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如我,也厌倦这种文化吞噬我们的孩子

上半年看完了9本闲书,有一天朋友来我家玩,我就随口提起。

朋友好奇看了一下这些书的书名,脱口而出,哦哦,这本,我知道的,看过介绍这本书的短视频,说的是XXX,具体不知道了;这本我也知道的,也看过介绍的,好像是关于XX。

我当场就“挤兑”她,你倒是“百书丛中过,一点没入脑”啊。

朋友自己也笑了说,真的,现在看不进这样的整部书,连花两小时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耐心也没了。

压根不是没时间,就是没耐心了。我现在只能看看1分钟告诉我一本书,3分钟告诉我一部电影那样的短视频了。

听完她这段话,本来的玩笑变得有些许沉重了。因为我们都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1

“快餐文化”蚕食专注力

专注力,这个话题,在养育孩子身上,我们谈了好多次。咱们这个公号之前也写过不少方法的。

但当时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大环境。环境是第三任老师,孩子的塑造更是受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大环境强调的是“短平快”,我们无法深度阅读,无法专注10分钟,但我们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可以沉浸一堂课,我们要求孩子可以整本书阅读。

这件事怎么想,逻辑都是不通的,不是吗?

什么是快餐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和“快餐”一样,方便快捷,但是没啥营养,只为了图个“饱”。也和快餐一样,日常偶尔吃一下,其实无伤大雅的。

但快餐文化有几个隐秘性的危害。

第一,容易上瘾。

内容看似新颖,又很好消化,自然就容易“赢得”大脑不断地被动接受。这一点大家都有感知,刷微博刷抖音看小红书,都是想好了去了解A,结果两小时过去了还不觉察。

撇开使用时间谈快餐文化是不科学的,但是快餐文化就是太容易让人沉迷其中。

第二,总以为自己“啥都懂”了。

快餐文化的另一大隐秘性就在于,特别能给人心安慰。我们一边很爽地看着,一边还觉得自己在“学知识”。但真要复述某个概念,说出自己的见解,其实我们又无从说起。

这容易让我们忘记了“学习”真正的目标,陷入到了无用的假勤劳中。

而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成年人对很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却又异常忙碌和没有耐心。

父母这样的状态就会影响孩子的养育,我们真的变得“等不得”,总是催促,总觉得孩子“磨蹭”。

我们真的只想要“直截了当”的,连绘本玩具的选择,也最好是简单直接,还要带有明确功能性。

当一个孩子从小接收的就是“快餐”,那么怎么可能会有“专注力”的品味呢?

最近很喜欢一个段子,见人就说,今天也分享给大家。

牛顿出生在你们家估计也不会成才。

他刚刚在苹果树下坐下,妈妈就催着说,作业做完了吗?钢琴练了吗?

压根都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这个话题很严肃,归根到底需要从父母自身改变做起。而不是父母自己“没有”的,偏要学习各种育儿方法,逼着孩子自己“有”。

最好的沉浸方式,就是回归到深度阅读。

父母先要能够对着一大段文字、一本书看得下去(说到这里,爱读我公号的朋友们肯定不成问题的吧,毕竟每天公号都是两三千的文字量呢)

当然,肯定有朋友会说,我也知道阅读重要,但真的“臣妾做不到啊”,怎么办?

那么推荐两个简单小方法,来作为过渡。

2

至少在一个领域学会沉浸

不爱阅读的,喜欢听音乐吗?爱看电视剧吗?选择一个你自己挺喜欢的爱好,带着孩子一起体验。

比如说,精心选择一首你爱听的音乐,好好地带着孩子一起聆听。不是平时随便当背景音乐放着的那种。

真正地放下一切,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听到音乐的旋律,构建脑海里的画面,感知带给你的情绪,全然地沉浸在这三分钟。

听完后,可以再和孩子聊聊,听着这音乐,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当然,做这件事并不是教条和刻意的,我只是希望用一件大家本来就喜欢的事情,去唤醒我们沉浸的感受,享受这样的状态。

如果此刻,你还是觉得这是一种“套路”孩子的方法,那么我真心觉得不如放过自己,放过孩子。

一开始也许孩子无法跟上,也没关系。毕竟我们享受了,那做这件事也不亏。

但相信我,如果我们可以持续享受着带孩子做这件事,慢慢孩子自然也就能做到了。

我始终相信,情感是最能感染人的,我们沉浸其中的享受,是最动人,也是比说教一千句更有说服力的。

3

正念呼吸

第二个小方法就是正念呼吸,低幼孩子还不适合做冥想(大人可以推荐试试看)。

如今社会,大部分人连花1分钟的时间关注自己的呼吸都做不到,又何谈专注呢?

因此这件事,强烈建议我们从小带着孩子做,自己也做,一起找回专注力。

我和小D最早开始做的就是,我和她一起平躺在地上,每个人肚子上放一个毛绒玩具,我告诉她,我们的肚子现在变成了河流,小羊在水上飘。

然后我再引导她深吸一口气,深呼一口气,提醒她观察自己肚子上的小羊有没有她上下浮动。

还可以使用下面这样的视觉引导图,带着孩子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手在图片上进行引导。

“吸气三秒,1、2、3, 屏住三秒,1、2、3,吐气三秒,1、2、3”

看到这,肯定有人会问,孩子又不像大人,如果没兴趣,就是不想练习怎么办?那就是我惯常用的方法,利用游戏来练习。

我和小D最早玩的一个游戏是,我把我的手掌放在她脸前,然后和她说要来吹倒妈妈的手。

一开始她呼吸比较浅,气就很轻很短,我就会说,你看我的手倒不了呢。

她加大呼吸再吹一下,我的手就开始摇摇欲坠。我会继续说,“哎呀,我的手快倒了,快倒了,幸好没倒”。

然后,趁着孩子觉得好玩又好胜,我就提示她深呼吸的技巧。

等到我确定小D大大深呼吸了,她再大吹一口气时,我就会把手弹出去好几米,然后和她说,“这才是深呼吸呢,我的天,妈妈的手都被你吹跑了”。

当孩子学会了关注自己的呼吸,其实他也就掌握了自我调节的方法。

下一次,当面对浮躁快速的大环境,当大环境不能改变,我们也变得急躁时,孩子自己可以知道,依靠深呼吸来掌握自己的小环境,让自己的内在节奏慢下来。

如今的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快,不缺聪明人,也不缺高情商的人,能够沉下心,专注的人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做任何事情,节奏最关键。不要只得到了速度,却失去了深度,厚度,温度。

为了我们的孩子,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