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的奥秘——如何选择疫苗抗原?
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累计超过 1 亿,死亡人数超过 230 万之时(图 1),疫苗作为抵御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终极武器,被人们寄予厚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正在从多种不同种类的技术平台开展新冠疫苗研发,包括灭活疫苗、非复制型载体疫苗、复制型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DNA 疫苗、RNA 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等。
目前,全球有超过 230 种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且已有多款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或附条件上市。
图1:截止2021年2月10日,全球新冠疫情分布,来源:WHO官网
疫苗作为人类实现主动群体免疫的重要手段,从詹纳第一次从牛痘中研发出天花疫苗开始,就在漫长的传染病抗争史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而其中,疫苗的抗原是决定一款疫苗的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疫苗的抗原
所有疫苗都含有一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成分,也就是所说的疫苗的“抗原”(图 2),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的发展也伴随着疫苗抗原角色的演变,现代疫苗的抗原可以是病原体的一小部分,如重组蛋白质或糖;也可以是整个病原体的减毒或灭活形式,如传统的灭活疫苗;也可以是诱导机体自我组装疫苗抗原的“模板蓝图”,如 mRNA 。
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如果选对疫苗的抗原,人体就可以产生体液或/和细胞免疫,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从而成功抵御病毒。如果选择错误的抗原,虽然一定概率上也会产生免疫应答,但这种免疫力很可能无法对病原体起效。
图2:疫苗的抗原选择与病原体的关系
新冠疫苗靶标抗原的选择
引起此次全球疫情的“元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
SARS-CoV-2 仅含有一条正链 RNA 基因组,能编码 4 种主要的结构蛋白:刺突蛋白(S 蛋白)、包膜蛋白 (E 蛋白)、 膜蛋白(M 蛋白)和核壳蛋白(N 蛋白),以及多种非结构蛋白。而这些编码的结构与非结构蛋白,即可作为 SARS-CoV-2 疫苗研发的抗原候选。其中,S 蛋白是和 ACE2 结合的核心蛋白,也是主要的抗原选择。
1
●
全病毒抗原
灭活疫苗的抗原都是全病毒,原理上,其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以此方法进行疫苗的生产,接种入人体再激发免疫应答。所以,灭活疫苗实际上发挥作用的抗原就是完整的新冠病毒,包含病毒的核酸和蛋白。
然而,灭活疫苗包含的蛋白和核酸都具备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能会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的不相关抗体,从而使针对关键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比例稍有下降。
整体来看,使用全病毒作为抗原的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稍逊色于新型疫苗,需要使用佐剂来协助提升免疫原性。目前国内新冠灭活疫苗的研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有两款疫苗在国内正式获批使用。
2
●
S蛋白抗原
刺突蛋白(S 蛋白)是最常被选择作为冠状病毒疫苗的候选抗原,因为它在介导病毒进入细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完整的 S 蛋白分子量比较大(约 600 kDA),免疫原性也相对强,仅需少量即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反应。成熟的 S 蛋白以三聚体形式展示在病毒颗粒表面,包含 S1 和 S2 两个亚基。
其中,S1 亚基位于病毒最外端(N 端),包括 N-Terminal Domain (NTD)和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RBD 参与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即血管紧张素酶 2(ACE2),触发病毒包膜与感染细胞膜的融合过程。S2 亚基位于病毒近端(C端),包括 Heptad Repeat(HR),Central Helix(CH)和 Connector Domain(CD)等结构域,主要负责将S蛋白锚定在宿主细胞膜上并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间的融合,使包裹病毒 RNA 基因组的核衣壳入胞,完成侵染。
因此,阻断 S 蛋白或其 RBD 区与 ACE2 受体的结合便可以拦截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从而保护宿主免于 SARS-CoV-2 感染,提示 S 蛋白或 RBD 有可能是疫苗抗原的候选靶标。
新型冠状病毒利用同源三聚体的 S 蛋白进入宿主细胞,在这一病毒融合(fusion)过程中,S 蛋白会经历结构变化,包括病毒的 S1 亚基结合到宿主细胞受体上,让 S 蛋白的三聚体产生不稳定性,进而造成 S1 亚基脱落,S2 亚基形成高度稳定的融合后(post-fusion)结构(图 3)。
腺病毒载体疫苗大多使用 S 蛋白作为抗原,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 Ad5-nCoV 和 ChAdOx1 nCoV-19 等腺病毒载体疫苗在不同的腺病毒中编码了 S 蛋白的基因序列,利用腺病毒携带抗原基因进入人体来表达抗原蛋白。不仅如此, mRNA 疫苗 CVnCoV 也使用 S 蛋白作为抗原。
图3:S蛋白经历的结构变化
3
●
S蛋白三聚体抗原
虽然 S 蛋白是理想的疫苗靶标抗原,但天然的 S 蛋白具有不稳定性,不利于 S 蛋白功能的研究及疫苗的开发,因此很多科学家对 S 蛋白进行“加工”以增加其稳定性。
有科学家通过添加 2 个脯氨酸突变(K986,V987)来稳定 S 蛋白,如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批使用的 mRNA 核酸疫苗 BNT162b2 和 mRNA-1273。重组亚单位疫苗中,使用 S-2P 作为抗原的 NVX-CoV2373 在 I 期临床中在接种者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高达 3906,冠绝所有进入临床阶段的新冠疫苗,目前已处在 III 期临床阶段,有望今年在欧美获批使用。
不仅如此,因为 S 蛋白三聚体的结构比较稳定,理所当然也称为优秀的抗原选择之一,我国研究团队用 Trimer-Tag© 技术设计生产的 S-Trimer 重组亚单位疫苗就使用了 S 蛋白三聚体作为抗原,在前期临床试验中可以诱导出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且耐受性良好。
4
●
RBD结构域抗原
RBD 受体结构域是 S 蛋白和 ACE2 结合的关键部位,具体地,新冠病毒通过 S 蛋白的 RBD 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 ACE2 结合,如同钥匙配一把锁一样,帮助病毒打开了进入人体的通道,可以说是 S 蛋白上真正起作用的关键元件。
但是,如果仅选择 S 蛋白上的 RBD 作为抗原,也会损失掉病毒 S 蛋白其他区域的T细胞表位,因此以 RBD 为抗原的T细胞反应次于以全长 S 蛋白为抗原的 T 细胞反应,免疫原性不如使用 S 蛋白抗原的疫苗。
作为 S 蛋白抗原疫苗的有力补充,使用 S 蛋白的 RBD 受体结合域作为抗原的新冠疫苗也纷纷登上舞台。重组亚单位疫苗中,国产的 RBD Dimer 还有海外的 KBP-COVID-19 等疫苗都致力于使用 RBD 作为核心抗原来激发特异性免疫,其中前者在乌兹别克斯坦的 III 期临床已经正式启动。而在核酸疫苗中,BNT162b1 也使用 RBD 作为抗原,并运用 modRNA(修饰核苷)技术来完成疫苗设计。
遗憾的是,虽然一样进入“快速通道”进行筛选,但已经在其 I / II 期临床试验中被同公司安全性及有效性更高的“兄弟疫苗” BNT162b2 淘汰,未能进入最终的全球III期试验。但是从试验结果来看,BNT162b1 拥有和 BNT162b2 一致的高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国产 mRNA 疫苗 ARCoVax 也同样使用 RBD 受体结合域作为抗原,但是目前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
总结
总而言之,抗原是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以及后续保护效力的重要因素。现如今,全病毒作为抗原的灭活疫苗已应用广泛 ,构筑了人群的免疫长城。而随着新型疫苗的蓬勃发展,各类抗原的设计和生产成为了疫苗研发的“后起之秀”,引领多方团体进行投入和钻研(表1)。
在未来,各式各样的新型抗原亦有可能共同成为解决新冠疫情的答案。
表1:主要新冠疫苗和抗原选择
*信息来源于WHO,截止至2021年2月23日
参考文献
1. COVID-19 pandemic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mplate:COVID-19_pandemic_data.
2. 宋全伟 and 王华庆, 不同技术路线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特性和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杂志, 2020. 100(38): p. 3030-3040.
3.COVID-19 candidate vaccine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draft-landscape-of-covid-19-candidate-vaccines.
4.Sharma, O., et al.,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a Vaccine for COVID-19. Front Immunol, 2020. 11: p. 585354.
5.Wrapp, D., et al.,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 Science, 2020. 367(6483): p. 1260-1263.
6. Dai, L. and G.F. Gao, Viral targets for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Nat Rev Immunol, 2020.
7. Pallesen, J., et al., Immunogenicity and structures of a rationally designed prefusion MERS-CoV spike antige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 114(35): p. E7348-E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