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敬胜怠者吉,义胜欲者从!

家训原典

敬胜怠者,昌;怠胜敬者,亡。

义胜欲,从;欲胜义者,凶。

原典释读

敬畏天地并能战胜惰性的人

天地庇佑,日富月昌
傲慢自大且还慵懒懈怠的人
作法自毙,自取灭亡
公理大义战胜个人私欲的人
得道多助,云集响应
贪得无厌不能坚守道义的人
失道寡助,众叛亲离

原典出处

《史记·周本纪》记载,“生昌,有圣瑞”。昌,即周文王姬昌;圣瑞,即吉兆。周文王降生时的“圣瑞”是赤雀衔丹书前来。授之以天命的同时,也留下了训诫的言辞。“敬胜怠者昌,义胜欲者从”,就出现在“丹书”之中。

后代典籍对这两条训诫也多有记录,诸如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以及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编写的《帝鉴图说》。其中《帝鉴图说》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十岁的明神宗,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量身定制的“教科书”。

先贤典故

   “丹书”出现在文王姬昌出生时,作为“家训”流传则在武王继位后。

国家长治久安,基业代代相传,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或统治者都怀有的理想。

周王朝建立后,稳定与传承,成为周武王最大心愿。百思不得其法后,他向姜太公求教:“先人开疆拓土殊为不易,无不希望后世子孙代代相传。但千秋万代固守基业者寥寥无几,有何方法可留给后世子孙以求基业长存?”

姜太公慨然应之,“您想知道的内容《丹书》中有记录,如此重要的事情请您沐浴斋戒后我再行传授。”

于是,周武王虔诚斋戒。三日后,他整理衣冠,恭敬地站在“臣位”上,请姜太公立于“君位”对其进行教导。

姜太公展开《丹书》,缓慢但坚定地念诵着:

敬胜怠者,昌;怠胜敬者,亡。

义胜欲,从;欲胜义者,凶。

周武王深受启发,将这两句话视为座右铭,镌刻在任何可以看到、触手可及的地方:日常使用桌椅,宫殿的门窗柱子,演武时的刀枪剑戟……时刻提醒警示自己之外,也令后世子孙代代相承。

花雨感悟

天意难测,是人们面对无解问题时的感慨。上天意旨神秘莫测,顺从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自称“天子”的皇帝,似乎更应如此。——可《丹书》中的“天意”,却无比浅白直接。简言之就是十二个字:

敬天礼地,持之以恒,思利及人

       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一个“敬”字,敬畏之心。

东汉东莱太守杨震有一次外出,途经昌邑。恰好此地县令王密,正是因杨震举荐才得以入仕。为表感激之心,王密携厚礼深夜前来拜访杨震。两人相谈甚欢,临别前王密拿出带来的金子对杨震说:“恩师难得光临,略备薄礼,感君知遇之恩。”

杨震面色一变,说道:“当年是因为你的才学举荐了你,如今看来你并不了解我的为人。”

王密以为杨震是担心被人知晓,接着说:“这是学生孝敬您的,三更半夜,旁人无从得知。”

杨震正颜厉色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是无人知晓?”

王密羞愧难当,只得带着金子离开了。

这正是“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敢违背德操良心?

        但偏偏有人,是无所畏惧,目中无人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乘坐高铁时,车厢里奔走往来的小朋友,高谈阔论的成年人……在一次途经嘉兴南站的高铁列车上,这一幕再次上演;只是这次,却产生了不愉快的后果。

这一天,在上海制药企业担任CEO的海外引进人才刘先生,从上海出发,准备去宁波开会。坐在一等车厢的他,刚上车就发现自己处于“喧闹”的中心。车厢里有三个共同出游的家庭,每家都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成年人兴奋莫名,高声地彼此交谈着;孩子们奔走往来,大声呼喊。还有小朋友来到刘先生身边嬉戏打闹。

过了一段时间,刘先生提醒家长对孩子稍加约束;其中一位父亲愤愤不平,起身来到刘先生身身边,对其戳戳点点,警告他“管好自己,我们的事情我们自己会处理。”

看着对方不断靠近,刘先生提醒说:“你不要靠我这么近,属于侵犯隐私。”眼看着对方的手指都要戳到自己脸上了,刘先生伸手将男士的手挡开。

不料,这个动作被男子的妻子看到;女人二话不说,冲过来就给了刘先生一耳光。这一巴掌,打掉了刘先生的眼镜,打到他左眼球出血。

无可奈何,挨揍之后的刘先生最终停下手头所有工作,回国作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至于打人的父母,当记者后续想要进行采访时,女人说:“关你什么事?打就打了,我不想说。”

且不说他们会受到何种法律制裁,与他们带给孩子的恶劣影响相比,这都不足为道了。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孩子:

你根本不需要尊重别人

无论在哪里你都可以为所欲为

       想想看这样的后果有多严重!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以一颗暴戾的心走入社会,刷不出存在感的ta,会怎么做?

       对孩子,我们大可以极尽所能的疼爱;但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我们也要坚决地零容忍。——对自己的不当行为,更当如此。

有一次乘公交车,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儿子上了车。刚开始小朋友很安静,不一会儿就开始吵嚷。妈妈再三询问原因,不断安慰,怎么也没有用。

于是,妈妈对他说:“你打扰到其他人了,你没发现吗?”小朋友看看四周,不回答,只“哇哇哇”的叫着。妈妈接着说,“现在给你两个方案,要么你安静下来,不要打扰别人,我们尽快回家;要么我们就先下车,等你安静下来,我们再重新坐车回家。”

小朋友大概以为妈妈是说着玩的,就大声说要下车。不料,车刚到站,妈妈果然拉着他要下车。

这下他慌了,哭着不肯下车;但拗不过母亲,只得下车了……

虽然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我看到他站在站台上,妈妈蹲下来似乎和他说着什么……我大概就能推测,小朋友以后一定会知道,自己在公共场合,至少是公交车上,不能做什么。——多说一句,妈妈这个蹲下来的动作,也十分必要:这是一种正式的沟通,尊重的姿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古人而言,只有当孩子具备了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谨言慎行、关爱大众、亲近仁德的品性后尚有余力,才会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因为他们知道,“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行有亏,一切为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