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绩究竟重不重要?
“我平时都在很努力的学习,考试前也认真复习了,但为什么考出来的成绩很糟糕?”
不知道你在考试结束后会不会也有这种疑惑。
每一次考完试盘算分数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虽然不算积极,但是老师提问时的表现也不坏,作业和测验也都完成的很认真,平时分应该不会低到哪里去。
最后复习时也差不多背过了全部知识点,考试时写的答案也很全面,自我感觉这次成绩应该会不错,结果老师给出的成绩低的让人难以置信,远在自己预期成绩之下。

而平时和自己勾肩搭背一起游戏的朋友,明明感觉两人平时表现出来的水平都差不多,复习时间也没有很大的差距,但到最后人家的成绩却能甩出你几条街。
这个问题几乎困扰了我整个大一大二,记得我在大一第一学期,明明不怎么努力,甚至连复习都没尽力,但成绩排名并不差。
而到后面三个学期里,我认真努力过,最后的成绩却是越来越糟糕,排名也在一次次后退。这常常让我失落到彻夜未眠,平时看起来自在洒脱的人,半夜会为了成绩掉眼泪,既觉得自己不争气,又嫉妒那些考的好的学霸,心里焦虑不堪,却还是无从下手。

这次依旧是学期结束后对自己的总结,我下学期就要升大三了,面临着考研的压力,但现在这样的状态实在太过糟糕,我不能让自己堕落下去,我要认真想想为什么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还要好好问问自己,到底要不要因为成绩排名而影响自己的心态。
第一个问题,大学考试成绩到底重不重要?
我的答案是: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
大学成绩重要,因为它和各种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尤其是入党和保研名额的竞争,几乎是直接和成绩排名的高低有关。
挂科就等于完全被拒之门外,低分也等同于竞争中低别人一头,如果你想要在大学期间有一点成就,最起码让自己的简历看起来辉煌一些,就必须为自己的成绩谋划。
不论是泡着图书馆里啃书学习,还是和老师打好关系得到一个好的平均分,都必须要硬着头皮去做。

但大学成绩也不是那么重要,和初中、高中不同,上大学的目的不全在于学习那些理论,还包括各项能力素养的提高,而且说实话,大学成绩并不能衡量出你的能力。
首先,大学的期末成绩代表不了你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你的智商,只能表明你不适合这种期末突击背诵的模式,相比起其他可以短时间内抱佛脚还考出好成绩的同学,你更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
我其实很不喜欢这种最后一周死记硬背的模式,但又因为平时上课时老师讲的太分散,搞不清重难点,所有内容都学的结果就是比不过其他只在最后背重点的同学,但这种成绩除了奖学金评定时有用,再就没什么用了。
所以大学时的成绩确实很重要,它激励你平时努力学习,激励你期末认真复习,为了好的成绩,你可以逼自己自律学习,也可以熬到很晚才睡。

但它也不是那么重要,考研的时候,老师看的是你初试的成绩和复试的应变能力,对本科成绩单的参考并没有那么在意。
工作的时候,一个有知识理论积累,实践能力也很突出的实习生,相比起一个成绩单辉煌,但其实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或许有更大的可能能够留下来。
所以即使成绩不算优秀,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力达到了优秀的标准,总会发光。

从另一个角度想,大学考试和初中高中最不一样的,就在于其评分机制的变化。平时分加最终考试成绩,多以4:6或3:7的权重计算。
虽然这样确实很公平,但对于像我这种上课最不愿意发言,最不积极的学生来说,平时分能拿在班级平均分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所以现在想想,最终考试成绩不高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自己的,但我可以保证自己确实认真听了课,也做了笔记,对于一些知识点自认为掌握的比较全面,所以我或许平时分不高。
但并不能表明我平时就没有好好学习,也不能说我的水平就一定比那些上课时表现的很积极的同学低。我需要努力的是克服自己的内向,向积极的同学一样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再说了,老师在期末考试前就已经划了大部分知识点,最后考试只要认真背过这些知识点,基本上成绩都在80+,这能表现出什么差距?那些已经考了几年的题,每一届都相差不大的内容,难道成绩差就说明你在这个学科学的比别人差吗?我觉得不能这样想。
就拿我们考完的这一科来说,我考试前已经将所有的知识点都汇集起来,每一个部分都努力做到细致全面,在答题时也很认真的审题思考,自己认为已经写到无话可说,但最后排名在班级后几位。
努力和成绩不成正比,这让我多少有些难受,感觉像是坠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但再想想,我真的已经复习全面了吗?我答题时是不是只是堆了一堆没有逻辑的干理论?我上课时是不是没有记到老师讲的关键?别的同学是不是学习的更认真?
所以说,成绩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在这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到底有没有收获,你的专业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还有你和别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的差距在哪里,要从哪些地方去努力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学有所得。

第二个问题,我要如何做才能不被成绩影响。
回顾我的学习历程,从小学到大学,我从来不是班里的尖子生,甚至没有进过前十名。每次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我总是跟不住别的同学的学习进度,在初一、高一的时候,我都被老师列入差生的行列,即使再认真的听课刷题。
我也考不高成绩,我的适应期在一年多甚至两年,在漫长的努力后,我才能勉强取得一个中等偏上的成绩,或许一直要到第三年,我才能表现的像是逆袭一样,成为班里的好学生,但即使这样,我也还是追不上那些一开始强大到非人的学霸学神。
而上了大学后,由于身处一个学霸的宿舍,我潜意识里总是想和他们进行比较,暗暗较劲想追上他们,但我自己的能力又让我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我总会感到挫败和失落,甚至会对他们产生嫉妒的情绪,但现在想想,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我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学生,是班里最不起眼的学生之一,所以我没必要和那些很优秀的同学比较,这只会徒增烦恼。
是的,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进行比较时高人一等,学习是在给自己学,是为了超过以前的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所以即使我成绩远远在学霸之后,我自己知道我在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不输给他们的,我要保持自信。
更何况学霸的成绩也是努力的结果,我在考试上能力不如他们,我就需要更注重自己的复习效率和答题技巧,我应该将他们视为学习的榜样,而不是比较的对象,俗语也说:“人比人,气死人。”
成绩不是区分我们的主要因素,而是让我发现差距,并且更努力追逐的指向标,我还有很长的人生可以拼搏,我不能用成绩否定自己。

有了这个想法,寻找解压的方法也就简单了许多。我喜欢写写画画,在控制不住焦虑的时候,写一点日记,画一会画会让我舒服许多,每次想到自己的小短文发到社交软件上可以得到大家的喜欢,似乎我的存在也在被人肯定着,由于成绩不理想产生的焦灼也就慢慢消散。
当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压力,唯一有用的,还是更努力的学习,或许努力不能带来成绩,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好成绩,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让自己每天都充实的度过,那些过程中积攒的成就感,是鼓励自己一步一步走出黑暗的星光,是人生道路上真正重要的东西。
那些成绩否定不了我,我会继续加油的。
文章/梅子酱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