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投资体系
一、什么是投资体系
可以被操盘者长期有效复制的复利策略。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1.操盘者
学历背景、家庭背景、工作经验、基因,塑造了一个操盘者的基本面,它反映到具体的投资事件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强项和弱项。因此,没有任何一套策略可以被简单轻松地抄袭使用。在动态发展的世界里,每个操盘者自身的基本面,能不能与时俱进、保持动态学习和思考,是投资体系质量的重要变量。
我们总是在评估分析公司的基本面,但是想要拓宽和加深对公司基本面的理解,是需要投资人自身去努力接近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说,一笔好投资,是操盘者与资产的双向选择,操盘者在择股择时,好资产也在择人。太贵了、卖飞了、仓位很小,不一定对应的是客观的、偶然失手、胆子太小,而有可能是主观的、必然的、认知不到位。
所以,一套投资体系,很大程度与操盘者的基本特质如影随形,正如斯文森所言,好奇心、求知欲、聪明、自信、谦逊、努力、判断力、激情,是成功投资者的特质,如果我们不去剖析自己,仅仅试图探究和追寻一套现成的宝典,与炒股只看静态PE是没区别的。
2.长期有效复制
外部看,某个操盘者的业绩连续五年以上跑赢了市场,在我看来这个人的策略是可以长期有效复制。假如说年化收益率在五年以上超过了15%,那我觉得是极其卓越地有效复制。
以上指的是长期高仓位、相对分散的一个投资组合产生的业绩。
那么这种外部看上去的结果,如果进行内部检视来确认其到底是偶发的运气还是必然的规律呢?
我曾经看到过一种方法,认为它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把每年为自己账户净值贡献最大和拖累最大的两个股票去掉,看看收益率是否与真实收益率产生较大偏差。如果很接近,那么我们大致可以排除运气因素,认为其是有效的可以长期复制的。
二、我的个人投资体系
首先,我不想把这个事情在逻辑上、文字上搞得“无懈可击”,我看过太多的投资类书籍和文章,都在重复照搬美式价值投资的基础理论,的确这个东西可能放诸四海皆准,但是重复看这几万字十几万字,不结合具体的投资标的去应用,我觉得属于死读书。现实社会里,的确也呈现出成功投资人并不集中于大学经济学、金融学教授群体这一特征,而是百花齐放英雄不问出处的特征。
这个原因是,一套好的投资体系,只需要在应用层面符合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要素即可,它肯定是不完美的,甚至在他人看来是有明显瑕疵的,但是具体的操盘者凭借其禀赋和技能可以驾驭,那它依然work。
我不会去给自己的投资体系弄上一个“成长风格”、“价值风格”、“趋势投资”、“主题轮动”、等等这些很难定义也没有实际意义的标签。在我的理解里,每个行业每个公司,有其自身的阶段和该阶段呈现在业务积累、财务结果上的规律和特征,比如地产开发行业,它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八年前和现在一样吗?如果你是2019年买进的,你是成长风格还是价值风格?再比如券商股,东方财富、富途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都是典型的周期股吗?贵州茅台和二锅头都是白酒主题吗?特斯拉是科技股、早期风险投资还是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
以上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正是投资中最难的、动态变化的问题,所以我在思考和执行自己的投资体系时,一直都告诫自己,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任何方法论,务必实事求是地从诸多第一性原理出发,去构建去动态完善这个体系,无论这个体系长得像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作为操盘者,可以有效地应用使之发挥长期复利。
下面进入我自己的投资体系剖析。
A.配置思维主导
结合自己的能力圈,自上而下模式来制定组合的框架。消费、医药医疗、互联网,按照平衡配置的方式构成我的组合。具体这三个行业里面再配置什么证券产品,会根据赔率进行微调,大部分时候偏向于三个行业等比例配置,A股只做股票和ETF配置、港美股做股票和期权配置。
目前这个框架已经稳定运行了五年,我大体上认为,这几个行业仍可以维持长牛至少五年,因此如果没有其他重大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不会超出这三个行业去做配置。(可能会零星轻度研究其他行业纯粹为丰富视野和感知市场)。
B.选股
以上三个行业都很大,股池已经不断增加到近300个公司,这里面我大致会根据两个维度去进行分组,以便于进行时间精力分配去做分析和跟踪,一个维度是按市值大小,一个维度是从三个行业里抽出来一些未来两年景气度高的子行业。
某个子行业可以进行相对集中的研究,比如横向地把子行业里大小公司全粗看一遍,再纵向地根据子行业里上下游公司再进行一轮细看,这样两轮下来,基本上可以得到对该子行业的一个全景印象(这两轮都只看一手资料,公司发布的近三年年报)。再接下来,是从网络上找这个行业的分析报告和重点公司的研报,这一轮主要为了与自己此前的全景印象进行逻辑比对和验证。
很长时间里,我基本上是看懂一家买一家,完全没有资金上的提前规划,因为真正实际买到的东西就那么两三件,临到下注前稍微分配一下资金就好。但是后来越买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的组合缺乏一套逻辑去高效地进行仓位配比,这个话题放在下面专门聊。
目前我把我组合里的18个公司进行审视和思考后,惊奇地发现,经过优胜劣汰和百般雕琢之后,大体上可以抽象为两种类型的公司:
a.创新型高质量增长公司
这类公司有两个共同要素:
1).超级企业家
为节约篇幅,我直接例举我组合里的这类公司超级企业家名字:马化腾、刘强东、雷军、李华、常兆华、俞德超。这些名字的价值和意义,与他们创办和管理的企业可以划等号。
2).产品服务的需求处于快速扩张周期
这意味着公司可以心无旁骛地在大赛道里满足源源不断的用户需求,相对容易做出大市值。
除了这两个共同要素,不同行业里的“创新型高质量增长”亦有各自的内涵。
比如互联网行业,轻资产类型的业务,主要是通过某种新的应用快速获得具备网络效应的大规模高频用户,进而实施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两年时间窗口,谁是月亮就会非常快地显现,其他星星全部会死掉。这里面判别增长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此种创新是否具有足够好的网络效应和单用户ARPU值的自然提升。举个反例,长视频应用,就没有网络效应,也很难提升单用户ARPU值,这种应用就几乎失去了高质量增长的前提。互联网行业里亦有重资产类型的业务,它主要是对传统的行业进行数据化、智能化的改造,提升运转效率和用户体验,从而实现对传统行业供应者的替代和升级,形成更具规模和边际效益的巨无霸,这种类型的创新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一两年时间很难判断其长期价值,对企业家和投资人的眼光、决心要求都很高,比如亚马逊、京东、小米,到最后他们你很难说它只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医疗服务、创新药、新消费产品等行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增长,亦各自包含不同的内涵。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形式的创新,在过程中到底是价值毁灭还是价值层层积累,不仅需要投资者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动态跟踪其发展变化。
这个类型的公司,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它们在进入成熟稳定期之前,不会呈现线性的回报,与二级市场上那些传统公司很不一样的是,这些公司天天在变、月月在变、年年在变,你可以说你搞懂茅台了、搞懂长江电力了,但是这个类型的公司,你永远不敢说完全搞懂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参与投资。
如果有朝一日,我的资产足够大,我非常希望参与到这个类型公司的一级市场投资里去。当然眼前二级市场也还足够友好,比如我在雪球分享过大量微创医疗、信达生物、小米、哔哩哔哩、富途等优质的创新型高质量增长公司的个人分析和建仓。
b.边际改善确定性极强的旧行业
这类公司,通常是传统生意,“不变”是公司的主旋律。这里并不是说这些公司不需要创新了,而是一个相对概念,观察研究分析投资他们,也不仅仅是围着估值中枢进行买卖这么简单。因为不变的东西,也是最难产生分歧的东西。在全球资产荒、经济L型增长背景下,许多不变的好生意好公司也都变得很贵,当然这是外部因素导致的估值变化,不是公司内在生意发生了台阶式的上升。
我的组合里,这类旧公司,不是必配项。这些旧的东西,我只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做研究,只有真正找到概率极大且赔率可测算的标的,才会配置。这样势必决定了,一旦实现赔率就必须要减仓或清仓,所以它们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能力圈和研究有效性,更适合团队去做,个人投资者做这样的公司,时间精力输出很容易遇到瓶颈。
所以,我把这类公司定义为可选项,找到了并算清楚账就配,算不清楚(回报率和回报时长不确定)就没必要稀释a类型公司的仓位,a类型公司的仓位才是我整个组合基石。
这类公司在我的组合里,在常态下大约占20%左右仓位,且通常是用杠杆融资做,这个好处是,会约束我对这类公司开仓的各方面条件执行地更苛刻,实现赔率卖出更坚决。
C.持有
大部分时候,股价波动带来的赔率变化,远大于相应公司的基本面变化。那么这就意味着,这种变化为熟知基本面的投资者提供了“操作空间”,可以理解为市场短期的错误定价。至于什么样的赔率加仓乃至动用杠杆,什么样的赔率减仓乃至清仓,什么样的赔率区间不动,取决于操盘者的认知和风险收益取向。
对于a类公司,我建仓达到目标仓位后,在持有期只做较大波幅下的正T操作,主要防范卖飞风险。在发现了新的a类公司后,则从已持仓的a类公司里,卖出同行业仓位来进行建仓以达到组合里行业仓位相对平衡。
b类公司上面已经谈过,以赔率实现和事前设定的持仓观察时间为节点进行操作。有些时候赔率会先于预设的时间节点实现,有些时候会滞后,实际发生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当然也有时候股价往相反方向运行,通常在b类公司上,我会设置一个止损点进行清仓,比如成实外教育,我这两年里做了四次都失败了,但是四次合计损失约10万RMB。
D.衍生品
主要是港美股的期权。这个话题比较复杂,但是在我的收益里,这部分是非常稳定地在贡献。总的原则是,围绕已经持有的正股,按月滚动做sell收租为主,具体sell put还是call,价内还是价外,取决于正股所处的位置和短期趋势。只在极端情形下做很少的long call,我目前持有的call,只有22年3月到期的腾讯570和小米21,买入价格是60和2。
======================================
写到这里,我想基本上是说清楚了我个人的投资体系。在过程中,实际上我是修改和删减了多次,有些过于具体的事项,可以留待将来慢慢聊,比如不同市场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如何看待宏观中观对公司的影响、研究颗粒度和下注的关键决策因子的关系等等。
雪球社区于我而言,最大的魅力和作用,是解决投资过程的孤独问题。在这里,观点可以得到多维的见解,尤其是批判性维度的见解,它们有助于将观点更多地拉近到事实。孤独久了,难免盲目自信或悲观,难免将独立思考和固执划等号。
作者:浪哥333
链接:https://xueqiu.com/4029702207/186222432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