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任重道远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朱熹《南安道中》)

节食以去病,节欲以延年。(朱熹)

中医的传承,历代医家都各抒己见,也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的经验,每天翻阅下载的医著,总会有一些受益,拓展了诊疗思路,开阔了临证视野,方知“博览群书”格外重要!读书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知悟书里书外的知识,朱熹曾言“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只有融汇各类书籍中的智慧结晶才能凝结出超乎寻常的临证经验!我常见到一些学者坚守书本成方而不知变通,更不允许别人变通,仿佛超出书本就是跨越雷池,就不守规矩,更有甚者一些医者不敢开具超出《药典》“规范”的药物或中药的剂量。殊不知,近代的《药典》完全就是脱离临床编辑出来的,有太多经典中医医案和本草书籍记载着不同医者的用药见解,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因为医案都是现实见证,更能体现中医药的临床药用经验,而不是纸上谈兵。“细辛不过钱”误导了中医者数百年,然而,实际上临床上汤剂细辛使用剂量远不止一钱(3克),更有甚者一些医者开汤剂使用细辛30克、60克的也未见毒副作用,经过深挖掘“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实际上是“细辛用末者,内服不可过钱”,可是药典规范还是3克以下,超出剂量就要双签名!

芳横无终日,贞松耐岁寒。(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鲙》)

甲左,女,2019年8月下旬初诊,因“视物眩晕半日”来诊,患者从东北来深圳访亲友,几日游玩下来,准备返程的前日,突发头目眩晕、反胃呕吐、发热畏寒、血压升高,在其亲友搀扶陪伴下蹒跚来诊,因为时间急迫故而切脉诊断为外感风寒、寒湿中阻之证:血络受风寒而凝滞,头脑血供不足而出现眩晕,血管因受寒收引而出现血压升高,反胃呕吐为寒湿中阻之象,发热畏寒为外感之征。给予针刺太阳、百会、风池、水沟、素髎、内关、合谷、曲池、足三里,其中水沟、素髎施以强刺激雀啄刺,针感达到患者两眼含泪、鼻部酸胀为宜,留针半小时,每十分钟行针一次,配合红外线照射肚腹部半小时。针刺后患者眩晕感明显减轻,给予头面部推拿十分钟,全身微汗,患者自我感觉明显好转,可以自行行走。次日早晨复诊,针刺推拿后,自行乘坐飞机回家。

醒脑开窍针法不仅仅应用于中风疾患,临床上凡遇到头晕脑胀的病情皆可以配伍运用,只要运用得法,往往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作为中医,对于中医药的制剂也应该熟知。前些日,一个同仁让我帮忙安排制作一些浓缩丸, 但是他本人去不了解中药制剂,所以制作出来的浓缩丸他有些疑虑。所以在此我有必要科普一下,浓缩丸制剂是上世纪六七年代响应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搞中医药倡议而兴起的一种吸取传统中药丸剂制作原理结合西药浸出原理而成新型中药制剂,按照制法不同分为蜜丸型浓缩丸和水丸型浓缩丸,其优点是制作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成本低,体积小,剂量小,含药量大,易于服用。

蜜丸型浓缩丸制法:先将方剂中主含挥发性成分或贵重药品或用量少、易粉碎的药材,研磨成细末,过80—100目筛子,筛取占方剂总重量的1/3—1/8的细粉备用,剩下的残渣与方剂中其余药味混合,共放容器内,加水煎煮2—3次,滤取药液,直接加热浓缩至流浸膏状时,改用水浴锅或小火继续浓缩至稠膏状,撤离火源,分次加入上述备用细粉,搅拌均匀,揉搓至内外滋润,放置片刻,称重,分坨,搓条制丸即得 (蜜丸型浓缩丸可以节约大量蜂蜜,缺点是易变质发霉,不宜久藏)。

水丸型浓缩丸制法常用的有两种:方剂中无挥发性成分药材,采用第一种方法;反之采用第二种方法。

1.取原药粉以浓缩药液为粘合剂泛丸法:

⑴原药粉的制备:取全料总量的50—60%(易粉碎,出粉率高及贵重药),研磨成细粉,过80—120孔箩备用。剩下残渣与其余药材合幷煎煮。

⑵浓缩药液的制备:将其余40—50%药材与上述制粉剩下残渣混合,放容器内,加水煎煮2—3次,过滤,合并滤液,直火加热浓缩(开始用武火,后改文火或水浴)至稠膏状备用。或将滤液靜置,待沉淀完全后,再过滤一次,滤液减压浓缩至比重为1.35/50℃的稠膏备用。

⑶泛丸:先取少量原药粉,以水为粘合剂起母子(起模)。筛选每百粒湿重二分的合格母子,放药筐或水丸罐内。取原药粉以稠膏为粘合剂,按1:0.4比例培粉泛丸。低温(55℃以下)干燥。上衣闯亮,低温干燥(起母子及培粉泛丸等)。

2.取原药粉以挥发油、浓缩药液为粘合剂泛丸法:

⑴原药粉的制备:取全料总量的50—60%药材(易粉碎,出粉率高及贵重药),研磨成细粉,过80—120孔箩备用。剩下残渣与其余药材合并煎煮。

⑵提取挥发油:将方剂中含有挥发性成分药材,用水蒸汽蒸馏法或其它方法,提出挥发油备用。蒸馏瓶或锅内的药液过滤,与下述滤液合并浓缩。

⑶方剂中其余药材及制粉剩下残渣合并,加水煎煮2—3次,过滤,与上述⑵滤液合并,直火加热浓缩(开始用武火,后改文火或水溶)至稠膏状备用。或将滤液静置,待沉淀完全后,再过滤一次,滤液减压浓缩至比重为1.35/50℃的稠膏备用。

⑷泛丸:先取少量原药粉,以水为粘合剂起母子。筛选每百粒湿重二分合格母子,放药筐或水丸罐内。取原药粉以挥发油、浓缩药液为粘合剂,按1:0.005:0.4比例泛丸。先以挥发油为粘合剂,培加原药粉泛制,再以浓缩药液为粘合剂,培加原药粉泛制至丸粒大小合格为止。低温(55℃以下)干燥。上衣闯亮,低溋干燥即得。

包装:①蜜丸型浓缩丸,玻璃瓶装或蜡纸筒装,封口。②水丸型浓缩丸,玻璃瓶装或无毒塑料薄膜袋装,封口。

痛风病是一种“重男轻女”的疾病,男女患者比例20:1,而女性多发生于绝经之后,因为雌激素可以女性排尿酸的能力,临床治疗本病症常以祛湿泄浊、化瘀通络为主进行辨证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①秦皮、秦艽、威灵仙、土茯苓、豨莶草、车前子、王不留行、蒲公英、皂角刺等(增加尿酸盐排泄);②虎杖、萆薢、防己、白茅根、滑石、大黄、金钱草、薏苡仁、山慈菇等(降低血尿酸);③制川乌、制草乌、延胡索、徐长卿、细辛、乳香、没药、胆南星等(通络止痛);④蜂房、乌梢蛇、全蝎、蜈蚣、土鳖虫、僵蚕、地龙、鹿角霜、鹿角片、蚕沙等(虫类药物钻剔寒湿、通经活络);⑤黄芪、党参、白术、苍术、太子参、石斛、制首乌、牛膝等(扶正祛邪)。曾有中医专家推荐长期使用乌鸡白凤丸(由乌鸡、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甘草、制香附、鹿角胶、鹿角霜、银柴胡、牡蛎、鳌甲、桑螵蛸、芡实、山药、天冬等20味中药制成。方中主药乌鸡性味甘平,主阴虚发热,虚劳羸弱;鹿角胶性味甘咸,善助阴中之阳;人参、黄芪、山药性味甘温而平,重在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即四物汤补血养血活血;麦冬、生地、制鳖甲、银柴胡、丹参性味甘咸寒,有滋阴退热,清凉散瘀,清心除烦之效;鹿角霜、桑螵蛸、煅牡蛎、芡实性味咸甘平,既能宁神定志,又能收敛;在大补气血,填精益髓诸药中,又配以香附疏泄肝气,理血中之气,以防补之过急致气滞阴凝之痹。诸药融温补、滋阴、敛涩、调和等法为一方,具有阴中求阴、阳中求阴的功效)来防治痛风,临床上使用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我个人在临床上治疗急性期痛风常配合针刺艾灸、刺络放血,慢性期患者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效果远比单纯中药效果要好。

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欧阳修《删正黄庭经序》)

急性咳嗽病误治经常会迁延成慢性咳嗽,面对咳嗽病症临床多数医者都会选择一些紫菀、款冬花、麻黄、杏仁、白前、前胡、制枇杷叶、川贝母、浙贝母、桔梗、百部、化橘红、诃子、乌梅、白果、鱼腥草等止咳化痰药物,家父曾跟我传授旋复花(金沸草)、穿山龙、龙葵、青黛、草河车、远志、蛤蚧、车前子、射干、广地龙、侧柏叶、山豆根、十大功劳叶、桉树叶、紫花地丁、马兜铃、天竺子、天浆壳、余甘子、矮地茶等皆有很好的止咳作用。中医治病的根本是在辨病的基础,再加以准确地辨证论治,而不是一味地辨病施药,这也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最显著的一点。然而,近现代医疗风气导致辨证被忽略,很多医者过度依赖“特效药”,其实能够治疗疾患的药物有很多,只有辨证准确才能依据证候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这些针对性的药物才是真正的“特效药”。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