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大讲堂】人生路漫漫,经停几站?(一)
如果说之前的分享属于理论建构,那么从这一次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到形象而生动的汉字王国了。在哲学家眼中,万事万物总有着彼此相通的道理;尤其是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论中,这“道”更统摄着目力所及、心力所及的一切。一个人若能够真正掌握这种大道,其成就不可限量。当然,这肯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触摸的高度。《周易》有言: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在这部古老而神秘的传统典籍中,拥有“触类旁通”的能力,被认为可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任何问题。或许太过高深的智慧我们还难以企及,但近在我们身边的“触类旁通”,我们多少还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生活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总是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地运行着;文字中,是否也应该是这样的规律?
这是毋庸置疑的。关于文字的起源,我们曾经分享过几种不同的可能,仓颉造字是我们最终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当然,我们也对其进行了补充——这绝不是仓颉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造字是因为有了交流的需要,而最初交流的内容莫不是身边的人与事。还是“触类旁通”一下:
今天我们邻里之间会聊些什么?
无非是孩子入学入托工作生活,老人家身心安泰少灾少病……
如果去菜市场、商场、超市呢?
如果是在工作中与同事、领导呢?
如果是国家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磋商会谈呢?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是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从内容与性质的角度进行的类别区分。
如果从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个角度来看呢?
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出生之后,他会想要了解什么?
或许他需要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并感知周围人群对他的态度。
他也需要认识自己,寻觅探索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最初的认识,大概就是自己的身体了。
继而是周围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
这是不是也有点儿类似我们对电脑的使用?
当需求不多时,我们不需要分门别类,只要妥善安放,能够使用即可。
当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就需要对电脑分区;现在不仅分区,还要在不同的盘上分文件夹……汉字也是这样。
最初“象形”就可以满足需求,最终却需要“形声”来解决不能有效记录交流内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交流的内容也开始“分区”存放。别的不说,我们都知道的“百家争鸣”,儒、释、道、法、墨、兵……就已经是对交流内容的分区存放了。

所以,当我们走近汉字王国时,我们也不妨沿着一条条不同的道路,去领略沿途的无限风光。
让我们从“人之初”开始吧!沿着每个人的成长轨迹,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记录人生的不同阶段的。
先民们在造字过程中,通过观察,将人的一生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
胎儿期——孩童期——成熟期——衰老期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一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中的“黄发”,指的就是头发由白转黄的老人家;“垂髫”,自然就是小孩垂在脸庞两边的短发了。简单四个字,浓缩了人生首尾两端,古人用词的简约精准,今人是望尘莫及的。
在开始汉字王国中人生轨迹的探索前,我们先来猜两个字谜:
猜猜看:这是两个字还是一个字?分别或共同是什么字?
其实,从甲骨文字形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有着共同的“大脑袋”特征,以及略有不同的弯弯曲曲的身形……虽然不是同一个字,但是它们却同出一源,属于同源字。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同源字定义:
音义皆近 音近义同 或义近音同的字
第一个是“巳”。
《说文解字》:“巳,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第二个是“子”。
《说文解字》:“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
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都有对应的地支,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最初肯定没有“地支”的概念,显然“巳”与“子”,都是后来被“借用”表达地支含义的。其本义都与我们人成长的第一阶段密切相关。
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骏声,在自己的《说文通训定声》中明确指出:
“巳,孺子为儿,襁褓曰子
……未生在腹为巳。”
朱骏声认为,“巳”就是尚未出生、但已成形的胎儿。我想我们都得承认,尽管尚未出生,但总不能否认“胎儿”的生命。将其作为人生的第一阶段,想来也不会有太多争议。
至于“子”,古时候兼指儿女;现在词义缩小,单指儿子。这么说是有原因的,《玉篇·子部》解释:“子,儿也。“《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汉字的字典;对词义的解释,也还称得上准确。
我们接着看“巳”。甲骨文中的“巳”⬇
“巳”从甲骨文到篆文,虽然笔法上略有区别,但基本形态是没有太大差异的。是不是与我们今天刚出生的、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婴儿很类似?古人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开枝散叶生儿育女,在古代是重罪。甚至对古人而言,只有“儿子”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后”。这点在帝王世家中格外明显。
古代皇帝,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
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我们几乎可以达成共识:没有继承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帝王会有那么多嫔妃——当然,纵情声色也是有的。但最初从其本质上,并不是为了满足皇帝的欲望。如同尧帝,将自己的一双爱女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帝;祖先黄帝也有四妃十嫔,据说育有二十五子……越是年代久远,子嗣越是重要。因为地位不稳,部落不宁,征战中需要“上阵父子兵”,万一有不测也需要“后继有人”,多生孩子,多生儿子,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看“妃”最早的字形:
《说文解字》:“妃,匹也。”
许慎解释说,“妃”,就是匹配、配偶的意思。
其实,在古代更为常用的解释是“天子之妾;太子、王侯之妻”,也就是皇帝小老婆。
“妃”的甲骨文字形,就暴露了“妃”最早的主要任务——生孩子。
从女,表示“妃”的性别;至于另一半字形,尽管我们今天写作自己的“己”,但从甲骨文中不难看出,就是“巳”。孕育下一代,这就是“妃”的任务。
汉字中还有与“胎儿”“巳”有关的记录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其他的“人之初”,我们下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