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与影视
格言与影视
作者:朱海明 | 诵读:阳光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话是霍去病说的。后来成为警句和格言,被人经常引用,以自励、自勉、自省、自警。
霍去病,19岁时骠骑将军,于公元前121年奉了汉武帝的命令,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激战六天,攻入匈奴境内,俘获了浑邪王的太子和相国,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神像,挥军直取祁连山,大汉帝国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为了奖赏酬劳再立大功的霍去病,要给他盖一座府邸,也就是超豪华大型私人住宅。可是霍去病推脱了,说出了上面那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匈奴还没有消灭,国家还面临着威胁,怎么能忙着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呢?
可惜的是,天不假人寿,旷世英雄霍去病24岁时就病故了,朝廷上下十分悲痛,汉武帝赐给他谥号“景桓”,把他葬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做陪葬,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他修筑了坟茔。千百年来,英雄虽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却成为历朝历代爱国人士的警世格言和座右铭,其深刻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曾经一部热播电视剧中,广东巡抚的女儿区小姐就引用了这句话,却说错了,说成:“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要知道,“何以家为”与“何以为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和概念,不知是编剧写错了还是演员说错了,抑或两人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典故和出处只能在那儿蒙人……
我们说,过去之所以涌现那么多电影及其他文艺作品的精品或经典,主要是编剧或作者有文化水平有文学功底特别是有生活,容易写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使人看后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导演也是一样,有才学有思想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技巧,导演出多少生动感人的活剧。再就是演员,拿起锄头会耪地,抄起扁担能挑水,抡起大锤砸钢钎,挥起镰刀割稻子,织布纺线哄孩子,喂猪打狗补衣裳,射击投弹拼刺刀,打球赛跑翻跟头……演什么像什么,干什么都有样儿,挑不出毛病,看不出破绽。
现在,传世的精品和经典影视作品很少,关键是编、导、演等主创人员不具备上述那些条件。别的不敢妄加评论,单说说演员吧。戴错顶子念错字就不必说了,不会乐器两只手乱比划也别提了。单独说一说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经常有白刃格斗的场景,抡起刀枪好一顿厮杀,就是看不见标准或比较标准的刺杀动作。演员没练过刺杀,只好用学过的武术动作抡圆了家伙,正所谓,只要打的热闹,管他真实不真实?反正观众看的是热闹和刺激。
所以,我爱看老电影,几十年了从不进电影院。当然,也是有选择的看一些有分量的电视剧,对那些大话戏说跟风雷同化,瞎编滥造神剧化,宫斗颜值小鲜肉的东西,我是不屑一顾。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阳 光:有声演播, 主持人, 配音、朗诵爱好者。以我之声,传人之情。
总 顾问:王永久 赵建勋
文学顾问:乔仁卯
主 编:月亮石
技术总监:骆驼刺
制 作:张岳香 林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