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有多繁荣,思想就有多枯萎
Uni-Note Vol.112
三十多年的旧恩怨,不该变成一种简单粗暴的情绪消费。人们更应该审视当下,审视这个更辽阔的公共空间。
科技正把世界连成一张大网,人们都在网络中工作生活、共享信息。
国内外的科技公司都寡头化——几大科技巨头垄断各自领域,一统天下。
它们试图掌控人们每天做出的一切选择,通过算法告诉人们该读什么新闻、买什么商品、旅行走什么路线,乃至把什么人纳入自己的朋友圈。
科技巨头构建这样一个世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来看看我们是如何被奴役的。
谷歌搜索引擎的网页排名算法,根据某种信息分级制度,将人们浏览的信息进行排序。这看似是在梳理互联网上分散、混乱的文字和图像,将其组织成好懂、有用的内容,实则是一种知识垄断——它根据自己的最终利益,替我们决定应该读什么,应该忽略什么。
操控总统选举,无疑是这种垄断力的标杆案例。2012年美国大选,谷歌执行主席埃里克·施密特就亲率团队帮助奥巴马成功连任。当投票日临近,选民想要根据总统候选人的辩论表现做出抉择时,谷歌早已锁定这些选民,通过获取海量信息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并将奥巴马团队给出的回答精准推送给这些人。
2016年美国大选,脸书做成了类似的事情。
脸书看似在打造一个人人都能广泛阅读并表达个性的公共空间,实则是个精心管理的自上而下的系统。它根据公司的最终利益设计规则和算法,得出推送给每个人的内容。这个算法可以让一张照片无处不在,让另一张照片不易被人看见,
可以删去某个帖子,也可以把另一个帖子推上头条。
脸书正推进个人的透明度,宣称如果将所有人的私密细节暴露在阳光下,阳光就会杀灭我们生活中的道德混乱。但事实上,它始终在侵入式监管用户,把用户当成小白鼠,用来做行为实验。它为了解情绪是否会传染,曾做过一个实验,试着操纵用户的心理状态,对其中一组用户,脸书删掉了信息流中帖子里的积极信息,对另外一组则移除了消极词汇——手握这种操纵能力,它可以做任何实验,悄然将用户玩弄于股掌之间。
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模式,大部分人读新闻的渠道,从传统媒体变为社交网络。面对生存压力,机构媒体开始迎合社交网络的游戏规则。一旦有个故事引起大众愤慨,媒体就会蜂拥而来,带着狂怒一遍遍书写同一个话题榨取流量,知道公众对这个话题不再感兴趣才罢休。为了追求阅读量,机构媒体沦为标题党,炮制各种哗众取宠的内容。
亚马逊看似提供了一个零门槛的图书发表平台——任何人的抽屉里藏着一部书稿,都可以直接拿到亚马逊发表;并且亚马逊不会像传统出版社那样强加指令、要求修改,也不会质疑作者的任何观点;作者也不必再分成给出版中间商。
其实它是在绕开高稿酬的知名作者,培养廉价作者,从而匹配自己的低价电子书策略(一律9.99美元),进而颠覆整个图书出版业。亚马逊构建的新格局包含这样一个逻辑:图书价格由材料成本决定,与写作和编辑成本无关。亚马逊在图书出版领域已经取得垄断地位,这意味着脑力、创造力和复杂思考所需的时间和价值被无视了。出版社依赖亚马逊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亚马逊对出版商的压榨层层加码,出版社缩减规模,作者的稿酬受损,写作正变得一文不值。
出版社和机构媒体,就这样在亚马逊的“侵略”中跪了一地,社会的灯塔熄灭了。亚马逊的版图不止于此,事实上,任何传媒公司都只有通过这家供应商,才能抵达更广泛的受众。
亚马逊坐拥独一无二的生杀大权,可以轻松扼杀针对自己的批评,赶走那些唱反调的人。这家公司的下一个梦想,是让天空布满无人机,为各国政府提供必需的基础技术设施,从而为未来的工作场所、经济乃至文化定下基调。
本文分析的三巨头都来自美国,或者说中国之外。在中国,谷歌脸书亚马逊无法染指的“净土”,故事的主角是另一些公司,
但愿中国版的剧情,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来……
今天文中的事实信息,来自美国媒体人富兰克林·福尔的著作《没有思想的世界》。今天的封面和配图,来自电影《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2018)剧照。
獭祭鱼
公号:dailyfish
微博:daily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