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评分急速下滑,只因观众没看懂这三处隐喻
7月13日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正式上映,首日票房有望过亿,算是不错的开局,但与之相反的,是观众对电影并没有像《我不是药神》那样给予一边倒的好评,从豆瓣评分来看,有近3成的观众打出3星,37%的观众打出4星。评分则从最初的8.2,刚到下午就掉到了7.4,有观众说,看场电影出来,评分就从8.1掉到了7.7。那为什么电影的评分会下滑的这么厉害呢?
首先是《邪不压正》带有姜文强烈的个人风格,单从影片质感来说,很像是用《一步之遥》的手法,讲一个和《让子弹飞》一样讨巧的故事,但姜文的一些东西注定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比如对人物的塑造,对镜头的运用等等,在他的电影里很少有开阔的大景别镜头,控制欲极强的姜文,特别喜欢用小景别,只给观众看他想要让观众看到的东西,所以说,尽管有可以引申的东西,也有一些隐喻在其中,但多数观众还是领会不到这一点,就会觉得《邪不压正》的人设有点单薄,他们把一切都写在脸上。
其次,电影的故事过于直白、简单,就是一个热血青年回国复仇的故事,但是,又没有常规爆米花电影那样有出色的大场面,电影中只有一场爆破戏,一场彭于晏和廖凡的打斗值得说道,其他更多时候是彭于晏在屋顶上奔跑,又不像动作片里的跑酷那样酷炫,部分抱着看一部燃爆动作片预期的观众看完会觉得不值。
还有一点,电影对白太多,几个主角都是话痨,和原著差距也有点大。书迷不容易接受,一般的观众,也需要熬过前半个小时才会觉得电影有意思,姜文的自信在这部电影中有些过于自大了,对白太多,以至于很多小幽默让人觉得有些尴尬。可谓是成也姜文、败也姜文。
但是,尽管姜文劝观众不要对电影过度解读,不过《邪不压正》还是有几处很重要的隐喻,如果观众都看懂了,豆瓣评分应该能回到8分以上。
配乐揭示一切
电影都会有一个基调,它代表着导演创作的初衷。作为一部以复仇为主线的电影,其实拍成严肃的动作、悬疑会更符合观众的预期,当然这样就不是姜文的风格了。《邪不压正》开场配乐就用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爵士组曲》,用的很妙,其实就等于告诉观众电影的基调了,优美、热烈奔放又不失庄严,旋律轻盈明快,就像电影里用的那些幽默。
另外,在欢快的旋律背后,是肖斯塔科维奇被压迫、痛苦的一生,但他先给世人的艺术、和听众享受到的艺术的快乐又是那么有价值、那么真实,和他这个人完全不同。这和李天然的人设不谋而合,一个有应激症和悲惨身世的青年,偏偏是开朗不羁的性格,有深仇大恨但不觉生活之苦。如果观众在开篇领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图,多少会对电影的风格和基调有预期,就不会失望了。
屋顶戏份很多但很必要
前面说过,电影中有过多的屋顶戏,李天然在屋顶,周韵饰演的关巧红也在屋顶。但他们在屋顶只是奔跑,没有打斗,算不上大场面,看多了,观众就厌倦了。但为什么要给这么多镜头?
这是一处并不难理解的隐喻,在整个故事中,从美国回来的李天然,闯进了多方鱼龙混杂的北平,社会动荡不安,日本人很快就要大举侵略,兰青峰、朱潜龙,甚至李天然的义父,都是各怀鬼胎,这是一个为欲望、生存不择手段的黑暗世界。但屋顶其实是相对照的另一个世界,干净、明媚、充满阳光,善良的人们在屋顶找巧红做衣服不用讨价还价,随便给钱,屋顶上还有一对善良的男女,他们之间产生了最纯洁的爱情,因此巧红这个人物,和许晴饰演的唐凤仪也是互为对照关系,一个纯洁、一个风情万种。这其实是姜文对美与丑的诠释。如果理解到这一点,就不会觉得屋顶的戏份多余,恰恰是这部分戏份很多,才让电影带给观众些许美好的感觉。
为了拍好屋顶的戏份,姜文在云南建了4万平米的屋顶,花了很长时间,其实就是为了展现出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
其实李天然是影片中最悲惨的人物,偏偏赋予了他最乐观的人格。他自始至终没有感受过亲情,13岁时师傅被杀,接着被养父收留,但不管是养父还是蓝先生决定,将他送去美国接受间谍培训,就意味着将来要委以重任,如果是亲生子女怎么会舍得送去15年?所以,就算李天然从美国回来,养父对他百般维护,也不能说这就是爱啊。
而蓝先生呢,更是将他视为手上的棋子,他想让朱潜龙杀掉根本,答应把李天然交给他,其实目的是为了争取朱潜龙,只要他杀了日本人就不能当汉奸了,直到最后李天然杀掉了朱潜龙,将蓝先生送到医院,他叫蓝先生父亲被拒,才明白两个人其实没有什么父子的情分,当任务结束,蓝先生就想把他赶的远远的,告诉他该去找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