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必楚
秦末,民不堪役,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老流氓劉季靠著自己多年的人脈經營,乘機起事於大秦泗水郡沛縣豐邑。
劉季的哥們兒都是沛縣本地人,他們的姓氏(其實是氏非姓)所對應的祖居地也大多距離沛縣不遠:
蕭何之蕭,對應蕭縣。雍齒之雍,對應雍丘。盧綰之廬,對應盧縣。任敖之任,對應任城。曹參之曹,對應定陶;定陶,故曹也。夏侯嬰之夏侯,或可對應魯縣。《戰國策》記載有“夏侯章”,孟嘗君舍人也,而事齊。夏侯一氏,蓋是杞人東遷齊魯之間者。配之魯,失之蓋亦不遠。
呂公,劉季丈人,來自沛縣左近的單父。呂之源流,一般以為在南陽或新蔡,然而,沛縣左近也是有呂的!《左傳·襄公元年》曰:“秋,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杜預認為,這裡的呂、留,即彭城之呂城、留城,漢為楚國呂縣。《漢書·地理志》云:“呂縣,西漢置,屬楚國。”《漢書》論及先秦地望,常常不大靠譜,但論及漢事,還是有較高的可信度的。查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可見:
有人提出,呂、留之留是陳留,然而陳留在宋之西,位於宋、鄭之間,楚欲救鄭,當伐宋之東才符合兵法。所以,呂、留之呂在彭城是靠譜的推測,甚至,呂可能就是彭城之舊稱。
周勃之周,對應洛陽;洛陽,故成周也。劉季之劉,源流複雜,一個可能是來自三川郡缑氏縣,今河南偃師(劉季之季,就是小,大概他發跡前連名字都沒有,就只有個排行)。樊噲之樊,據說至少有子、姬、嬴姓三種源頭,抑或為官職。如此紛繁,硬要說清,便是胡說。
總而言之,以上地名大部分離沛縣不遠,也都在《詩經》所謂“大東”的範圍之內,本是東夷的祖居地。此地域在春秋時期有宋、魯兩大諸侯國,更有不計其數的小國、小部落夾雜其間。這些小國、小部落開化較晚,民風彪悍。戰國末期,此地域為楚所據。顯然,劉季組建的隊伍具有鮮明的本地特色。其成員,不是楚人之後,就是楚化的東夷後人。
再研究下同期其他主要反秦將領的姓氏(其實是氏非姓)。注意,這些將領中的一些人,加入了劉季的隊伍。
[汝潁區域]
陳勝,據《史記》是陽城人。有學者考證過,此陽城當在陳郡陳縣附近,不在潁川,不在南陽,可信!陳嬰、陳平之陳,對應陳郡陳縣。項梁、項羽、項伯之項,對應陳郡項縣。韓信、韓廣之韓,以及鄭忠之鄭,對應潁川郡新鄭。張良,韓王室貴族後裔,也歸在新鄭吧!
[淮泗區域]
吳廣,陳郡陽夏縣人。吳廣之吳,未必是江南之吳;陳郡東北部的碭郡有虞縣,吳廣的祖先,更可能來自那裡。宋義之宋,對應碭郡睢陽。灌英,不知灌字對應於何。據《史記》,灌英是睢陽絲商,而睢陽,即今之商丘,故宋也。雖然灌英是宋人,但其祖居地是否是宋卻難以知曉。灌,讓人聯想到《竹書紀年》中“夏”之斟灌,可這一聯想頗詭異且難以索解。彭越之彭,對應泗水郡彭城。曹無傷之曹,對應東郡定陶。
(注:劉季和他的哥們兒,主要來自這一區域。)
[江淮區域]
鐘離昧之鐘離,對應淮河之濱的九江郡鐘離。英布(污名黥布)之英,在大別一帶,常與六并稱(日後英布稱九江王時便駐守於六)。范增,居巢人,然范氏之源流,甚不明也。吳芮之吳,對應會稽郡吳縣。
[其他區域]
周章、周市、周苛之周,對應三川郡洛陽。酈食其、酈商,陳留人,其先或出自關中(藍田),或出自南陽(酈縣)。申陽之申,出自南陽。呂青、呂臣、呂勝之呂,或出自南陽,或出自新蔡,或出自彭城。秦嘉,其先必秦人也,不知其何以反秦?
以上可見,反秦隊伍,主要由祖居汝潁、淮泗、江淮三個區域的人士組成。
回顧下楚人的拓疆史。春秋初期,楚人由江漢老家開始向北擴張,遭遇強晉抵制後,無奈轉而東進,與吳爭奪淮河流域。越滅吳後,楚又滅越,終於據有江淮、江南。戰國末期,江漢故楚地為秦所據,楚人被迫東北遷潁河流域,先在陳(今淮陽)、巨陽(今阜陽)之間,亡國於潁河入淮的壽春(今壽縣)。期間,楚人還曾趁齊人關注秦趙之爭、無暇南顧之機大舉侵魯,攻破諸多泗上城邑。可惜,這不是中興,是迴光返照。汝潁、淮泗、江淮,這三個區域正是楚人最後活躍的地區。所以,秦末的造反者,總體而言,具有鮮明的楚特色,正所謂“亡秦必楚”!
另一方面,戰國末期,在楚人面對強秦步步退卻的過程中,人口(尤其是精英人口)大比例滅失。東遷之後,作為土著的東夷後人更加大量地融入楚人之中,并被快速楚化。這些人,他們出身草根,粗魯無文,卻也無所畏懼,一呼百應。在正宗楚貴族項氏叔侄的領導下,他們顛覆了貌似堅不可摧的統治機器,挽回了楚的榮耀。不過,戲劇性的變化是,正宗楚貴族又被A貨楚人、屢敗屢戰的老流氓劉季打敗,而後者奠定了數百年的大漢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