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为上 生活至上:刘国辉现代水墨人物画选
刘国辉,名朴,字国辉。斋号长乐轩,1940年出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同年分配至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受聘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长于水墨人物画。
从继承中批判,从批判中创新,他的人物画造型准确,飘逸潇洒,既注重传统笔墨的运用,线条的运用,强调国画的绘画性,又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看着非常接地气。他曾说:中国画并不就是“文人画”,“文人画”只是中国绘画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绘画形态,它的理论指向和“游戏规律”曾经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左右着中国美术的发展,然而,它并不是中国绘画的全部,甚至还未必是主要的部分。人物画的发展必须从传统“文人画”的理论的桎梏下解脱,这是人物画前进的必由之路。
刘国辉走的正是一条“纠正古代文人画错位,构建现代人物画大厦”的艺术之道。
于我,画画是兴趣,是“衣食谋”,是报效社会的能力……不论是“翻江倒海”,还是“光风霁月”,生活,因她,而变得有“形”有“色”。
如今,那份沉重已渐渐卸去,曾经的激越化作了绵长,成了我另一个“老伴”。
此生,注定要与她不离不弃、结伴而行,走向生命的远处。
这是一种福分,感谢上苍厚爱,时代祐我。——刘国辉
他认为,随着“文人画”的发展,非绘画性的东西在强化,绘画本身却在削弱,表现技能衰退,表现内容日益狭隘,艺术与生活渐渐疏离,审美内涵越发贫瘠。
因此,他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大众。他画《矿工》、《羊倌》、《老妇》、《青年工人》、《江南村姑》、《傣族少女》、《汉堡陶艺家》,以及卖大红枣的老汉、路边等车的彝胞、拉卜楞寺前的朝觐者等形形色色的'下里巴人'。他画他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他说,社会生活中的人民群众,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画画这件事,有神无神,差之千里。无神之画,形而已.有神之画,能动能笑能走能行,气足心活,形未满,神已来,凡画忌无神。百百求形,唯欠一神,神已来之,欠之一二,也无妨矣。刘国辉画,神韵一足,鸟声四瘖,春雷地动!--林墉
编辑/小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