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备管理考核指标的思考
从考核指标分类可以看出,有的侧重于设备性能的维护和发挥,有的侧重于维修成本和生产损失的降低。设备管理一方面要设备完好,发挥最大效率,另一方面要维修成本最小化,生产损失最小化,要在矛盾之中寻求平衡和最佳。
为保证生产损失降低,可能会使维修管理成本加大,例如状态维修管理,一定要辅之以状态监测和诊断的手段和技术,包括硬件、软件的配置,会使维修成本加大。不同的设备备件,采用同一维修策略所造成的生产损失与维修成本却可能大不相同。我们采用的维修管理模式不一定要追求最先进,而应使维修管理成本和生产损失之和的综合费用最低;在同一维修模式下,不同设备体系的生产损失可能差异很大,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区别对待。
在同一维修成本的条件下,不同的生产损失,得到的综合费用各不相同,有的捷维修成本突出,而有的却可以使维修成本显得微不足道。与维修管理成本相比,停机损失不同,评价侧重点不同。
(1)停机生产损失大:应重设备效率功能评价,轻维修管理成本评价; (2)停机损失相对较小:应重维修成本评价,轻设备效率功能评价;
(3)二者相当:综合评价。
一个用一块块木版箍起来的木桶,其中一块板最长,水不能装到最高那块板;其中一块板最短,水却只能装到最低那块板;如果每块板等高,而板与板之间有缝隙,水也装不满;提升木桶的最低那块板才能真正提高木桶装水水平。笔者称之为系统论的长板效应、短板效应.疏板效应和寻短策略。
从木桶理论映射设备管理考核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一个指标最优,并不代表总体最优;
(2)某个最差的指标可能制约总体,要作为评价重点;
(3)指标之间应相互呼应,互相制约、配合、协调;
(4)不断寻找最差指标,作为重点评价对象,这个指标提升再寻找第二个。
笔者认为,评价考核应有不同的指向:
(1)日常考核重现场、行为规范;
(2)长周期考核重经济指标(效率、成本)。
即使十分努力,经济指标和效果一般也不会在一天、两天取得明显成效,波动是经常出现的,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取得成效。我们应该将动机和效果、平时表现和周期的成绩统一起来。
不同的管理层次,评价的侧重应有所不同。
管理层考核:应重资金、设备利用率,组织管理效率和技术含量的评价;
执行层考核:应重故障损失、停机损失、废品损失、事故损失及行为规范表现评价。
综合,应该作为考核评价的最重要原则:综合表现为单一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多评价指标的组合、综合:可以避免评价指标的片面、粗糙,进而减少了评价结果的过大差异,增加了部门之间的可比性。多种指标的综合性,可以全面、准确评价设备管理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考核评估是管理PDCA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要引起企业的极大重视
2.不同的设备系统应设计不同的考核体系;
3.考核的倾向性应反映设备管理的侧重点;
4.考核要和企业奖酬激励机制挂钩
5.考核应该尽量做到系统综合,单一、片面的考核往往会误导企业。
声明:文章来自于网络,作者未知,如涉侵权,请留言或直接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