寇有功,奉诏回京,“圣心大悦,命九卿叙功议赏。”探春回到家里,“出挑的比先前更好了”。这样写显然违背了曹雪芹原意。
那么探春的结局究竟怎样呢?
一说《红楼梦》中有多处伏笔和暗示,探春远嫁海外做了王妃。主要依据是:
(1)《红楼梦曲·分骨肉》中“一帆风雨路三千”,明写水路三千,绝非海隅,而是海外。
(2)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七“青冢怀古”,是以王昭君出塞比附探春远嫁。
(3)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了一支签,上面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4)七十回“放风筝”,探春所放的风筝是“软翅子大凤凰”,暗喻探春将来作王妃。
另一说依据判词“千里东风一望遥”,探春远嫁后随夫家流放到了一个海岛上,只能在千里之外遥望故乡。
我们认为,两种推测都有合理成分,如果将它们综合起来,探春的结局就完整了。七十回“放风筝”,写探春的软翅子大凤凰,被天上另一个“凤凰”绞住,忽然“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绞在一处,随着三家风筝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遥遥都去了”。这就是说,探春虽为王妃,但命运并不比元春好。由于宫廷争斗,王爷被废黜流放,探春只能与其他两个王妃一起到海岛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