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测不过无缘决赛!培养天才的背后是因材施教
你以为是段子,但,他是新闻
运动不比成绩,比所谓的“体能测试”
1
明明成绩这么好,但却无法进入决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体能测试未达标!
与往年比赛不同,本场全国游泳冠军赛将体能测试加到了竞赛环节中,规定游泳预赛进入前十六,同时体能测试进入前八才可以进入决赛。
而根据赛事安排,体能竞赛共有5项,都与游泳的日常训练有较直接的关系,即垂直纵跳高度测试、30米冲刺跑计时测试、引体向上最大次数测试、躯干核心力量测试(4个方位)和3000米计时跑测试。每个体能测试项目的满分均为10分,共计50分。其中躯干核心力量测试满分为10分。
这意味着即使你是世界级选手,但如果体能测试不及格,也无缘参赛,比如苏炳添;另外,即使你专项水平不咋地,如果体能测试能进入前八,专项成绩只要进入前十六就可以进入决赛。
迷惑吗?
除了傅园慧之外,还有多名因体测未达标而无缘决赛的运动员。
余贺新打破了尘封七年的全国纪录,由于体测排名9,无缘决赛。王简嘉禾以15分45秒59打破亚洲纪录,由于体测排名第11,无缘决赛。
类似的尴尬局面也出现在此前结束的全国体操锦标赛女子跳马决赛上,由于体能测试淘汰的运动员太多,一共只有五个人进入决赛。其中资格赛排在最后一名的选手,选择了一个难度最低的前手翻完赛,最终获得全国第五,央视解说也很无奈。
2
大家都知道,奥运会的宗旨之一,叫做:更高、更快、更强。
这句格言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亨利·迪东鼓励学生时说的。顾拜旦借用过来,成了奥林匹克的格言与宗旨流传至今,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可顾拜旦怎么也想不到,游泳运动员们除了水上项目以外,还要加试。
可游泳运动员跑得再怎么快,也快不过博尔特,拳头再怎么强,也强不过邹市明,上肢再有力,也比不过吊环王陈一冰。
选出来送到东京参加比赛是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别人不和你比跑步,不和你比引体向上,更不和你比拳头。人家只会纵身入水,比谁游得快。
令人捧腹的思路,让网友们打开脑洞:游泳不光要比跑步,还要学习流体力学;参加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员,还要加试日语考试,当然,总局领导也不能例外,选拔标准就高不就低,怎么着都得比运动员强,合格留任,不合格全部下岗。
3
发展心理学中的理论中曾说,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才是对个体的成长最有利的。如今却有这样盲目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框定限制了人才。
培养人才的最好方法是扬长避短。扼杀人才的最好方法是取长补短。
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没资格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
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有些孩子可能对音乐敏感,而有些孩子对语言敏感;有些孩子的记忆能力比较好,而有些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钱钟书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或者把爱因斯坦培养成文学家,我们会发现这些努力最终是要失败的。
因此,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顺应个体的优势领域进行发展,同时尽可能提升孩子的劣势区域。
姚明小时候学习成绩中等,但已参加少体校篮球训练。
小升初时,在父母的鼓励下,姚明夙夜奋战,考试超常发挥,加上体育特长分,最终考上了一所市重点中学。然而升学不久,父母就发现姚明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有一定差距;同时,姚明每天功课做到很晚,渐渐地连打篮球也放弃了。
父母认为姚明在重点中学学得太累、太苦,连爱好都不能坚持。怎么办呢?他们作出了选择——放弃重点中学,转到以体育为特色的普通中学。从此,姚明在学习上一帆风顺,篮球技术也日益精进。
几年后,他就被招入市青年队,后来参加了上海市队,再后来被招进了国家队,最后去了美国火箭队,成了一名世界级篮球明星。
正是因为父母认识到姚明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使姚明成为著名的篮球巨星。
DAP有话说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同样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同的,想要正确培养孩子,就要认清孩子真正喜欢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
成功=基因+环境+个人努力。家长能够真正的做到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为孩子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