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楼,一座与郑成功关系最密切的古迹

赤嵌楼,是台南最著名的古迹,位于台南市赤嵌街与民族路交叉口,赤嵌楼创建于165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此楼原址为荷据时期的荷兰人在赤嵌地方建的一座具有防卫功能的普罗民遮城。

当时台南市街繁盛,荷兰人便以普罗民遮城做为商业及政务中心。明永历年间,郑成功登台攻取普罗民遮城,赶走荷兰人后,将普罗民遮城改名为安平城,并在这里设置承天府,作为当时台湾最高的行政机构。

据说,郑成功在占领台湾后,即以此地为办公之所,9个月后承天府迁入热兰遮城,郑成功不久便去世。可以说郑成功的一生是为收复台湾而生的,赤嵌楼也是台湾与郑成功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史迹。

在赤嵌楼前的石马后面有一个门洞,这是当年荷兰人建造普罗民遮城时的大门。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时,郑成功才刚出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荷兰人侵占了38年的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将承天府迁移至热兰遮城后,普罗民遮城便被当成军火库使用,一直到清朝将台湾纳入版图为止。行走在赤嵌楼,可以看到该城是以垒砖为垣,用糖水糯汁拦蜃灰,城墙坚固如石。

清朝时,民众在普罗民遮城旁建筑了一座大士殿,荷式城堡旁首次出现中国清式楼阁建筑。后来日本人占领台湾,将赤嵌楼改为陆军卫戍医院。台湾光复后,赤嵌楼被列为台湾一级古迹,成为台南的一张名片。

赤嵌楼由两座闽南式的阁楼建筑组成,分别是文昌阁与海神庙。两座建筑均建在当年普罗民遮城的城垣之上,屋顶均是重檐歇山顶,重檐之间的二楼部分,绕以绿釉花瓶栏杆。

海神庙位于南面的城垣上,是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奏准获建的。现在的海神庙前檐悬有“赤嵌楼”的门匾,内部当作赤嵌楼历史沿革之展示馆,东面之花瓶形门,相当别致。

北面城垣上的文昌阁据传是光绪时期,台湾知县沈受谦为提倡文教而建的,现在文昌阁仍悬有台湾知县沈受谦所题的“文昌阁”匾,一楼亦做为展示古代科举制度史料之用,二楼则供奉着魁星神像。

立于原荷兰人所建的普罗民遮城基座之上的文昌阁与海神庙,其建筑风雅优美、层次丰富。台基间均设有龙形御路,御路两侧为人行石阶,在墙面上则开有书卷形的窗户。

赤嵌楼几经整修,已将原有的木造结构,改为了钢筋混凝土。目前的赤崁楼共分为三层,楼上以砖石砌成,飞檐雕栏,并有曲折的通道,楼的主要入口也由西改为向南。

现存的赤嵌楼在细心的维护下,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庭院草木扶疏,院内分布着各式的碑碣、石马、石蛇、技勇石,以及满汉文并列的九座赑屃御碑等文物,使这里成为了一座户外碑碣博物馆。

靠阁楼的墙边,竖有九块御碑,这是清乾隆五十三年表彰平定林爽文之役的记功碑。御碑是从台南的大南门城边移到这里的,每块石碑均由一只外型与龟形似的赑屃驮着。

此外,在赤嵌城楼下有还有别处迁来的断足石马、郑公墓道碑等古物,使赤嵌楼成为了一个体现民族精神的地方,它集合了庙宇、殿堂、祠堂、阁楼、庭园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于一体。

赤嵌城的园区内除了老树成荫的庭园、高大壮观的乾隆御龟碑、巍然耸峙的海神庙与文昌阁外,在文昌阁的北面还有充满传奇色彩的红毛井、砖石斑驳的普罗民遮城堡遗迹。

赤嵌楼从创建至今,历经三百多年的变化,楼阁之增修次数颇多,但在台南市所扮演的角色,却一直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据记载,郑成功登陆台湾之后,首先就攻下了赤坎楼。

在赤嵌楼前的草坪上,立有郑成功接收荷兰人投降的雕塑。据说,这雕塑曾发生过一场风波,荷兰人最初的形态是单膝下跪,后因荷兰方面抗议,又逢台湾向荷兰购买潜艇,便改为现在模样。

赤嵌楼,这是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说是熟悉,早在儿时就在书本中知道了它。说是陌生,直至现在才第一次与之其亲密接触。三百多年来,赤嵌楼历经沧桑,透过其变迁,却是台湾近代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