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病提纲】

《伤寒论》六病纲领

   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

1.阳病——属表证。其病理:风寒入侵,卫阳被遏,营阴凝滞,为伤寒表实证(感受寒邪);若荣卫不和,若卫强营弱,为中风表虚证(感受风邪)。其证型有:太阳表证、太阳里证两大类(太阳经证、太阳腑证)。表证(经证)为伤寒、中风、温病;里证(腑证)为蓄水证和蓄血证

2.太阳病本证分类——一是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二是太阳伤寒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黄汤。三是表郁轻证,辛温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桂麻各半汤,风疹此方良)

3.表郁轻证——表证日久,不得汗解,以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为表现特点的风寒表证

4.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5.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主表证,亦主虚证

6.寸口定位——掌后高骨是谓关,关前为阳(寸脉),关后为阴(尺脉),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上主上,中主中,下主下,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7.诊脉的要领——滑寿(滑伯仁)《诊家枢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举即浮取;按即沉取;寻即中取。”

8.太阳病的分类——有三:一是中风(第2条);二是伤寒(第3条);三是温病(第6条)

9.太阳中风证主要脉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表虚证)

10.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11.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又主脾胃虚弱。(缓者脾虚也,缓者湿盛也,缓者主虚也。)

12.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紧脉——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主寒、主痛、主宿食。

14.温病的主要特点——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5. ——是指阵发性四肢抽搐。

16. 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17. 辨传变与欲解——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8. 太阳病本证——包括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表郁轻证。

19. 中风表虚证主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20. 桂枝汤证(兼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指脉象浮缓。

22. 桂枝汤的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23. 桂枝汤的病理——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24. 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有五:一是啜热粥;二是温覆衣被;三是中病即止;四是病重可昼夜服药,乃至二、三剂;五是忌生冷、油腻。

25. 应用桂花枝汤的体会——一、本方可用于营卫不和的自汗;二、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鼻炎;三、本方既是辛温解表剂,又是强壮脾胃的重要方剂;四、本方可用于 感冒后出现的头脑不清楚(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五、本方治疗头痛的好方剂,但风邪偏盛,可灼加祛风之药羌活。但若偏温,适当加入乌梅、五味子。

26. 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7. 徐大椿云:“桂枝汤为驱风圣药。”

28. 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的证治——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9. 学习24条的体会——一、本条提了出病重药轻,针药并用的治法;二、感冒病人可用按摩,拔罐的方式在风池、风府穴治疗。三、风池、风府乃太阳经的要络,药力不宜输通,右采用针刺的方法治之。四、反烦不解者,不要误认为是变证的烦(白虎汤证),其鉴别点:桂枝汤证仍在,只添一个烦,属病重药轻。

30. 太阳病,浮弱脉的证治——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31. 学习42条的体会——一、表证汗法以后,脉浮弱持表证,宜桂枝汤,其目的不要发汗太过;二、太阳病、头痛、项强、恶寒、脉浮弱者,宜桂枝汤。告诫后人脉象变化就不要再用麻黄汤。

32. 发汗大小方剂比较——大青龙汤发峻汗,麻黄汤发大汗,桂麻各半汤发小汗,桂枝汤发微汗。

33. 桂枝汤脉浮数证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34. 学习本条(57)的体会——①主之:即非它莫属;②宜,是可以先择,不是唯一的治法;③半日许复烦,临床表现为烦闷不适或胸闷;④桂枝汤的主脉浮,浮数不是不可以用桂枝汤;⑤用桂枝汤治疗胸闷的前提是感冒后出现的胸闷可以治之;⑥桂枝汤的加减:遇呕吐者加半夏,食欲不振加麦芽。

35. 表证治禁——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36. 学习本条(44)的体会——①有表证,不可攻下为常法;②仲景告诫攻下邪气内陷是错误的治法;③一般表证都见发热,不要误用牛黄解毒丸等寒凉之品;④外感发热病人大多见有便秘,此时应以解表为主;⑤既能解表,又能通便,又不引邪入里,可选用《寒温条辨》的升降散,(升降散内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掺)。

37. 误用下法,表证仍在的治法——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38. 学习本条(45)的体会——一般表证,误用下法,邪气内陷,若脉浮,表证仍在,仍可应用解表之法,宜桂枝汤。

39. 辨表里证治——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40. 学习本条(56条)的体会——辨别表里证的关键是小便清浊与否,清者在表,浊者在里。

41. 表证误下,邪气未见内陷的表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2. 学习本条(15条)的体会——①表证误下,有气上冲,说明邪气仍在表,可用桂枝汤;②心脏病气上冲胸,乃水饮所做,可用桂枝汤加桂枝或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水饮心悸尝)

43. 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44. 学习本条(53条)的体会——①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亦可见于内伤杂病的自汗;②自汗由外感可引起,内伤亦可引起,外感乃风邪,内伤乃营卫不调,其病机相同,总属营卫不调;③徐大椿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④张锡驹说:“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营卫不和,如夫妇之不调也。”⑤桂枝汤可用于无发热恶风的自汗,不加增减。(指征:汗出不温。)

45. 发热汗出的病理和证治——病人藏无他病,时发汗,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46. 古人云:“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47. 学习本条(54)的体会——①本病在卫而不在营;②先其时发汗就是在未发热汗出以前发汗,有截断疗法的持点。尤如治疗疟疾肆作前2小时服药一样。③若汗后复发汗,可出现大汗淋漓,损伤正气。

48. 桂枝汤禁例——有五:一是表实证,不可应用:“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二是湿热内蕴者不可应用:“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喜甘故也”;三是里热证,吐脓血者不可应用:“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四是邪热内陷,不可用桂枝汤:“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五是坏病不可更行桂枝汤:“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9. 辨证论治的原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诒之。”

50. 学习桂枝汤禁例的体会——①脉浮紧的表实证不可应用;②湿热内蕴,(舌苔黄腻)不可就用;③里热证的汗出,不可应用;④服桂枝汤呕吐者不可应用;⑤坏病不可应用。

51. 桂枝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52. 桂枝加葛根汤的功用——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53. 就用桂枝加葛根汤的体会——①本方以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为指征;②服用本方不须   粥;③葛根有升提津液,舒经的作用;④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颈锥病

54. 桂枝兼喘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

55. 学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感冒咳嗽;②本方可用于老年人咳喘;③喘家可用本方。

56. 桂枝兼阳虚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57. 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阳虚自汗;②可用于中风表虚证兼手足逆冷者;③本方可用于表证过汗,出现的恶风证候;④本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以手指关节疼痛着为佳。

58. 桂枝兼胸满证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59.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应用体会———①脉促胸满的心脏病,可用桂枝去芍药汤;②寒热,咳嗽桂枝去芍药加杏仁汤主之;③头痛,口渴,咳嗽,恶寒,桂枝去芍药加杏仁花粉汤主之;④寒邪凝滞便秘,腹胀而痛,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⑤大便坚,小便自利的风湿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0. 桂枝兼营气不足身痛证(新加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仲景新加汤,桂枝加参藏)

61. 学习新加汤的体会——发汗后身疼痛属不荣则痛;脉沉迟者,如《内经》云:“其脉沉者,营气微也,”“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③本方可用于用发散药后,或祛风湿药后,疼痛加重者;④本方可用于产后或人流后关节疼痛;⑤心下痞硬,少腹无力的用泻下药仍大便秘结,可用本方

62. 归芪建中汤与新加汤的临证鉴别——二者均用于不荣则痛的产后或人流后的关节疼痛。所不同的:归芪建中汤是以手足夏季热、冬季凉或兼有面色恍白,胃脘疼痛为指证。无汗后疼痛加重;新加汤是以发汗后疼痛加重为指证或用祛风湿药止痛反而加重

63. 伤寒表实证(伤寒八证、麻黄八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64. 伤寒表实证的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65. 学习本条(35)的体会——①柯韵伯说:“太阳主筋,'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②过腰部的经脉有五:冲、任、督、带、足太阳膀胱经,故腰痛,同时应明白经期带多腰痛的原理;③服麻黄汤不须   粥;④本方是辛5发汗峻剂,发大汗,临证应用不可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66. 关于脉象不同用麻黄汤——一是“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二是“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67. 学习51、52的体会——麻黄汤不一定非脉浮静,脉浮而数者均可应用;麻黄汤的禁忌脉象—脉细数;③应用麻黄汤一定是八证,关键是无汗。用量以6g为佳,甘草3g。若胃气虚弱,可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

68. 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69. 目瞑——闭目懒睁,不喜强光刺激

70. 学习本条(46)的体会——①服麻黄汤后,出现鼻衄乃以衄代汗,俗称红汗,切不可用冷水敷头部;②本方用于风疹块;③风寒表证,出现衄血是治愈的现象,如47条云:“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④只要有表实证,不管是出血与否,均可用麻黄汤。如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71. 太阳阳明合病,太阳为主的治法——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72. 学习本条(36)的体会———①《医宗金鉴》说:“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雍于肺间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②《伤寒九十论》云:“太阳阳明合并证。仲景法中有三证,下利者葛根汤,不下利呕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满者,麻黄汤也,治以麻黄汤,得汗而解。”

73. 麻黄汤禁例——①是“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②是“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③是“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痣。”④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睁?,不得眠。”⑤是“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而振”⑥是“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与粮丸”⑦是“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⑧是“脉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

汗解之。假令尺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74.学习麻黄汤禁例的体会——①咽喉乃三阴经所过之处,如张锡驹说:“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②淋家表现的症状很像感冒,不要当感冒去处理;③疮家,虽身疼痛,属不荣则痛,故不可发汗;④衄家不可发汗,乃“血汗同源”之故;⑤亡血家不可发汗,如《针经》(《灵枢》)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①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⑥阴虚有热不可发汗;⑦阳虚胃寒不可发汗;⑧气血俱虚不可发汗,如长路玉说:“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当频与小建中和之。(老师用归芪建中汤)

75. 寒兼项背强几几证(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76. 应用葛根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牛皮癣,以头部为甚(头部乃上半身牛皮癣)葛根用量一般在60g左右;②本方可用天治疗肩周炎;③葛根汤方麻黄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6g为佳,一般小于桂枝剂量。

77. 太阳与伤寒兼呕利证——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不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78. 学习(32、33)的体会——①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入里,邪犯肠胃,见下利,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见呕吐,下利呕其病机相同,均是表邪入里,正如陈无己所说:“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②太阳阳明合物,泄泻者,葛根汤主之,不必再加止泻药物。因为“表解里自和”。再说葛根有解表兼解表升津止利之功。

79.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0. 大青龙汤的禁忌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劂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81. 大青龙汤的病理——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82. 大青龙汤的证型——表寒里热,表里俱实。(寒包火)

83. 大青龙汤的功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84. 太阳伤寒兼风湿证治——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阳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85. 学习大青龙汤证的体会——①应用本方以不汗出而烦躁为指征;②本方以表寒里热(寒包火)为特点;③本方麻黄花18g,生石膏15g,桂枝6g,甘草6g,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生在发汗,兼除里热,尤如龙升雨降。④本方不宜久服,因发峻汗,以防损伤阳气。⑤胸中烦躁,自觉屋隘莫能客,脉洪大可用大青龙汤加天花粉主之;⑥头痛如噼,身如被杖,烦躁无汗,目赤口干,可用大青龙汤加竹叶治之;⑦本方可用天风湿病;⑧老年人用本方剂量一定要小。

86. 太阳伤寒兼水饮证治(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微,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87. 小青龙汤疗效判断指征——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喝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88. 应用小青龙汤的体会——①本方应用的指针是表寒内饮,即胃脘痞满,咳嗽气喘,即可应用;②应用本方剂量尤为重要,以3g为佳,细辛1.5g;③因本方所致症状有干呕,口渴,下利,小便不利等,都是由于水饮阻滞所致,不必再加止渴利尿的药物;④古人云:渴与不渴可辨里证之寒热;虚实之辨见,故“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⑤暑天水浴而致咳,遇寒加剧,小青龙汤主之,三拗汤亦主之;⑥夏季多衣,背恶寒,咳吐稀痰,小青龙汤治标,都气丸治本。

89. 应用桂麻各半汤的体会——①本方临证用于治疗风疹块,见面红,身痒;②本方剂量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比例是1:1,不是麻黄汤的一半,桂枝汤的一半,而是取麻黄汤1/3量,桂枝汤1/3量的合方。

90. 应用桂二麻一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恶寒发热,形似疟,一日二发;②本方可用于恶寒振栗,头痛腰痛,咳嗽痰少,舌苔白厚而滑,脉浮紧,先予桂二麻一汤,药后寒热已除,但少腹拘急,食欲不振,改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藏,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冷服之瘥)

91. 应用桂枝二越婢一的体会——①本方是桂枝汤与越婢汤2:1剂量的合方;②风水:发病急,来势猛,水肿先从头面、眼睑开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腰以上肿甚为特点(风、实、肺);③阴水:发病缓,来势徐,水肿先从足面开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身以下肿甚为特点(虚、脾、肾);④桂二越婢一汤用于治疗风水(阳水),以风邪偏甚者为佳。

92. 《内经》去: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

93. 辨虚证实证——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

94. 学习本条(10)体会——①尤在泾说:“汗出而恶寒者,阳不足而为虚也,为芍药甘草附子治之是已;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邪入里而成实也,然不可以峻攻,但与调胃承气和其胃气而已。”②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95. 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塞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96. 表里先后的治则——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

97. 栀子豉汤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98. 心中懊  ——指心里烦郁特甚,使人有无可奈何之感。

99. 虚烦——证候名称,烦者热也,烦者心烦也;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虚烦,虽无实邪,但却有火热之郁,故又可称为“郁烦”。

100. 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热喘麻杏石甘汤,肺热咳嘣此方良)

101. 学习麻杏石甘汤的体会——①本证汗出而喘,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处汗出是热迫津液外泄,故不可用桂枝汤;②汗出用麻黄的机理是重在宣肺,配石膏乃麻黄一倍,以制其辛温之性,转为凉清热,但里热炽盛,一可以制约麻黄辛温,二可清热。

102. 白虎加人参汤证——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3. 学习本条的体会——①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有用桂枝汤治之,有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其鉴别点看是否有四大一黄症;②四大一黄症: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③白虎加人参汤加天花粉可治疗糖尿病。

104. 里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105. 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协热利)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106. 葛根汤与葛根芩连汤的鉴别——二者都是太阳阳明合病,均治下利,葛根汤以表实证为主,辨证关键在于无汗,使表解里自和;葛根芩连汤是以里热为主,关键在于汗出。

107. 应用葛根芩连汤的体会——①用于热痢(下痢不爽,肛门灼热,脉濡数);②可用于既有表证,又有泄泻的病证;③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④可用于小儿中毒性肠炎。

108. 心阳虚证——有四个方证:一是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的心悸证):有补益心阳的功效,“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二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心阳虚烦躁证),有补益心阳,镇潜安神的功效。“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三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亡心阳惊狂证):有补益心阳,镇惊安神的功效:“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四是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证):有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功效:“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109. 火逆——因火而致逆,即误用火疗而发生的变证。

110. 奔豚——为证候名,是以小猪的奔突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急起直冲胸咽,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候。

111. 学习桂枝甘草汤的体会——①本方是治疗心阳虚的轻证,以心下悸欲得按者为指证;②本方桂枝18g,甘草9g顿服;③古人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说。

112. 学习桂枝龙骨牡蛎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心阳不足引起的烦躁失眠,②《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虚出现烦躁。

113. 学习桂枝加桂汤的体会——①桂枝加桂汤的剂量:桂枝15g、白芍10g、生姜三片、大枣12枚、甘草6g;②本方可用于气从少腹冲至心的心悸;③本方可用于风湿病,有下肢发凉,继而全身,多见舌质胖嫩,苔白滑。据此意,桂枝加桂是肉桂、桂枝之争,创立了推气散,其组成为桂枝、肉桂、片姜黄、甘草;若脾阳虚微甚者,加丁香,若兼有泄泻者,将不换金正气散合入。(平胃散+藿香、半夏) 平胃苍术陈朴草,燥湿健脾疗效好,加入藿香与半夏,汤名不换正气散)。

114. 阳虚兼水气证(苓桂甘枣汤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证主之

115. 苓桂甘枣汤的功用——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116. 应用苓桂甘枣汤的体会——①本方一般多配伍在它方应用,如柴平汤合苓桂术甘汤就蕴含着苓桂甘枣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党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平胃苍术陈朴草,燥湿健脾疗效好。)②本方可用于冠心病,即小柴胡汤加桂枝、茯苓

117. 苓桂术甘汤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118. 《金匮》云:“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119.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闻药和之”

120. 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体会——①本方以胃脘痞满,逆气上冲,眩晕为指征②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苓桂术甘汤主之本方多与柴平汤配合应用④背部如掌大发热,亦可应用。

121. 厚姜甘半参汤证——发汗后,腹胀满,厚姜甘半汤主之。(厚姜甘半汤党参汤,脾虚气滞腹胀康)

122. 应用厚姜甘半参汤的体会——①本方用于虚寒腹胀,效果甚佳;虚寒腹胀的指征;《金匮》云:“病腹满者,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③本方可用于术后排气不畅,④本方蕴含在柴平汤中

123. 小建中汤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24. 小建中汤的配伍特点——本方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具有调脾胃,和阴阳,补营血之功效,外和营卫,内益气血,安内以攘外,有表里兼顾之妙

125. 应用小建中汤的体会——①本方是治疗虚劳的主方;②虚劳,气血阴阳均虚,补气有碍于补血、补阴;补血有碍于补气;补阴有碍于补阳;补阳有碍于补阴;就在泾的观点,应当建中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得复,阴阳气血得补。③“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即有呕吐者,不宜应用。④宗《内经》胃气出于中焦之所,本方可用于胃肠性感冒。

126. 桂枝人参汤证(脾虚蒹表证)——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27. 协热而利——协者,合也、同也。热者,指表热不去而下利也。

128. 桂枝人参汤的功用——温中解表

129. 应用桂枝人参汤的体会——①本方即理中汤加桂枝②本方可用于脾胃虚寒的泄泻而兼有轻度的表证(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甚,或加附子总扶阳)。

130. 真武汤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131. 动——身体筋肉跳动。

132. 振振欲擗地——即身体振颤,站立不稳,而欲仆倒在地。

133. 动的机理——《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虚不能温养筋脉,故身动(即筋肉跳动)

134. 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的区别——二者均属阳虚水停,但真武汤重点在肾,病势重,有少阴阳虚证;苓桂术甘汤证,重点在心脾,病势轻,以水气上冲为主。

135. 心阴阳两虚证治(炙甘草汤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36. 应用炙甘草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早搏②本方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腕关节疼痛为主。

137. 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38. 水逆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39. 水逆——是蓄水重证的一种表现,可见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140. 学习蓄水证的体会——①口渴不一定是阴虚,水饮阻滞的口渴用无苓散主之。②津液损伤的口渴,不可大口饮水,应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③风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者汗之,内湿者利之,可用胃苓汤主之。

141. 蓄水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加之好)。

142. 蓄水证与蓄血证的区别——蓄水证外邪随经入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蓄血证热入下焦血分,邪热与瘀血互结;小便不利者为蓄水;小便自利者为蓄血。

143. 结胸证——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44. 藏结——证侯名,其证与结胸相似,但病变性质不同,是脏气蓄衰,阴寒凝结的一种病证。

145. 大陷胸汤证——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大陷胸汤硝遂黄,泻热逐水破结良)。

146. 结胸三证——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147. 结胸证的禁忌——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48. 小陷胸汤证(小结胸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周)

149. 应用小陷胸汤的体会——本方应用指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或滑;②本方可用于胃脘疼痛;③本方合小柴胡汤可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名曰小柴胡加瓜蒌汤。

150. 痞证——自觉心下痞塞的一类病证,以胃脘部痞满阻塞为主症

151.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2. 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体会——①本方用于热痞;②后世在本方的基础上加黄芩,又名三黄泻心汤

153. 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4. 应用附子泻心汤的体会——①本方用于热痞兼阳虚证,即里热外寒。②应用本方应煎一小时,附子有毒

155. 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下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6. 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体会——①本方应用的指征,满而不痛,此为痞;②本方可用于腹泻,尤其是寒热错杂的泄泻,以热多寒少为主③本方可用于慢性结肠炎引起的腹泻,可加枳实10g.

157. 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 、食臭——噫同嗳,、食臭即嗳气有食物气味

159. 古人云:“噫者,饱食之气,即嗳气也。”

160. 应用生姜泻心汤的体会——本方以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为指证;可用于急性胃肠炎。

161.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临证应用区别———半夏泻心汤以胃脘痞满,下利呕吐为指证;生姜泻心汤以腹中雷鸣下利为指征;甘草泻心汤以下利、干呕、心烦为指征;三者同属寒热错杂之痞证,以呕、利痞为特点;大黄黄连泻心汤用于热痞;附子泻心汤用于里热外寒兼表阳虚的痞证。

162. 水痞证治———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63. 学习本条的体会——口渴、小便不利,不要认为是阴虚和津伤,乃水饮阻滞,津液不能上承之过。水痞可用胃苓汤,附桂理中五苓汤。

164. 痰气痞的证治(旋复代赭汤证)——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65. 应用旋复代赭汤的体会——本方可用于嗳气,亦可用于呕吐,还可用于呃逆;本方应用的指征以噫气不出为特点。

166. 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67. 应用黄连汤的体会——所谓“胸中有热”,临证即指牙痛,咽喉疼痛,口疮,口苦等上部热象。所谓“胃中有邪”,是指胃脘部的疼痛;③本方可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改用进退黄连汤。

168. 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区别——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二者虽反一药之差,但主治各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痞证,以呕吐、泄泻为主,寒药多于温药;黄连汤主治腹中痛,欲呕吐,重用黄连加桂枝,以温药多于凉药为主,即寒多热少,黄连汤;热多寒少,半夏泻心汤。

169. 阴虚证忌用灸法——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170. 学习火逆证116条的体会——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不是单纯的指用灸法,而是指阴虚的病人慎用温热药物,否则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二

1. 阳明病——属里实热证;其病理为外邪入里化热,胃热伤津;证型有:阳明热证(阳明经证)。阳明实证(阳明腑证)。阳明经证以四大一黄证为主要表现,代表方:白虎汤。阳明腑证以痞、满、燥、实、坚为主要表现,代表方:大承气汤。

2. 阳明病的成因——阳明病由太阳病转属而来的,叫“太阳阳明”;由少阳病转变而来的,叫“少阳阳明”;素体阳盛,感受外邪,出现的阳明实热证,叫“正阳阳明”;此外,三阴病转成阳明的,以太阴病多见,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3.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4. 胃家实——是指整个胃肠道充满邪气,邪气盛则实,邪入阳明发热,正盛邪实,以里实热,证为特点。

5. 阳明病病因病机——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6. 脾约——胃热肠燥,津液受伤,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者,叫做“脾约”

7. 太阳阳明的成因——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8. 阳明病的主脉主证——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9. 阳明病主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0. 白虎汤证——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11. 白虎汤加人参汤证——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2. 应用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的体会——本方的指征是四大一黄证;②热深厥亦深的真热假寒证,可用白虎汤;③阳明病的脉大或脉滑(滑脉无寒证);④热伤津液可用白虎加人参汤;⑤阳明病,背恶寒,乃汗出肌疏之过。

13. 猪苓汤证——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二苓泽泻滑石胶)

14. 小承气汤证——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朴实黄,狂谵痞硬上焦强,增入羌活名三化,中风痹实可消祥)

15. 大承气汽证——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16. 阳明病三急下症——一是“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是“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是“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7. 学习大、小调胃承气汤的体会——①三承气汤的应用指征是痞、满、燥、实、坚;②三承气汤的力度: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③大便秘结乃肠枯津燥(无水不能行舟),可用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乃养阴增液,小承气汤乃行气通便(增液承气元地冬,枳实厚朴大黄能)④大承气汤的应用指征:以三急下证为主,以目中不了了;热迫津液,大汗;腹满痛汗出急下之。

18. 治疗手汗的体会——①属脾胃虚弱者,可用六君子汤;②属心气不足的,可用炙甘草汤;③属阳明经证的,可用白虎汤;④属阳明腑证的用大承气汤。

19. 脾约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0. 趺阳脉——即足部动脉,侯脾胃之气

21. 阳明病下法禁忌——一是少阳协热未尽,不可攻下,如“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此乃少阳阳明合病,可用大柴胡汤主之(大柴胡汤白芍芩,半夏大黄枳枣姜)。二是病位在上部的尚未入腑者,不可攻之,如“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三是阳明腑实未成者,不可攻之,如“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四是三阳合病者,不可攻之,(表邪未解,里实未成)如“口苦咽干,腹满而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不可攻之”。五是胃中虚冷,不可攻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22. 茵陈蒿汤证——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 剂颈而还——“剂”同齐,即齐颈而止的意思,茵陈蒿汤治黄疸,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栀子大黄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同茵陈者,仲景栀子柏皮汤。

24. 阳黄兼表的证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桑杏姜草大枣投)

25. 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体会——①用于瘀热在里,外受风邪的荨麻疹;

②可用于白癜风

26. 寒湿发黄(太阴发黄)的证治——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7. 学习阳明发黄证的体会——①黄疸的形成一是无汗,二是小便不利;②黄疸的治则,根据它的形成,所以治黄疸一要发汗,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二要利小便,可用茵陈五苓散;③黄疸除湿热发黄外,还应当注意寒湿发黄,如仲景云:“于寒湿中求之”可用茵陈术附汤,柴平汤;④古人有:“小便利者,术附汤;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可供参考。

28. 阳明辨中风、中寒——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29. 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也。

30. 欲作固瘕——是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患,其特征为大便初硬后溏。

31. 学习本条的体会——①固瘕即初头硬后便溏,乃胃寒脾虚之过,自当温胃散寒,健脾除湿,柴平汤加丁香肉桂法。②手足  然汗出,仲景一用大承气汤(热迫津液外泄);二是胃中虚冷,欲作固瘕之故,即后世所说,脾虚引起的手汗,可用香砂六君子汤。

32. 胃中虚冷的禁忌——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33. 阳明病辨虚证实证——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34.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多见于虚寒重证的后期阶段。

35. 久虚阳明病的外证——阳明病,法多汗,反恶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196)

36. 学习196条的体会——①老年人身痒如虫行皮中,乃气虚津亏,治以益气生津,以充汗源,清解阳明,以制邪热,白虎加人参汤;②陈无己说:“胃为津液之本,气嘘津液少,病则反无汗,胃侯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可参考用益胃汤。③关于虫行皮肤的见解:一是《金匮》认为:虫行皮中乃水湿停滞;二是《临证》虫行皮中乃风气欲去也。三是久虚病人,虫行皮中,乃胃气久虚故也。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三

1.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其病理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证型为:半表半里证。治法:和解为主,代表方:小柴胡汤,忌汗、吐、下三法。

2. 少阳病的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3. 少阳中风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4. 学习本条(264)的体会——①不要一见耳聋,就认为是肾虚,因为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乃胆经循行路线,故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柴胡龙骨牡蛎汤,党参半夏甘草从,更加黄芩同姜枣,桂枝茯苓熟军康)。

5. 少阳伤寒忌汗证——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6. 学习本条的体会——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仲景未提出治法,但告诫人们不可用汗法。根据弦者肝脉也,细者,血虚也,应诊为肝郁血虚,当用逍遥散治之。

7. 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8. 小柴胡汤证的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渴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 脉况紧,亦可用小柴胡汤——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10. 三阳病亦可用小柴胡汤——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1. 柴胡汤主证对待——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2. 阳明、少阳并在的治法——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13. 应用小柴胡汤的体会——①小柴胡汤的主证主脉为七症一脉;②临床应不必拘泥于七症,有一主证主脉即可应用。如仲景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③小柴胡汤原方是治疗外感、发热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柴胡冲剂。④根据仲景“胸中烦而不呕”,加栝楼的提法,创立了小柴胡加栝楼汤治疗心脏病。⑤根据仲景腹中痛加芍药的治法,创立了小柴胡加减治疗通经。(加减小柴胡,乌药当归芍,香附加青皮,经期腹痛医)。⑥根据仲景心下悸加茯苓法,创立了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冠心病。⑦根据仲景或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法,创立了加减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加减小柴胡,半芩姜紫菀,五味丝瓜络,少咳此方宗)⑧根据张仲景身有微热者,去人参的治法,创立了高烧灵验方。⑨小柴胡汤亦可用于气血亏虚引起的感冒。如张仲景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小柴胡汤主之”⑩弦脉可用小柴胡汤,脉沉紧者,亦可用。如266条所述。⑾三阳合病,可用柴葛解肌汤,亦可用小柴胡汤,如99条所述。⑿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可以交替使用,一为健脾抑木法(小建中汤);一为舒肝健脾法(小柴胡汤),如100条所述。⒀阳明少阳合病,应以小柴胡汤为主,因小柴胡汤具有上焦的通,津液的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的功效,根据此条可得出凡调理气机的方剂均有通大便的功效;⒁服小柴胡汤有“蒸蒸而振,却汗出而解”的战汗,应当引起注意

14. 柴胡桂枝汤证(太少并病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党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有病此方宗;增入桂枝与白芍,汤名柴胡桂枝汤)

15. 应用柴胡桂枝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反复感冒不愈,证见恶寒,身通,胃脘痞满;②本方可用于顽固性头痛和偏头痛,加白芷、羌活;③本方可用于肩周炎,加羌活,片姜黄、防风;④本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加羌活、独活、牛膝

16. 大柴胡汤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7. 应用大柴胡汤的体会——①本方应用的指征是少阳阳明合病;②本方可用于热结旁流的下利;③本方可用于胆囊炎、胆结石

18.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芩花粉牡蛎襄)

19. 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体会——①本方以少阳病兼水饮证治(水饮的临床见证:胃脘痞满,小便不利,口渴,水痞);②本方用于厌食症,脉沉缓;③本方可用于慢性肝炎;④本方可用于糖尿病,加元参15g

2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腹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1. 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精神分裂症;②本方可用于肾炎;③本方可用于易惊易恐;④本方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⑤本方可用于肩周炎;⑥本方可用于痤疮、加薏苡仁30g;⑦本方可用于癫痫,加蝉蜕20g;⑧本方可用于妇女白带,加茯苓30g;⑨本方可用于心悸、心脏病;⑩本方可用于半身汗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

1. 太阴病——属脾虚寒证;其病理: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运化失常;证型:脾虚寒证(里虚寒证)治则:当温之,温中健脾,祛寒燥湿,代表方:四逆汤。

2.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下之,自利益盛,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 太阴病因机证治——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4. 四逆辈——是指四逆汤一类的方剂,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5. 太阳病腹痛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两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6. 应用桂枝加芍药汤的体会——加芍药的目的有二:一是缓急止痛;二是此腹痛属土虚木克,加芍药重在疏肝,防止克脾。

7. 应用桂枝加大黄汤的体会——本方可用于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大便燥结,发作时怕冷。

8. 脾家实——此处实字非指实邪,乃是脾阳恢复的意思。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五

1. 少阴病——属里虚证,其病理有寒化、热化两类,寒化属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热化属心肾阴虚,虚热内生;证型有:寒化证,热化证两类;寒化证代表方:四逆汤;热化证代表方: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芍芩鸡子黄)

2. 少阴病为什么有寒化、热化两类证型——①少阴属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心属火,肾属水,两脏一偏寒,一偏热,为两证型奠定了基础。②体质不同,如果素体阴虚,多从热化;素体阳虚,多从寒化;③病因不同,即伤阴、伤阳的不同,感邪的不同,若感受寒邪,损伤阳气,多从寒化;感受热邪,损伤阴液,多从热化。

3.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4. 少阴病治禁——汗、下(伤阳)

5. 少阴寒化证——①四逆汤证;②通脉四逆汤证;③白通汤证;④白通加猪胆汁汤证;⑤真武汤证;⑥附子汤证;⑦吴茱萸汤证;⑧桃花汤证

6. 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7. 学习四逆汤证的体会——①“急温之”抓住时期,早期治疗;②本方应煎药一小时以上,附子有毒③甘草要用炙甘草,因为甘草不仅能降低附子的毒性,更能加强姜附的温阳作用

8. 通脉四逆汤证——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四逆汤+葱白)

9. 白通汤证——少阳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10. 应用白通汤的体会——①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白通汤证中必有面赤;②由于下利引起的戴阳证可用本方;③白通汤方名的来由:“白通汤者,谓葱白能通阳气,而因名白通也。”④葱白即大葱,具有发散的作用。大葱配蜂蜜可以治疗肿块,如乳腺炎,淋巴结肿大,乳腺增生,切忌不可内服,有毒

11.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12. 学习白通加猪胆汁汤的体会——①本方加猪胆汁,其目的是反佐法,因猪胆汁咸寒入肾,可以引阳入阴;达到破阴回阳的目的;②反佐法的应用一是热性药加入少量的寒性药,二是热药冷服;三是加入一些顺从病情假的证侯的药物③白通加猪胆汁汤如病急没有猪胆汁,可加人尿(童便)

13. 真武汤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14. 学习316条的体会——①学习本条应与82条相结合,两条共有症为悸、眩、呕、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身  动,振振欲擗地,发热;②判断是否有水气,关键是小便不利;③真武汤可用于水饮上冲的心脏病、心衰。

15. 附子汤证——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16. 口中和——是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17. 附子汤与真武汤的鉴别——二者同属肾阳虚,水湿为患,但附子汤阳虚较甚,寒湿侵犯骨节,以骨节身体疼痛为主(即阳虚寒湿身痛证);真武汤是阳虚水泛,水气凌心,以头眩、心悸,身  动为主(即阳虚水泛证)。真武汤附子、白术半量,用生姜;附子汤术、附倍量,用人参。

18. 关于背恶寒的体会——背恶寒,《伤寒》表现有三:一是太阳病背恶寒,即表证背恶寒,是胃阳被遏,郁郁肌表,与发热、头痛、脉浮并见;二是阳明被恶寒,是热盛,汗出过多,汗出肌疏故背恶寒与心烦、口渴并见;三是少阴病背恶寒,是阳气不足,阴寒凝滞督脉,但寒不热,口中和,脉沉。

19. 应用附子汤的体会——本方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下肢发凉为甚;临证治疗背恶寒有附汤子汤证,苓桂术甘汤证,柴胡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柴平汤证,其中附子汤证以口中和(不苦,不燥,不渴),脉沉细为特征;芩桂术甘汤证以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为特征;白虎加人参汤是以口渴,心烦,背恶寒为特征;此外还有逍遥狗脊汤证,是以背困背疼,微恶寒为特征。

20. 吴茱萸汤证——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吐,吐涎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1. 应用吴茱萸汤的体会——本方的病机为阴寒内盛。浊阴上逆;吴茱萸汤临证应用指征:头痛、吐涎末,(头痛,胃脘疼痛,口中流水)或下利,烦躁为指征;本方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本方根据《伤寒论》教材P207,可以治疗高血压,一定要以头晕、巅顶痛为指征。

22. 桃花汤证——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赤石脂、干姜、粳米)

23. 应用桃花汤的体会——①本方用于脾肾阳衰,虚寒下利;②本方所治下利不一定必有脓血,凡属滑脱不禁 ,皆可应用。

24. 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少阳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证主之

25. 应用黄连阿胶汤证的体会——①本方应用指征:心烦失眠,舌红绛,脉细数;②本方可治疗顽固性失眠;③根据《伤寒论》介绍,应用本方治疗失眠,加龙齿、牡蛎、炒枣仁、陈皮

26. 猪苓汤证——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27. 黄连阿胶汤与猪苓汤的鉴别——二者均治疗心烦不得眠,但黄连阿胶汤属阴虚阳亢,不兼有水气;猪苓汤证以水气不利为主,兼有呕、咳、小便不利

28. 应用猪苓汤的体会——①本方根据岳美中经验,可用于慢性肾炎;②本方应用指征以小便不利,腰痛为指征;③猪苓汤与八正散的鉴别:二者均可治疗泌尿系感染,但八正散以湿热证为主,属实证,猪苓汤属肾阴不足下焦湿热属虚实夹杂证。

29. 少阴病兼表证治(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0. 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会——①本方用于少阴外感,以里寒为主,兼有表证;②本方可用于长期感冒不愈,咽痒咳嗽,微有发热,以阴盛阳虚为特征。

31. 少阴三急下证——即急下存阴,一是少阴病,口燥,咽干,急下之;二是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急下之;三是少阴病,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 四逆散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俱,此为阳邪成厥逆,理气舒肝加减去)

33. 应用四逆散的体会——①本方是调理气机的主方;②本方加宽胸理气之药,如柴胡枳桔汤可以治疗痰气郁结的咳嗽,感冒,胸同。③本方加理气通络之品可以治疗阳痿,胸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如四逆香怫二花汤。

34. 少阴阴虚咽痛证——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猪皮、米粉)

35. 学习少阴阴虚咽痛证的体会——①咽痛不一定都是上火,乃是阴虚咽痛;②因为足少阴肾经循咽喉,治疗此类咽痛可用滋补肾阴的方法,如六味地黄汤

36. 半夏散及汤证——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15g,桂枝15g,甘草10g)

37. 应用半夏散的体会——①本方所治咽痛是以寒湿所致的咽痛;②因半夏散有散寒通阳,涤痰开结的作用,可用于风湿病关节屈伸不利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六

1. 厥阴病——属寒热错杂证;其病理为:伤寒末期,正气衰微,邪气亦竭,正邪交争,互有进退,寒热错杂。其证型有:上热下寒证,厥阴寒证、厥阴热证;代表方:乌梅丸

2.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病人自觉胃脘部有一股气体向上冲逆

4. 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5. 乌梅丸证(上热下寒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又利

6. 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7. 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8. 脏寒——是指脾脏虚寒,实际是肠中虚寒

9. 应用乌梅丸的体会——①本方是上热下寒的代表方;②本方应用以脐周疼痛,泄泻为指征;③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

10. 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11. 厥证的机理及证侯特点——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12. 热厥——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13. 热厥的证治——报告团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14. 学习350条的体会——①滑脉没有寒证:②手脚冰凉不一定都是阳虚,有热深厥亦深

15. 寒厥证治——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16. 学习354条的体会——应用四逆汤必须要见阳虚的表现

17.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桂木草,细辛芍药加大枣,养血通脉又和营,温经散寒又达表)

18. 当归四逆汤的病因病机——血虚感寒,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

19. 当归四逆汤功效——养血散寒,温通经脉

20. 学习当归四逆汤的体会——①本方用于血虚寒厥,多见于女性;②凡夏季手心热,冬季手凉乃血虚的征象,可用归芪建中汤;③本方可用于下肢静脉炎

21. 血虚寒厥里寒证治——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

22. 水厥证治——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23. 厥证的常见证型及代表方——气厥:五磨饮子(四逆散)(实证);虚证:四逆汤。痰厥:导痰汤(瓜蒂散);暑厥: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汤);水厥:茯苓甘草汤;食厥:保和汤;血厥:独参汤;蛔厥:乌梅丸

24. 厥证的治禁——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指虚寒厥逆)

25. 白头翁汤证治——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26. 辨呕——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7. 痈脓致呕的治禁——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28. 霍乱——以卒然发作,上吐下泻为主证,因其病起于其顷刻之间,吐泻交作,挥霍撩乱,故名霍乱

29. 霍乱的证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0. 治疗霍乱的体会——①霍乱即急性胃肠炎,首先 选用藿香正气散;②寒霍乱用理中汤,湿霍乱,即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③寒湿内郁引起的霍乱,既有寒又有湿,可用附桂理中五苓汤

31. 愈后发热证治——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32. 病后喜唾的证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33. 余热不清,气阴两伤证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6条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 【《伤寒论》六病提纲+脉与证的至简之法】精

    <胡希恕医学全集>六病提纲 一.<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以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称为太阳病,也是表阳 ...

  • 六病提纲解析:太阳病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表证,实证,热证(阳证).发热恶寒同时存在,只不过有时发热轻,恶寒重,发热被恶寒掩盖,但是发热还是存在,发热是身体对外邪的抵抗表现.太阳病是在疾 ...

  • 伤寒论六病问诊单

    一: 为了准确了解清楚您的病情,请准确详细填写问诊单.草草了事填写的即便发给我也不予诊断,还请谅解!!! 一:你的出生年_月_日_(公历) 2.性别_ 3.姓名(或网名)_ 4:身高_,体重_ 二:以 ...

  • 【伤寒论 六病治疗方】

    太阳和阳明二阳合病,在医宗金鉴里面的歌诀是"二阳合病满喘发.一个得了鼻炎和喉炎的病人,胸闷气短,一分钟得深吸气两三次,心下憋胀.在省二院用雾化和消炎药治疗一段时间,吃得他胃很难受.中医治疗急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六病提纲

    六病分为三阳病.三阴病 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 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 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 阳明病属于里证.热证. 太阴病属于里证.寒证. 少阳病偏于表里不和. 厥 ...

  • 【三阳三阴六病提纲】一

    太阳病提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

  • 牙痛伤寒论六病辨证

    牙痛常见疾病,俗语云: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由于临床证型比较复杂,倘若按照伤寒六病分型,对于学习者将一目了然. 太阳风寒牙痛 表现牙痛遇冷加重,比如喝冷水,冷饮,全身怕冷无汗,甚至发热,舌淡苔薄白 ...

  • 伤寒论六病之纲领

    仲景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 【《伤寒论》六病辨证提纲 辨证运用】精

    六病辨证提纲 辨证运用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这14个字就是"太阳病"提纲,即"表阳证".记住"太阳病&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