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徐志摩,她把这幅山水珍藏了一辈子!
郁达夫说,她是震动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刘海粟说,她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胡适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她是陆小曼。
在这位才女的所有画作中,有一幅长卷山水最为著名。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其艺术成就有多高,而是画作蕴含了特别的意义。
陆小曼罕见长卷 众才子争相题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人正步步窥伺入侵我国东北三省。陆小曼想通过画山水寄托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希望祖国河山不受到日本的践踏,于是她卷起袖子,破例画起长卷来了。
陆小曼山水长卷(局部) 浙江博物馆藏
当时陆小曼正跟刘海粟学画不久。徐志摩认为,这幅爱妻所作的山水长卷是他的骄傲,是爱妻跨出专业画师的第一步。于是,徐志摩带着这幅山水,请邓以蛰、胡适、杨杏佛、贺天健等好友们题跋指导,以期激发陆小曼更浓厚的创作兴趣。
陆小曼山水长卷(局部) 浙江博物馆藏
邓以蛰是杰出的美学家,他不但精研书法、绘画,也会做一些字画的修补和装裱,这幅长卷山水就是由他亲自装裱的。
邓以蛰题跋
邓以蛰先以诗评价小曼画作:“华亭端的是前身,绿带阴浓翠带醺,肯向溪深林密处,岩根分我半檐云。”
然后他又说明此画来由:“辛未夏日,志摩来自沪上。一日携此函相示,予诧为谁家杰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复问日:'予不见小曼仅两年,今已有此巨构,能不令人叹服耶。’志摩托予为之装池于都旧,串厂既成,爰系一绝而归之。老钝蛰并识于北平寓庐。”
胡适是徐、陆两人的至交好友,陆小曼跟刘海粟学画便是他介绍的。
胡适题跋
看了陆小曼的这幅作品后,胡适并不欣赏。他写道:“画山要看山,画马要看马,闭门造云岚,终算不得画。小曼聪明人,莫走这条路,拼得死功夫,自成真意趣。”
但为了鼓励陆小曼,他又补充说:“小曼学画不久,就作这山水大幅,功力可不小!我是不懂画的,但我对于这一道却有一点很固执的意见,写成韵语,博小曼一笑。”
杨杏佛题跋
徐志摩把画从北京带回上海后,又将此画给上海的一些朋友观赏。杨杏佛是徐志摩的老朋友,他看到胡适说陆小曼是在“闭门造车”,认为不妥。他认为画家作画,并非要拘泥于写实,而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因此,他也在后面题跋道:
杨杏佛题跋
“手底忽现桃花源,脑中自有云梦泽;造化游戏成溪山,莫将耳目为梏桎。小曼作画,适之讥其闭门造车,不知天下事物,皆出意匠,过信经验,必为造化小儿所笑也。质之适之,小曼、志摩以为何如?”
贺天健题跋
贺天健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后来成为了陆小曼的老师。他题跋道:“东坡论画鄙形似,懒瓒云山写意多;摘得骊龙颔下物,何须粉本拓山阿。”这显然是赞成杨杏佛的说法,而针对胡适的评语所说的。
陆小曼
此外梁鼎铭、陈蝶野等也分别在上面题跋支持杨杏佛的观点。
梁鼎铭题跋道:“…只是要有我自己,虽然不像山、不像马,确有我自己在里,就得了。适之说,小曼聪明人,我也如此说,她一定能知道的,适之先生以为何如?”
陈蝶野题跋道:“……小曼天性聪明,其作画纯任自然,自有其价值,固无待于名家之赞扬而后显。但小曼决不可以此自满,为学无止境,又不独为画然也。”
故物未殉人 珍藏一辈子
徐志摩、陆小曼在西湖合影
如此多的朋友题跋,令徐志摩和陆小曼感到非常激动。但徐志摩觉得还不够,他想让更多人欣赏爱妻的这幅画作,于是他再次赶往北京。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带着这幅画从上海经南京到北京时,他乘坐的飞机触山失事,徐志摩遇难。而这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竟成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遗物。
徐志摩遇难处
从此以后,陆小曼一直保存着这幅珍贵的画作,视之如生命般重要。
1964年春天,62岁的陆小曼在病痛的折磨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的前几天,她把《徐志摩全集》的手稿样本与纸版收集给了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再三嘱咐一定要将其出版,连同一起给陈从周的,还有那幅山水画卷。
陈从周题跋
陈从周题跋道:“此小曼早岁之作品,志摩于一九三一年夏带至北京徽题,旋复携沪,以示小曼,是岁冬,志摩去北京坠机,筪中仍以此卷自随,历劫之物,良足念也。从周记。”后来,陈从周将陆小曼山水长卷捐给了浙江博物馆。
陆小曼山水长卷 浙江博物馆藏
对于陆小曼来说,徐志摩虽已离开34年,依旧是她心中最爱的人。临走前,她还在不断地说着:“志摩要来接我了,他要来接我了……”
陆小曼绘画欣赏:
春水桃花
仿古山水
翠峰冥色图
花到春深
花卉手卷
花鸟立轴
黄山松阁
涧桃春色
江南春色图
金鱼
奇峰耸秀
爱莲居士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图
秋江归
秋山泻瀑
人民公社图
山水
山水立轴
山水立轴
山水立轴
山水立轴
山水立轴
山水立轴
山水人物立轴
朱竹立轴
山溪烟雨图
设色山水
石梁月泻
松阁观浪
松溪山馆
松下论道图
晚渚轻烟
溪山高隐图
闲游听潮图
杨柳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