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宽恕,从自己开始

如果你时常陷入颓废消沉、自暴自弃,

那么你可能应该认真地思考:

你是否在某些层面,始终不肯谅解自己。

原谅自己的“不能原谅”

“情绪过不去,理性就出不来”,宽恕是一个历程,它不是一蹴可就的。生命是一种“缓抵达”,请切记。

我承认,宽恕是一种美德,对于很快能够宽恕他人的人我很佩服。但是,如果把宽恕当作像公民道德那样的规训来实践,恐怕就有问题。

此时,宽恕会变成一种“应然”,变成一种头脑的运作。一旦这件事变成理性的应然,而你又做不到时,就会产生罪恶感。然后,之前被伤害的“愤怒”,加上现在无法宽恕原谅别人的“罪恶感”,这两个东西搅和在一起,就在心里“鬼打墙”(打架、冲突),如此,人怎么可能好好过日子呢?

有一种个案我最常见:从小被父母家暴伤害很深,内心伤痕累累,但外在的道德却告诫他(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是不会错的(那一定就是我的错啰?)。纵使父母有错,我们也“应该”原谅父母,因为父母已经够辛苦了。你听过这种说法吗?

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当你也是这么想时,就会“自动化”地忽略自己受伤的感觉与事实,你会把内在的愤怒压抑到某个黑洞里。如此,反而叫人更伤。

不信的话,我再举个例子给你听。

曾有一位个案因为抑郁症多次自杀。跟我谈了几次之后,我才明白她罹患抑郁症的原因。小时候她曾经被家里的长辈性侵过,后来父母知道了,虽然同情她,却很无奈,碍于面子,“家丑不可外扬”,于是叫她闭嘴,千万别张扬出去。

后来母亲带她去教会信上帝,结果更惨。因为教会的牧师为了帮助她不要想太多,努力地要她去宽恕别人,还引用圣经的话:“我们要宽恕我们的敌人。”希望她可以“忘掉”这件事。

结果呢,忘得了吗?告诉你,不可能的。

“情绪过不去,理性就出不来”

生命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性的运作,如果妄想透过理性的教诲及道德的认知去宽恕一个人,忘掉自己内心的伤,根本是徒劳无功。请相信我。而且当你如此做时,还会出现一个危险性。

如前面所说,当宽恕变成一种教条、理性的运作时,我们的情绪、愤怒就得被压抑。然而,愤怒是一种很有power的能量,你压抑它,它会躲藏在你的身体每个细胞里,找机会攻击你。

如果它不是从身体找出口,就是让你心理生病。你听过有一种关于罹患癌症的说法吗?人会得肿瘤,其实跟情绪压抑有关,尤其是愤怒、悲伤的情绪。这就是身体的出口。因为,情绪需要被抒发,愤怒需要有一个出口。

我的个案当中很多罹患抑郁症的当事人,大多是情绪压抑的高手。治疗方式无他,就是面对情绪,当你否认情绪,其实也在否认自己的存在。隔离情绪,也同时隔绝了我们与自己的连结,甚至与他人的连结,于是,人活得茫然空洞、缺乏动力。

关闭情绪,等于把自己囚禁在一座黑牢里,不见天日。唯一的救赎之道是:打开天牢,让情绪“重见天日”。

认回自己的受伤、认回自己的情绪,永远是疗愈的第一步。

所以,我绝对不会一开始就跟案主说:“你要去宽恕伤害你的人。”不,请你不要急着宽恕。反过来,如果内心充满怨恨,我会鼓励他把怨恨、受伤的感觉“毫不保留地说出来。”

请不要急着原谅,做不到原谅也没关系,请你先原谅自己“不能原谅”。

一切宽恕,从自己开始。

不管是我自己的亲身经验或是我从案主身上学到的宝贵教训,都让我知道一件事:宽恕这件事,是需要时间的。

宽恕是一个历程,它不是一蹴可就的。生命是一种“缓抵达”。

即便犯错累累

也要学会原谅自己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玩这样的心理游戏?你有两副眼镜。一副是“可爱之人”的眼镜,当你戴上这副眼镜的时候,觉得对方什么都好,即使是缺点也觉得很可爱;而另一副是“可恶之人”的眼镜,当你戴上这副眼镜的时候,你怎么看他都不顺眼,总有一股无名火。

用心理学术语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投射”。我们常常无意识地把自己不接纳的“坏我”投射到伴侣身上,这个“坏我”并不一定真的坏,只是不被我们认同的自我部分。

当我们无意识地将“可恶之人”的形象投射到伴侣身上的时候,很容易对本来冲突不大的事件反应过度,同时将夸大的不满或愤怒投向对方,给对方戴上“坏”或“错”的帽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评断、拒绝和指责,甚至处罚。

最终使我们无法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无法真正走进其内心,进行真实的沟通和交流。或许,这是我们相爱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之一。

了解你内心的“可恶之人”,接受他,去除这种投射,你会更容易走进伴侣的内心。

通常,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在伴侣面前比较有安全感,更容易把我们内心不愿意接受的“可恶之人”投射到对方身上。

练习一

看见你内心的“可恶之人”

下面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投射出来的“可恶之人”,同时理解这投射到对方身上的形象是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

1. 闭上眼睛,回忆最近一次与你的伴侣产生冲突的事件,体会这个事件给你带来的感觉。

2. 承认和接受这些感受,可能是被亏待、误解、受伤、委屈的感觉,也可能是随之而来的愤怒和怨气。

3. 细细体会愤怒或怨气的时候,想象一下,对方看起来像什么?有什么“可恶之人”的形象浮现出来?(举例来说,你可能认为对方冷漠、敌意、侵略、拒绝、遗弃或控制。)

4. 现在问你自己:这“可恶之人”的形象你是不是感觉很熟悉,甚至像熟悉了一辈子?他是不是让你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甚至是某些童年往事?

5. 认识到这“可恶之人”的形象由过去而来,看看你能否将这形象从你的伴侣身上移开。当伴侣和“可恶之人”的形象分开之后,你再看看他像什么?

练习二

化解怨气

接纳怨气并让其自然消融 当我们因为某些冲突事件对伴侣产生了愤怒和怨恨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我们将内在的“可恶之人”投射到对方身上带来的消极影响,下面的练习可以让我们了解并化解心中的愤怒和怨恨,并且宽恕我们内心的“可恶之人”。

即使我们并没有投射“可恶之人”,也可以经由这个练习,化解内心已经产生的愤怒和怨恨。

1. 回想你对伴侣的愤怒和怨恨,可以先回忆某一件具体事件,这个事件令你对伴侣产生了怨气。

2. 首先承认你对他的愤怒和怨恨,别把焦点放在对方的过失上,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内心,体会愤怒或怨恨的感受,承认这些感受,而不加以评判。如果我们为这些感受“编起故事”,而产生责怪、歉疚、羞愧、委屈等其他感受的时候,温柔地将它们放在一旁,再回来注意愤怒和怨恨。

3. 给予这些愤怒和怨恨充分的空间,让它们存在。它们就像火,如果你将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空间,最终会像压力锅一样引发爆炸,而当你给予它足够的空间,火自己燃烧,只要我们不增加“燃料”,火总会因燃料耗尽而熄灭。

4.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可以让愤怒和怨恨自己发声,让它们自己表达,请它说出恨些什么,你甚至可以自己找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带着感觉多次复述:“我恨……”直到你心中的恨意都说完。

5. 当你做完这些的时候,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试着原谅对方,原谅自己内心的那个“可恶之人”。

练习三

敏感的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情绪

在社交场所,在人群里或与人共事时,敏感者或易移情者容易受周围情绪的影响。处于充满爱意和祥和的环境中,他们的身体会吸收这些能量而变得活跃;相反处于消极的环境中,他们则会感觉疲惫,充满攻击性。

对于容易受周遭影响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敏感并保持情绪稳定。如何才能培养这种能力,让自己更舒服些呢?在《屈服的狂喜》这本书中写到的六条策略能帮助人们更有效的处理敏感,并使其不受消极能量的影响。

一、走开

可能的话,从可疑的干扰源走开至少20英尺。看看是不是舒服多了?不要因为不想冒犯他人而勉强自己。在聚会上不要挨着“能量吸血鬼”坐。身体上的亲近会增加你的共鸣。

二、感受自己的呼吸
如果你怀疑自己正在受别人影响,那么就用几分钟来关注你的呼吸——这有利于你集中并感受自己的力量。与之相反,屏住呼吸会使负能量在你体内堆积。要过滤掉恐惧和痛苦,你应当释放压力,吸收平静的能量。想象一下:不健康的情绪像一阵雾霾离开你的身体,取而代之照进了纯净的健康之光——这种想象能即刻产生效果。

三、游击式冥想练习
聚会之前先冥想一下,集中注意力,感受精神,感受内心。这样你就能变得坚强。如果在某一场合遇到了情绪或身体上的压力,迅速做出反应,冥想几分钟。可以在浴室或空房间进行冥想,如果厕所是公共的,就关上隔间的门。冷静下来感受积极的力量,感受爱。这种方法成功地帮助我多次从感到颓败的社交场合中解救出来。

四、为自己设立健康的范围和界限
与充满压力的人呆在一起时,控制聆听的时间,学会说“不”。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明确地划清界限,一旦他们开始产生负能量就将其拒之门外。记住,“不”就足够了。

五、设想身边的保护

研究显示,设想是一种治愈身心的技巧。健康医师应对棘手的病患以及其他许多人都会采用这一实用的方式,比如假象有一束白光围绕周身。或者,在与情绪重度污染的人呆在一起时,设想有一辆警车正在巡逻,随时确保你的情绪场不被入侵。

六、明确并尊重你的情感需求

保卫你的敏感。情绪冷静集中的时候,列出你情绪波动最大的五个场所。然后设置一个能帮你在这些场合控制情绪的计划。下面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看看如何提前干扰移情。

七、当有人对你索求的太多,礼貌的说“不”

没有必要解释拒绝的理由,正如谚语所说“No就足够了,去用它。”

八、如果以上方法对你都没有作用

那回家后来个热水澡或冲个淋雨。无论是舟车劳顿还是从他人身上接收到的焦虑,一切都会随着水流消失的干干净净。

(0)

相关推荐

  • 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如何表达“我需要你”

    在上学的时候,我对假期又恨又爱. 每次刚放假回家前几天,全家人都和和美美的,特别温馨: 可是再过上一两周,每个人的言语里都带上了刺,时不时就会爆发一通. 你是不是也曾有这样的体验: 对外人时常客客气气 ...

  • 丈夫怨恨妻子的四个常见原因

      根据婚礼祝酒词.情歌和各种宗教经文,婚姻是永恒的.考虑到我们不断延长的平均寿命,"永远"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在婚礼那天,当你面带微笑站在你的新娘面前,向她保证永恒的爱是一回事 ...

  • 对“冲动型”和“草率型”来说,离婚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吗?

    离婚本身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放弃问题.如果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 --写在开头 引言: 8月3日,民政部发布的"2021年半年度各省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显示, ...

  • 亲,您与孩子若不幸福,谁来买单?

    Simple Sea 梁晓雪 - Floral Times 到底何为幸福? 怎样才能幸福? 此刻,您内心觉得幸福吗? 您是否认为伴侣就应该有义务满足您所有的期待,给你需要的面子.安全感.以及快乐与幸福 ...

  • 心理学:处理好了“自我关系”,也就处理好了亲密关系

    说句实在话,健康长久的亲密关系很难维持.因为不同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定会有分歧和争吵. 一.出现分歧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双方都认为自己在捍卫自己的底线,都认为对方不肯退让就是不 ...

  • 让你痛苦的,不是伴侣的背叛,而是你的不“原谅”

    北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情感作家,今日头条年度十大情感号创作者 如有情感问题,欢迎点击阅读北苏的情感专栏文章,例: 发现男人背叛后,要不要摊牌?除一种情况外,和他挑明了谈更好|专栏[带你走出背叛的痛 ...

  • 焦虑型依恋者的困局:为何总是患得患失?

    情叔导语: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原生家庭的影子.甚至父母小时候对你的回应方式,都会影响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如果父母在童年长期忽略你的情绪,那么你在感情中,很可能患得患失,并一直活在被伴侣抛 ...

  • 感情里,为什么你会特别期待另一半理解自己?

    有句话广为流传:"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足以说明,在感情的世界里,人们对理解的渴望有多么强烈. 而理解又是那么难,两个相爱的人,因为无法理解对方.吵到伤感情 ...

  • 懂得宽恕别人,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懂得宽恕别人,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 宽恕的祈祷

    我愿意宽恕!我愿意宽恕!我愿意宽恕! 请赐给我足够的力量去接纳那些曾经伤害我,让我痛苦的人,请让我能够用悲悯慈爱的心来看待我的父母.配偶.伴侣.兄弟.姐妹.孩子.让我有一颗柔软开放容易感动的心,能够感 ...

  • 学会宽恕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一种黑暗之中: 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 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宽恕别人, ...

  • 用宽恕的“宝灯”,驱散心中阴霾

    没有几样事能比宽容带来更多的快乐.能真心原谅人,心中的阴霾才会一扫而空,内心才会随之亮堂起来.宽恕是股可以穿透乌云的超然亮光,将愤怒.嫉妒.怨恨.自怜这些情绪一扫而空. 宽恕的妙处还在于大众化,就是人 ...

  • 善良与宽恕

    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是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 学会宽恕别人,也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 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 ...

  • 宽恕

    冥冥之中,这才是万病之药.长寿的秘方 中医养生 2021.05.17  土豆微信 现在大家几乎都知道养生重在养心,但是到底如何养心,养什么心,并不是很清楚.其实,养心就是养护一颗本善之心.所有的教化都 ...

  • 《宽恕》| 林走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是一对南非父女,父亲叫德斯蒙德·图图.女儿叫默福·图图.德斯蒙德·图图是南非圣公会教堂最高职位的开普敦大主教,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南非国父曼德拉的亲密战友. 图图大主教作 ...

  • 宽恕你学会了吗?

    宽恕这个词,在百度里解释为宽容饶恕.宽恕是相对而言,一个人犯了错,希望得到宽恕,得到别人的还有自己的宽恕. 其实都在于我们的内心,宽字下面有个见字,如果能看见自己的过错,知错能改就能得到宽容,恕字下面 ...

  • 德里达的“宽恕”思想

    张宁 显然,没有一科伦理文化可以脱离与恶.过错.背信的关系.从某种角度讲,所有过德错误都是一种背信,广义上的背信,因为道德过错在于一种背弃了诺言,至少是某种不言明的诺言--所有的犯罪.所有道德过错都是 ...

  • 柔性帝王术,隐藏在宽恕下属背后的三个利益计算。

    ​职场精鹰知鉴书院知鉴老师分享 柔性帝王术,隐藏在宽恕下属背后的三个利益计算. 原文:<穆公亡马>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