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起源于哪里?是国产吗?一口气搞懂韭菜的前世今生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我国一些辛辣物品中,韭菜很特别。它全身都有各自的名字,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而且这三个地方任意一个地方都能吃。
韭菜这么特殊,在现代又这么受欢迎。那在古代自然也是受欢迎的,不管是名字还是所自带的田园风,古代人一定会大写特写,比如唐朝张祜的押东韵七言律诗《穷居》中这样写:
陋巷长闻君子穷,我生宁免困儒宫。辛勤自灌一畦韭,鲁莽还开三径蓬。竹下喜逢青眼士,草中甘作白头翁。佳期日暮不知处,把钓徒吟江上风。
张祜家境显赫,世称张公子,经历过人生的辉煌,也有无奈隐居的凄凉。这首诗我们看着一副甘愿穷居的样子,但古代读书人没有甘心穷居的。这里面牵涉到方方面面,咱们不是评价历史人物,就此略过。
唐朝李延寿的《南史·周颙传》中记载:
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这句话意思是啥?说周颙虽然有老婆,但却独自住在山里面,文惠太子问他什么菜味道好,他回答早韭菜,晚白菜。
《南史》虽然为唐朝人所写,但记载的却是南朝的事,这说明在那个时候,和白菜一样普通,是民众常常食用的一种菜。
那么,它是怎么出现的?最早出现在哪里?又有什么历史发展呢?
一、远古到汉,韭菜发端
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这样解释“韭”字:
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
我们都知道,韭菜是蓿根,种下后根不用挖,一直再生,所以有了一种而久者。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东汉时,人们对生长习性已经非常了解了,这说明在此之前,已经有过了漫长的种植期。那么,究竟能早到什么时候呢?
我国现在能找到的古籍文献中,记载的有《山海经》、《周礼》、《诗经》。
而在《山海经》中记载了两处地方:
丹熏之山,其草多韭、薤……视山,其上多韭。
这明显是野生的。而到了《周礼·天官》中是这样记载的:
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
意思是行朝事礼时所进献的豆,盛的食物是韭菜做的菹、多汁的肉酱、菖蒲根做的菹……
这里说祭祀时需要用到,但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这里并没有详细记载。
《诗经》中记载的也还是祭祀所用,在《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这样说: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就是说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这里同样不知道是不是种植的,如果仔细去想的话,既然祭祀时就要用,那平时也一定食用,这个只用野生的有点困难,应该这个时候就有专门的种植了。
到了汉朝时,确切的种植记载出现了,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的《礼记·王制》中是这样说的:
庶人春荐韭。
这句话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就是平民到春季时要呈献韭菜。虽然没有明着说种植,但平民到春季时就要献,只能是种植的。而在《夏小正》中则更加明确:
正月,囿有韭。
这里这个“囿”我们可以理解成菜园子,园林这样一类的,意思就是说正月时,菜园子或者园林里是有的。
所以,韭菜发端于是我国远古,在周朝时已经被广泛食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有人工种植,汉朝时有了明确的种植记载。
二、魏晋到唐, 朴素之菜
魏晋时期,名士风流,出现了很多脾气古怪的有才之人,这个时候,韭菜突然有了重大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凡是写到某人甘心贫穷时,必然有食用韭菜出现,这固然有借着韭菜说这人品德好,但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的重要信息时,在那个时期,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菜,平民平时都经常吃,种的人也非常多。
南朝萧子显所著的《南齐书·庾杲之传》中记载:
杲之清贫自业,食惟有韭菹、生韭、杂菜。或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言三九也。
当然了,魏晋一大特色志怪小说中也不能少了韭菜,在《汉武内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西王母曰:仙之次药,有八阮赤韭。
不止是志怪小说中把韭菜写得奇怪,连地理名著中也玄奇无比,比如北魏末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写:
从平乐山顺流五六里,山甚高峻,上合下空,中有石林,甚整顿。旁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拔,不得过越,不偃而拔,辄凶。
这些记载都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韭菜其实很普通,山林道边也有不少野韭菜。同时,在那个时候并不值钱,换句话说就是不稀罕,太多或者太普通,就不稀罕了,在《洛阳伽蓝记》中,写到别的东西就皇上爱吃,赏赐给大臣后,大臣不舍得吃,放好久什么的,但写到韭菜时,直接开始调侃:
陈留侯李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富倾天下,而性多俭吝,恶衣粗食,常无肉味,止有韭薤。崇客李元祐语人云:李令公一食十八种。人问其故。元祐曰:二韭一十八。闻者大笑。
这里说李崇虽然很富,但生性吝啬,不知肉味,只知道韭菜味道,这明显是调侃,而且是平民或者穷人经常食用的一种菜。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种植情况,一定是非常广泛的。
在生长特性方面,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有阐述:
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杷、粪悉同。一种永生。谚曰:韭者懒人菜。以其不须岁种也。
这里说了生长特性,就是种下去能一直再生,但并没有仔细的叙述种植方面的内容,真正有关种植的记载,要到宋明时期。
三、宋明以后,韭香遍野
元朝时,官方农书《农桑辑要》中有了关于种植的记载:
土欲熟,粪欲匀,畦欲深。二月、七月种,先将地掘作坎,取碗覆土上,从碗外落子,以韭性向内生不向外生也,常薅令净……至春,其芽早出,长二三寸便可卖,较之他菜为利甚溥。
《农桑辑要》是元朝官方编修的农书,当时的元朝还没有并宋,但历史事件咱们不说了,同在元朝,鲁明善在《农桑衣食撮要》中记录了韭菜的食用禁忌:
韭根多年交结则不茂,秋月掘出,去老根,分栽,壅以鸡猪粪。亦可子种……子甘、温,暖腰膝。春食香,夏食臭,多食昏神暗目,不可与蜜及牛肉同食……味甚美,但不益人,多食滞气发病。
明朝的时候,王象晋结合前人经验,在《群芳谱》中总结了韭菜,但在种植上他并没有创新,多采用前人记载,所以咱们只说他关于名字的总结:
韭,一名丰本,一名起阳草,一名草钟乳,一名懒人菜。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丛生丰本,长叶青翠。八月开小白花,成丛,腌作茹益人。
从我国远古发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种植,到汉朝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平民非常喜欢和常吃的普通菜。到了现代,我国种植面积非常大,南北方都有,南方可以常年生长,北方则会在冬天进入休眠。从远古到现在,韭菜的样子并没有改变,食用的方法却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也是饮食进步的必然。从最开始的祭祀所用,到后来的民众呈现,再到现在的遍地种植和多种多样的食用方法。这不仅仅是韭菜的历史发展,同时还是我国饮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