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不怕怕,教您几招让您找回失散的“心神”
最古老的字典《 说文解字 》认为,悸是心动的意思;如今最权威的辞典《 辞海 》释义:'悸'乃'心跳',指不因惊吓,自己感觉心中跳动不安的一种症状。心悸作为一种疾病出现在医学典籍中,是从张仲景的《 伤寒论 》开始的。张仲景第一个把'心悸'纳入医典,告诉我们心悸是指一种不正常的心跳,不因惊吓而自己无法控制的心神不宁的心跳。西医把它叫做'早搏'。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喝茶,其中一位女士要了很大一杯咖啡。咖啡喝到一半,这位女士的手突然不自觉地发抖,嘴唇苍白,说话的声音也变得虚弱短促。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矢口否认自己得病--没办法,工作和生活压力,让部分中年人不得不讳疾忌医。聚会结束后我悄悄告诉那位女士:'你可能是气血虚引起的心悸,我教你一个方法,你的毛病很快就会好。'
这位女士感激地看着我。我的方法很简单,如果再发生心悸,就用右手拇指稍稍用力按压左手臂上的郄门穴,然后左手腕向内转动45度再返回,一分钟重复30次,做完后,症状就能有所缓解。
郄门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郄穴,具有宁心、理气、活血的功效。在针灸学上,被称为郄穴的穴位一般都是对付急症的高手,能够快速缓解疾病急性发作时的症状。所以,心悸时我们只要稍按压一会儿郄门穴,症状就会缓解。当然,平常没事我们也可以按一按这个穴位,对于预防心悸很有帮助。
我还要提醒大家一下,郄门穴虽然两个手臂上都有,但消除心悸有效的是左前臂上的。
事实证明,就是这一个穴位让这位女士找回了自信。在坚持按揉了一个月后,她竟然专门请我喝了一次茶。还是同一家店,这位女士告诉我,以前每次喝茶、喝咖啡都会心慌心跳,她自己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感到莫名的害怕,尤其是会见客户或者是有重要工作的时候,她总担心自己突然就扛不住了,那种不明就里的恐惧,已经缠绕她好几年。
其实这位女士的心悸还并不严重,医学上称这种时作时停、不发作时如常人的心悸为'惊悸'。顾名思义,心悸的问题在于'心'。'心'藏魂魄,主神明,由气血养护。如果气血充盈,心和心包就会坚固,心神不会轻易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可以做到不动心。
但如果气血不足,心失所养,那么碰到劳累、心情恶劣、饮食刺激等情况,就可能扰动心神,出现悸动。
因此打一个通俗的比喻,心和气血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要想让'鱼儿'活得欢腾,就必须有足够的气血。俗话说,气血旺,心气壮,所以汉语中有'血气方刚''血脉贲张'的词汇;与此相反,我们在歌厅唱歌,老人唱着唱着声音就短了,那就是'气短'或'中气不足'。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如果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出现了自己感觉心跳突然停顿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的毛病,就不仅仅是心悸,而是中医学上所说的'忡怔'。
怔,是指心跳和脉搏出现间歇、停顿,比如平时我们所说的愣怔、发呆;忡,是突然启动、加快的意思,比如'忧心忡忡'就是指这种急切、冲动的心情。怔忡两个字同用,一正一反,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正是典型的心神散乱的表现,属于危重症。
看看《 红楼梦 》第七十回:'怎奈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说的就是宝玉情感受到伤害,出现了心律、精神失常。
怔忡的病位在于心,因此预防怔忡的发生,也以护心为首要任务。在内是让气血充盈,心肌强固,提高抗刺激能力;从外应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以'惊'最容易导致'怔','忧'最容易导致'忡'。
对于已经出现怔忡的病人,在调理其情志的同时,还要通过食疗来辅助安定心神。在这里我推荐茯苓饼。茯苓饼的主要原料就是茯苓。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菌类植物,它性味甘淡,可以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对心悸、气短、神衰、失眠有很好的作用。
当然,有人会问,我这里没有茯苓饼卖怎么办?没关系,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我们把买来的茯苓细粉、精白面粉、白糖,按2∶2∶1的比例搭配,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然后用微火在平锅里摊成薄饼即可。
如果有人不喜欢吃饼,我们还可以换换花样,比如蒸馒头、包子等面食时,在面粉中加入茯苓粉,一起和面;或者用茯苓泡酒,每天喝5~10毫升,同样具有宁心安神、健脾延年的功效。
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了那位女士,3个月之后,她又一次邀我来到那家店,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现在来到这里再也没有那种莫名的恐惧感了,真是太感谢你了。我微笑地看着她,从心里为她的痊愈感到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王彤的《百病不生》,图片来源网络,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提醒:本平台分享出来的方剂、配穴建议、施灸方案等仅供参考和交流,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建议患者最好就医辩证诊治,网络推断不会太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