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不惜自残双腿,公主却仍然要他

历史上琅琊王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特别是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就生于这个时期,他们两父子书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合称他们为“二王”。

王羲之是怎么有王献之这个儿子的呢,说起来其中还有一个典故,他16岁那年,太傅郗鉴久仰琅琊王氏家族大名,恰巧他跟王氏家族的王导同朝为官,就想把女儿郄璿嫁进他们家,王导一听很开心,让王氏家族的年轻小伙好好准备一下,让郗鉴挑一个女婿走。

王氏家族的小伙都想跟郗家结亲都好好打扮一番,只有王羲之不当一回事,敞开肚皮躺在东边的床上,一手抓着烧饼一手比划着衣服,郗鉴看到王羲之一脸洒脱的样子谁都没要就要了他,这就是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毒辣,王羲之成了王氏家族年轻人里最有名的一个。

王羲之与郄璿成婚后感情非常好,生了七子一女,王献之就这么出生了,他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也是最得王羲之真传的儿子,7岁开始学习书法,10几岁自以为再练几年就能到王羲之的水平,可王羲之说要写完18口大缸里面的水才能到他的水平,王献之不服气刻苦训练,希望尽早超过王羲之。

王献之又练了5年觉得这时的水平到了王羲之的地步,就把自己的字拿给王羲之看,王羲之看了看他的字,“大”写得上紧下松,他就用笔在“大”下面加了一点变成“太”,郄璿看了王献之的字说他的字只有一点最像王羲之,王献之以为母亲夸他问是哪一点,郄璿指了指“太”下面的那一点,王献之看了羞愧不已,只能埋头苦练,成年之后终于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

公元361年,王献之长到17岁,到了古人该成亲的年龄,他娶了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姐郗道茂,婚后感情如胶似漆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他们后来再也没有孩子。

王献之和郗道茂都还年轻完全可以再要一个孩子,为什么就没再生呢?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生,而是有人棒打鸳鸯拆散了他们。王献之这样的才子,女人都喜欢,即使他是有妇之夫,也还是有人爱慕他,令人诧异的是,这个不顾他结婚还要嫁给他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高高在上的新安公主!

新安公主本来结过婚,嫁给了权臣桓温的儿子桓济,桓济放着驸马爷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趁桓温病重谋害自己的叔叔桓冲,桓冲就等桓温死了捉拿桓济。简文帝得知桓济竟然要杀自己的叔叔,把这样的人留在自己身边太危险,将他流放到长沙,并且让新安公主与他离婚。

东晋民风开放,女人可以离婚还可以再嫁,新安公主就另择良婿再嫁,她看不上王公贵族的儿子只喜欢王献之,于是要求王献之进宫来当他的驸马。

王献之被新安公主选上吓了一跳,但他和郗道茂感情深厚,是怎么都不会做出抛弃妻子的事,他就用艾草烧自己的双腿,试图把自己弄残废了,这样新安公主就看不上了。

然而,新安公主看中的是他的才华,才不管他的腿,就算他双腿残废也愿意嫁,王献之没有办法,如果他坚决不从,换来的可能是满门抄斩,他只能休了郗道茂进宫当新安公主的驸马。

郗道茂深爱王献之,跟他离婚之后也没有另嫁他人,孤独终老。王献之虽然生活在宫里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也不快乐,天天对着一个不爱的女人强颜欢笑,这样的生活他怎么高兴得起来,而且他的腿留下后遗症,走起路来十分不方便,肉体折磨和精神折磨陪伴了他后半生,促使了他早逝。

386年,王献之才43岁,他的身体就快不行了,家人给他请来道士做祷告,道士让他坦白自己一生犯过的错误,王献之只说了一句话:“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王献之和郗道茂本来可以白头偕老一辈子,可皇权大于一切,他们无法阻挡皇家下的命令,只能半路分开,王献之早逝对书坛是一件不幸的事,可能对于郗道茂来说是一件幸事,至少他们能在地下破镜重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