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伊水河畔的一部恢弘千年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之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也使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位于洛阳南郊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龙门石窟从北魏时期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共同组成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龙门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称为龙门。因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又因这里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龙门石窟的开凿先后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约400多年。沿西山石栈道缓缓而行,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这里的佛龛、石像实在是太多了,因游览时间所限,不可能一一造访,只能挑几个重要的洞窟看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进入龙门石窟后的第一个大石窟是潜溪寺,石窟高、宽约9米多,进深近7米。大约建于唐代初期,潜溪寺是因在开凿洞窟时地下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流出而得名。窟顶藻井浅刻着一朵大莲花,石窟中央雕刻的是坐在须弥台上的阿弥陀佛,佛像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两侧为大弟子迦叶和二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路旁右侧并排坐西向东的三座石窟是宾阳三洞,北魏时这里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字洞宾,号纯阳,这个石窟就是取吕洞宾的字号相加而命名的。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石窟历时了24年,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计划中的三个洞窟,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在北魏时期由于受“法华经”的影响,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三世佛,这现象在龙门石窟中仅此一例。洞内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雕像,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又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为身着宽袍大袖袈裟,与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有着明显的区别。主佛左右侍立着大弟子迦叶和二弟子阿难、边上是文殊和普贤菩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宾阳中洞窟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洞窟的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组,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是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是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发展水平。可惜的是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的几尊主要佛像都是在初唐时期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是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宾阳北洞是一座很萌的石窟,洞内的主佛举着当下流行的剪刀手,被人们称为剪刀手佛。其实剪刀手是佛教的手印之一,但原本面目绝非简单的剪刀手,主要是日积月累,千年风霜导致风化使得食指中指间出现了大的缝隙,才成为了今天的剪刀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离开宾阳洞拾级而上,来到了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两壁整齐排列的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这些文字说明了万佛洞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万佛洞的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莲花宝座上,束腰部位雕刻有四位金刚力士。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中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像高约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据说,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石窟时,被这尊菩萨像优美的造型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这座洞窟大约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属于北魏后期作品。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环绕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洞内正壁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在莲花洞中还有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敬善寺因石窟外北侧有唐代李孝伦撰《敬善寺石像铭并序》而得名。李孝伦是唐代宣德郎守记室参军,从其所撰写的造像记中可看出,这一石窟是唐太宗纪国妃子,纪王慎的母亲韦氏所营造的。纪王慎是唐太宗第十个儿子,颇得太宗的青睐,后因越王忠暴乱受到株连而被处死。窟门两侧刻两力士、两菩萨。石窟分前后两室,后室是主室,中央供奉着阿弥陀佛,围绕主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这座石窟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了。传说,天竺鸡头摩寺有一位和尚,到西方极乐世界向佛祖索求画像,他说:“娑罗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象,愿求无由,请垂降许”,佛祖便赐予他一幅画在贝叶上的“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花”的画像。和尚回来后复制了多幅而逐渐流传开来。由于通常的“一佛五十菩萨图”都是绘画,而这座石窟中的则是圆雕石刻,所以显得尤为珍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摩崖三佛龛是依山凿石敞开式的露天造像龛,佛龛共有七尊像,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在三佛之间还雕有两尊胁侍立佛,外侧正壁角隅尚有两个造像毛坯。整座佛龛给人的印响似乎是尚未完工,除本尊弥勒佛之外,其他六尊都只雕出了身躯,有的仅呈半成品,有的才凿出石胎便中途废弃。通常佛教中的“三世佛”都是以释迦牟尼居中,而这里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这组雕像显然是为了突出主佛弥勒的权威,这种造像安排即使在龙门石窟也是绝无仅有。据说,摩崖三佛龛是武则天为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的,其目的就是宣扬武则天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时期,后因武则天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它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之际,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当时支持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洞内正壁造一佛二菩萨,主佛高肉髻,面相长圆,身躯较为瘦削,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座上。侍立菩萨像头戴宝冠,面容清秀,表情文静端庄,姿态优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阳洞内四壁及窟顶佛龛琳琅满目,龛楣、背光等处的雕刻精细繁缛,所表现出的礼佛场面、建筑式样及龛楣装饰等图案纹样极富于变化,完美地展现了当时绘画和雕刻技巧的高超水平。古阳洞内碑刻题记近千品,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石窟,闻名宇内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阳洞,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堪称魏碑精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药方洞开凿于北魏晚期,后经过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上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雕像头部硕大、肩胸圆浑、身躯如柱,已不同于北魏时期清瘦秀劲的造型,是由北魏“秀骨清像型”,向唐代“褒衣博带式”转化的一种过渡型。药方洞中最吸人的并不是精美而悠久的石窟雕像,而是刻于洞口石壁上的文字,这些都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古药方。经过考证,洞口的石壁上共刻有古药方140多个,能治疗40多种疾病。涉及到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肿瘤科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拾级而上,登上窟龛的平台,崖壁间一组巨大的雕像映入眼帘。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石窟开凿时间不明,但完工时间有碑刻记载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在咸享三年(公元672年),捐出自己的脂粉钱两万贯资助佛像的镌刻。竣工之日,武则天亲自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抬头仰视,眼前所见到的奉先寺九尊巨大的雕像沿崖壁一字铺开,布局严谨,协调均称。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主佛卢舍那佛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上,大弟子迦叶饱经沧桑、老成持重,二弟子阿难温顺聪慧、虔诚顺服,二菩萨形态圆满、雍荣华贵,天王手托宝塔、英武雄健。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这一组群雕共同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群体形象,把大唐艺术推向了极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雕像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卢舍那大佛了,他至高至尊居中而坐,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最为高大的。据佛教华严宗说,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称“毗卢遮那”;报身是佛修炼获得的佛果之身,称“卢舍那”;应身是佛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称“释迦牟尼”。因此,这尊佛像便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形象,梵名翻译即“净满”的意思,“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备故云满”,因“净满”而“光明遍照”。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正是按照这种意念来雕造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卢舍那佛结跏趺坐在八角形束腰莲花须弥座上,身上除了稀疏的弧线衣纹外,不曾有任何琐碎的雕刻,而将表现的重心放在他的面部。佛的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面部丰满而圆润,姿态庄严肃穆而又敦厚睿智。如果细看,会感到大佛的头部和上身的比例尺度有所夸大,但这使主像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佛的鼻梁高直,微含笑意的嘴角,似向人间芸芸众生传达着慈祥与和悦。佛的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那稍向下俯视的目光若恰好与礼佛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足以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据说,卢舍那佛是依照武则天的容貌雕凿的,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尊佛像,那温文尔雅的神情中带有几分帝王的威严,似乎真是一代女皇与佛祖的结合体。佛的面容丰腴典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据碑文记载,佛像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奉先寺无力承担的,地方也无法筹集,只有靠唐王朝的拨款和武则天的赞助了。所以,佛像中有则天女皇的影子就不是臆想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从艺术上看,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中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两侧侍立的二菩萨像,头戴宝冠,体态婀娜,身披璎珞宝珠,肩搭帔帛,下束长裙有出水之势。在服饰上一反卢舍那大佛随衣挂线的简洁手法,精雕细琢,不厌其繁,突出了二菩萨雍容华贵、端庄矜持的气质。这反映出唐代的艺术家们,在佛的形象上追求的是庄严、慈慧的气氛,而在菩萨的形象上则赋予了女性的端庄、柔丽,这在二菩萨的雕造上表现的十分明显,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两侧充满动感的天王和力士造像,北壁的多闻天王,身披铠甲,单臂托塔,足踏夜叉,威武雄壮。二力士则赤膊袒胸,面目狰狞,足踏小鬼,使人感到一种古代勇士刚强暴燥,勇猛逼人的性格。就连天王、力士脚下的夜叉、小鬼也刻画的十分传神,南壁增长天王脚下的夜叉,上门牙紧咬下唇,双目外凸,鼻孔喷气,大有企图挣脱重压之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卢舍那大佛龛这组雕像,主从分明,高下有别,刚柔相济,气势磅礴,最大限度地张扬着佛教精神,显现出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宏气派。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它又象是皇帝在宫廷里临朝执政场面的神化,,众星拱月,卢舍那大佛俨然便是帝王,二菩萨是嫔妃,二弟子是文臣,天王、力士则是武将。也许正因为如此,民间才流传着卢舍那佛是按武则天的形象雕造的。他丰满圆润的面容是武则天“广颐方额”的化身,而“光明遍照”的寓义则与武则天称帝后为自己命名的“曌”的含义相符,武则天也正是借助佛的形象而登上了皇帝宝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站在奉先寺九尊巨大的雕像下仔细观看,可以看到在雕像背后崖壁上有很多长方形的小孔,这是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佛像,在佛像的崖壁上开凿方孔,插入木柱梁枋,加盖了九间木构屋檐式建筑,只是现在屋檐已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漫步于伊水河畔,移步换景,徘徊驻足景仰于一座座精雕细刻的石佛像前。佛像有的粗狂豪放,有的雄健有力,有的姿势优美,有的仪表堂皇,有的和善开朗。它们形态各异,每一种石窟都有自己特别的风格。这些石窟重重叠叠的垒在一起,雄伟而庄严,肃穆而庄重,让人都感到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威严。从中我窥视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从而切身感受到龙门石窟那份古老,以及那分古老带给我精神上的冲击与愉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欣赏龙门石窟中那栩栩如生的石雕,心灵在一种强烈的悸动中穿越时空,仿佛透视了千年前那些佛教徒们用一秉虔诚的心,用巧夺天工的手,还有必不可少的一把锤子、一根錾子,成年累月的在裸露的岩石上将自己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一刀一刀的雕刻在石崖上,同时也雕刻下自己的寄托与希望。古人将自己心中浓烈的精神寄托和依附刻写在呆板的巨石上,把佛国世界那种充满祥和的理想境界表达的淋漓尽致,那是一种人与佛的对话,是信徒用超凡的艺术手段表现了高远神奇的思想艺术境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依依不舍地走出龙门石窟,回到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不舍地回头望一眼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和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满山的岩石都有着灵气,有着生机,它们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更显得相映成辉,绚丽旖旎。作为现代人,我们在与自然的抗衡中,也许再也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身上,但我们或缺的是否正是古人那种虔诚执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