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特供!湘语文版2021新高考Ⅰ卷详解精析(文档课件,讲评不愁)
解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湘滨
详解版讲评课件(54张灯片)请到文末下载
导 读
2021新高考Ⅰ卷精校试题
点击进入
2021新高考Ⅰ卷答案详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19分)
1. 参考答案:(3分) A
解析:
A项中“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且在材料二中,也有相关表述:“《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可见,“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之说有误。
2. 参考答案:(3分) C
解析:
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但不能证明高明的绘画不如诗歌来得生动明白。除了根据原文,我们也能按基本逻辑来推断:诗歌里不乏拙劣作品,又怎会一定胜过绘画?
B项过于武断。材料一中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见,画作也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有误。
D项偷换概念。王维兼为诗人和画家,不仅能诗善画,还能把艺术中的诗与画有机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歌能使作者如置身图景当中,说的是诗的意境优美,画的诗意浓郁。而沈括质疑唐代有关王维的传说,只是表明图画在“表达时间上的后继”上存在局限,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后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事实上,知识面广博的考生应该知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的经典观点,历来为人所称道。
C项中,“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祁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和“两山排闼(推门)送青来”都是王安石的名句,或以拟人手法,或词类活用,化静为动,以动作(闹,吹绿,排闼)来描绘景致。故C项正确。
3.参考答案:(3分)D
解析:
为文章观点筛选合适论据,这是考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
莱辛《拉奥孔》中有关“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是: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
D项中,前句写图画能摄取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这个表述与莱辛观点最匹配、吻合,故正确。
A项中,句意是说:诗歌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金屑”。所谓“金屑”,指的是贵重的能迷眼的事物,也可指佛经中的片言只语,佛法中的一知半解。古人有“金屑虽贵,落眼成翳”“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之说。A项这句话是说,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迷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不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B项中,句意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证明“诗画同质”。
C项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显然也是支持“诗画同质”的观点。
4. 参考答案:(4分)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梳理能力。
材料一主要阐释莱辛的“诗画异质”观,1到3段阐述这种观点产生的缘由,4到6段是观点的推论和结论,7到10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做进一步阐释。
材料二先引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研究与讨论,借以照应莱辛的观点。
5.参考答案: (6分)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
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
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并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诗句的涵义。
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让人想象到诗人目送鸿雁飞去,双手拂动琴弦的画面,是用诗叙述“动作”。
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点明了画在叙述动作方面有局限。因为琴是静止的,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因此说“手挥五弦易”;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画家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
可结合文章相关观点作答,比如材料一中“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等,比如材料二中“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止能画一声”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16分)
整体解析:
先看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石门阵》的文末有“延安,1938年秋”的背景提示,考生不可不看,它能帮助考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本文通过抗战时期一山村木匠给村民们讲述石门阵的故事,表现我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勇气与智慧,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再来了解作者信息。卞之琳,著名诗人、翻译家,他的《断章》脍炙人口。他曾在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其间经历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6.参考答案:B
解析:
A.项中,“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有错。写王木匠“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的手巧与后文的故事情节并无直接关联,也就谈不上埋下伏笔。
C项中,“'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有错。王木匠讲的故事只是大致真实,有个人加工的成分,包括使用的称呼,也不一定“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有错。文末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因为国家遭遇外敌入侵,社会不安定,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感叹,是没有机会来做衣橱,而非追求完美、做不出完美的衣橱。
7.参考答案:D
解析:
D项中,“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有错。小说的主题只有一个,即表现抗日军民的乐观主义精神,颇具匠心的小说结构和复杂的叙事,都不会使小说主题多元化。如果考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做此题应不难,命题人选这样一篇红色题材小说,目的不言自明,即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小说主题也是相对鲜明确定的。
但此项是一线老师分歧最大的选项,因为“主题更加多元”的衡量标准不好界定。比如,小说《孔乙己》的核心主题是控诉科举制度,但同样可以多元化理解,比如对旧式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比如对中国式看客的批判,比如对整个病态社会的揭露。而《石门阵》在鲜明主题的统摄下,是否还有其它更丰富的解读呢?
而C项中的“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有较大的干扰性,这种说法也引发诸多一线老师的争议,在当时国难当头的社会背景下,国与民,人与畜,都是紧密关联的,黄渤的电影《斗牛》,讲述的就是抗战时期,日寇血洗村庄,一头奶牛和一名老乡共同经历的生死故事。
8.参考答案:(4分)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反复是常见的修辞(表现)手法,其作用一般是:加强语气或语势;强调情感。
第一处反复是:“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强调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全部撤退,充分渲染出鬼子内心的胆小怯糯。
第二处反复是:“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揭露出鬼子丑陋的内心和罪恶的行径。
第三处反复是:“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里连用多个“石头门”,写出小鬼子遇到了“石门阵”的惊慌失措,同时渲染紧张的气氛,调动听众的情绪,引发听众的追问。
9.参考答案:(6分)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具体词句在文中的含义,要回归原文,筛选出有关“门”的表述,从浅入深,从表层到深层来理解。
首先有现实存在的“门”,即生活中的“木头门”和用砖头堵的门。
其次是有被王木匠的故事加工的“石头门”(有砖头门演变而成)。
然后是“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一语双关,既揭示了生活中的道理,也具有了象征意义——国家强大了,国门就守住了,老百姓就安全,家门就不用关闭了。
对文章结尾处的“门”,也可加以分析。“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这里的“门”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抵抗侵略者的斗争智慧与方式。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20分)
10.参考答案:(3分)B
解析:
根据句意可知: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到处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断开,“故”是引出下文的连词,前面断开,可排除A和D;“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同曾祖者为再从兄弟,同高祖者为三从兄弟),做主语时一般要停顿;“虽”为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前面断开,且“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分句与分句紧密连接,具有并列、选择、假设、让步、转折等关系,一般不用标点断开,如“虽败犹荣”“纵死犹闻侠骨香”),中间不必停顿;“遍封宗子”是动宾短语,后面断开;“于天下利乎”是偏正结构的疑问句,可独立成句。
11.参考答案:(3分)D
解析:
D项中“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有错,商务印书馆版本《古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庶务”一词,意为“各种政务”,与“庶政”同义。
2018年全国Ⅰ卷的文化常识题中,也采用过类似的设误方式。其中错误的C项是:“'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就错在“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难度是颇大的。
12.参考答案:(3分)B
解析:
B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错。由原文“安用重法邪”可知,这是一个反问句,意为“哪里用得着严刑峻法呢”。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没有否认严刑峻法也能达到目的。
13.参考答案:(8分)
(1)(4分)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患”“密”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恶”“乐”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是“患”“密”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患”,担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的句子。“赇”,贿赂。对应后面的“赂”字。“密”,暗地里。“左右”,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是“恶”和“乐”,译出大意给2分。
“恶”,讨厌;“乐”,喜爱。“过”,过错。“佞”,《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在此句中可译为“佞臣”,或“奸佞之臣”“奸伪之臣”。
14.参考答案:(3分)
第一问(2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1分):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评分参考: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先了解“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的意思。所谓的“表”是指古代天文仪器圭表的组成部分,为直立的标竿,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景”是古“影”字(如《过秦论》“赢粮而景从”),指影子。古语中,“表”“景(影)”相对,有“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吕氏春秋》)“流清以源洁,影端由表正”(《旧唐书》)等说法。
结合原文“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的信息,再结合《资治通鉴》的撰书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知司马光的写作意图是劝谏统治者,应像唐太宗那样,做好臣子的表率、榜样,要敢于和乐于接受臣子的劝谏。
古代诗文阅读·古诗鉴赏(9分)
整体解析:
我们先来知人论世,结合白居易的生平来更好地理解诗歌。
白居易兼受儒、佛、道三家濡染,以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人生信条,他的一生有明显的分水岭,大致以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前期有“兼济天下”之志,信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这一时期的作品《卖炭翁》《观刈麦》均为著名的讽喻诗;后期则怀“独善其身”之心,吸收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在文学创作上,《琵琶行》写尽“天涯沦落人”的辛酸。在江州,他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乐,并一度信佛,希望求得精神解脱。尤其到了晚年,白居易辞去官职,尽遣侍妾,隐居香山,专修佛事,号香山居士。
诗歌译文:
江州司马啊,朋友你是否依然平安?
高僧慧远曾住东林寺,你也住过吗?
我曾听说湓水萦绕,恰似一条衣带;
也听说庐山诸峰,香炉峰风景最佳。
岁末题诗表达思念,人如离群鸿雁;
遥望宫阙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千万不要受了牵制,一味求佛问道;
当不坠青云之志,奔向远大的目标。
15.参考答案:(3分)B
解析:
B项错误,“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均是对具体景物的描绘,前一句意思是:诗人曾听说湓水萦绕如衣带。而并非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一衣带水”是指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A项正确,从高中课文《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可推断出杨诗也应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C项正确,但干扰性很大。“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由颔联写景转到写人,是写白居易的现实境遇,他远离京城,辞别亲友,贬谪江州,正如离鸿和病鹤一般孤苦。事实上,白居易也写过诗歌《病中对病鹤》,以“病鹤”自比。
D项正确,“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表达的是作者对白居易的劝勉与祝愿:你不要消极地沉迷佛道,你有青云志向,前途依然远大光明。
16.参考答案:(6分)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
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杨巨源约755年生,白居易772年生,杨比白年长17岁左右。作为好友兼兄长,杨巨源借此诗表达对白居易的关切、问候和鼓励、劝诫之情,而其中的劝诫,以尾联最为明显直接。而在第二句已有委婉表达。
诗歌第二句是“惠远东林住得无”,表面看紧承上句“平安否”的问候,继续表达对朋友的关心:慧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但实则暗有所指。白居易仕途屡屡受挫,政治热情消退,出世之心益增。而庐山东林寺是高僧慧远禅师栖居修行之所,是佛门净土圣地。白居易来到庐山下,当去东林寺小住几天。“住得无”一问,其实也包含“长住不得”的委婉劝说,他希望身处困厄的白居易,不要沉迷佛理经书,而要对仕途充满信心。
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三)参考答案: (6分)
17.(6分)
(1)宿舂粮 三月聚粮
(2)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示例二: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是)三秦
示例三:镜写三秦色 窗摇八水光
示例四:三秦流血已成川 塞上黄云战马闲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
因各省市背诵篇目不一致,故默写试题也有不同。
前两个小题为传统的情境默写题,难度不大。而第(3)小题的命题方式在此前的八省适应性考试已出现,对古诗文背诵有了更高要求,答案可以超出规定篇目。
比如,另一省市的第(3)小题为: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示例一: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示例二: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示例三: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注意:应包含“王孙”一词,且与“青草”相关的意象,“隐逸”“离别”之情相结合。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参考答案: (11分)
18. (3分) D
解析: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多指美好的事物。符合语境。
相互映衬:相互映照、衬托,或并列相反的事物,彼此形成鲜明对比。
喧闹无比:指声音特别大而杂乱,环境不安静,含贬义。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句中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场面火爆。所以用“热闹非凡”合适。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句中的对象是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所以用“络绎不绝”合适。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
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后文接的是“文明盛宴”,这是一个比喻,所以选“汁醇味正”合适。
19. (3分) D
解析:
20. (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对偶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语言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两部分内容相为补充、照应或者对比、反衬,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也可分为宽对与严对。
可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二)参考答案:(9分)
21.(3分) A
解析:
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上文提到“雪变色”,那么“有研究人员分析”后应接雪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最好为“雪变色”,而C和D的叙述主语是“雪衣藻”。再比较A和B,A更凝练、紧凑、通顺,故选A。
22.(6分)示例:①在寒冷的冬季 ②生长期呈绿色 ③加快融雪速度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联系上下文语境,注意8个字的限制。
第一处,根据上文“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和下文“春季复苏”,可知此处要填雪衣藻的冬眠环境。
第二处,根据下文“成熟后……变为红色”“从绿色到红色”,综合“成熟”与“红色”等关键词,可知应填入“未成熟(生长期)”“绿色”两个信息。
第三处,根据下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
四、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