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星陈佩斯来临沂了

  《戏台》这晚的话剧演出,观众都是奔着陈佩斯去的吧。
  当1984年,他与搭档朱时茂合作演出的小品《吃面条》为他赢得了全国知名度。随后又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品。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和他的父亲,已故的陈强老先生合作演出的电视剧《瞧这一家子》,他在里面扮演二子一角。生动活泼,刻画了很多底层的小人物。对!回顾陈老师早期的艺术作品,他刻画的都是清一色的社会底层的一些人物。或好吃懒做,或嬉皮笑脸,或急于求成……像极了鲁迅笔下的阿Q,但比起精神胜利法,他的演绎又似乎是代表了社会众多群体的一个典型缩影,又或者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后来他归园田居,在北京郊区买房置地,照料老父亲的晚年生活。
  在演出的当天上午,他与杨立新老师召开了观众见面会。我因有事冲突未能参加。如果现场有观众提问环节,我肯定会问他几个问题:当出了名的演员都非名角儿不演,他为什么喜欢饰演社会底层人物?这些人物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启发?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他给自己的定位又是怎样的。可惜这些问题,只能在其他人的互动交流中再听到吧。
  当那晚《戏台》演员谢幕时,陈佩斯走在最后面,双手拿着扇子,对前来捧场的观众不停的作揖致谢。在那么一刻,我突然特别心疼这个今年已经是65岁的老戏骨。当他从舞台上卖力地演出,中间几个串联一气呵成,没有休息,期间还有一些跪着的动作,需要反复完成,就会特别理解作为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当时,看到他这样虔诚的感谢观众时,就会理解“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这层意思。因偌大剧团需要生存、需要吃饭,哪怕演员名气再大也需要观众来买单。而市场残酷,没有人因为你曾经辉煌,就会放松对你的要求。不是的,观众会更加期待,更加苛刻,不管你今年是位65岁的“老人”了。在观众心里,他们仍然觉得陈老师仍然是陈强膝下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岁月匆匆。时光又饶恕过谁?
  实话的说,我感觉《戏台》这部话剧情节构思一般。故事情节中,那时军阀混战,老百姓生活漂泊不定,洪大帅外表滑稽有趣,但那种杀人如游戏的感觉没有表现出来。那种开枪射击,应该是在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是幽默搞笑,当观众被逗乐时,却砰砰两枪,像是开玩笑一般,全场霎时安静,把人给打倒,然后当观众被一阵惊吓,开枪的人却哈哈大笑,如同过家家一般,原形毕露,形成对比的黑色幽默……这才是这出戏被称为喜剧的原因。
  但这点儿也仅仅是我个人对这部剧的理解,丝毫不能掩盖演员兢兢业业的表演。当名角退场时,全场观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和感谢。这掌声中多少还有对曾经年轻岁月的一种追忆吧,毕竟韶华不再,连笑星也已迟暮。
  好像是要大笑一声,试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舞台属于有梦想的人。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上的人青春不老。唱念做打,戏台之前,是风光无限,戏台之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辛酸。人来人往,人便学会了释然和淡泊。
  致敬老一辈艺术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