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信成为人生输家的另类解读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2月第1版)中有一篇《你不能没有家》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但他毕业后却未能从事外交工作…应该说组织上对这位烈士子女还是多有照顾,但他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命弱点:…钱总是上半月大花,后半月借债…婚姻也不理想…最后的结局是自缢身亡。”
梁衡由此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陈掖贤血统不是不好…组织上也不是不关照…本人智力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但为何竟是这样的下场呢?”
梁衡认为,陈掖贤是最基本的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的缺点。…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家庭)这个终身家庭教育机构”“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由此想到淮阴侯韩信的人生悲剧,从根源上说,也是由于早期缺乏家教。韩信早年,也是经历了“其母死,贫无以葬”,于是“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这个“无行”,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看以下几则实例:
一、贪功致郦生被杀
韩信即将攻打齐国,但韩信的同僚——郦食其——已经作为汉王的使者往说齐国,齐国先是听从郦生之言,决定归顺。韩信听到郦生说齐,有些犹豫,认为继续攻打齐国将导致郦生被杀,但后来因为贪功,听信蒯通,决定继续进兵。齐人已听信郦生之言,放松戒备,不想韩信引兵杀到,以为被郦生出卖,“乃烹之”。《史记》原文:“信引兵东…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郦生…下齐七十馀城,将军…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遂渡河”。
二、攻下齐国后,趁刘邦之危,向刘邦要官,请封齐王,引发刘邦大怒
韩信攻下齐国,第一件事是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齐王,丝毫没有顾及后者在主战场苦苦支撑危局的窘境。《史记》原文:“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三、不给老领导项羽面子
韩信攻下齐国后,项羽终于感到形势危在旦夕,于是派人与韩信讲和,这是历史记载项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求人。其中很大因素,有项羽为部下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安危计的因素,而不是项羽本人认怂。项羽盖世英雄,破天荒为部下兄弟低头求人,殊为不易。韩信呢,重提项羽给的官太小,又不听自己计策的事。《史记》原文:“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汉王)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韩信回复:“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
四、对万般无奈投奔自己的老友钟离眜见死不救
钟离眜走投无路,投奔韩信,韩信不仅没能像夏侯婴给季布说情那样,让刘邦赦免钟离眜,反而逼死好友,拿着好友的首级去“赎罪”。《史记》原文:“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
五、与郦生之弟郦商共事,不因其兄被杀内疚
刘邦打败项羽后,想收拾已经逃到海岛上的田横,田横想归顺,但马上想到被自己烹杀的郦生,以及郦生的弟弟郦商。《史记》原文:“田横因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后田横被迫至洛阳向刘邦投降,但仍念:“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於心乎?…遂自刭”。田横这样顾及别人感受,因此能有500壮士听其死讯后也集体自杀(“五百人在海中…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但是史书中,我们没有见到韩信与刘邦、郦商等人相处时,对郦生被杀事件有不忍之心,或者一点点难为情。
六、居功不退,以为功劳就是人生的全部
韩信应该在帮刘邦打败项羽后立即功成身退,辞去一切军政要职。历史上,这样做的人都是极其明智之人,如范蠡、张良、石守信等。老子《道德经》云“功成身退,天之道”。司马迁也认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而韩信只想着自己立了多大的功,因为自己被贬为淮阴侯而“日夜怨望”,怎能想到功成身退呢?
七、难以洞察别人需求,同时也就难以警惕人性之恶
韩信已立为齐王后,“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劝其背汉自立,并举例“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同时,区分君臣之交与朋友之交两种友谊,认为即使如张耳、陈馀两个朋友之间曾经结成刎颈之交,后来也有可能交恶相杀,更何况君臣之交了。韩信则认为,“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这是典型的认为“君王对你好、就会一直对你好”的痴人之梦。蒯通一针见血指出:“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张耳、陈馀)二君之相与也”,并称“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这些高论,韩信可能听都没能听懂。
由此可见,韩信最大的问题,是光管自己,一点也顾及不到别人的感受,共情能力极差,当然就无法从别人角度出发,洞察人性之恶,更不用说君王之恶了。最后落得被夷灭三族的悲惨结局,也就不足为奇。而这个致命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家人共同生活、没有家人直言教诲。
由此还想到另一个典型人物——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汉密尔顿从小就没有父亲,10岁时母亲去世,从此寄人篱下,缺乏家庭关爱教诲。汉密尔顿能力极强,独立战争时,是美国国父华盛顿的得力助手;美国独立后,汉密尔顿参加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对美国宪法做出重要贡献;美国宪法制定后、未获各州批准前,汉密尔顿与麦迪逊等人共同完成推介宪法的系列文章,后编入《联邦党人文集》,85篇中有51篇出自汉密尔顿之手,为美国宪法获得通过做出决定性贡献;美国按宪法选出华盛顿作为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请汉密尔顿出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一手建立的美国财税体制,延续至今;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之后,美国在按宪法约定程序选举第三任总统时,发现宪法制定时有一个“Bug”,同一竞选阵营的杰斐逊和伯尔选票相等,由国会从两人中选一人,因汉密尔顿对国会有重大影响,经汉密尔顿帮杰斐逊“拉票”,国会推举杰斐逊为美国第三任总统。汉密尔顿为国选贤,从此与伯尔结怨。杰斐逊担任总统,完成路易斯安娜并购,美国领土扩大了214万平方公里,面积翻倍, “杰斐逊式民主体制”与“汉密尔顿式经济体系”从此成为美国国家运行的两大支柱,并延续至今。
但汉密尔顿最大问题,是与很多开国元勋都有嫌隙,包括与华盛顿。独立战争时,华盛顿有一次批评汉密尔顿,汉密尔顿立即提出辞职,让华盛顿面子上很下不来。汉密尔顿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同为联邦党人阵营,但两人关系非常不睦。汉密尔顿因支持杰斐逊而导致伯尔竞选总统失利,令伯尔心生不满,但还不至于大动干戈。但后来伯尔竞选纽约州长时,汉密尔顿在一次小范围的场合谈到伯尔,称其为“不守规矩的和贪得无厌的人”,后此言被登报广而告之,引发伯尔提出与汉密尔顿决斗。伯尔在决斗中将汉密尔顿重伤。汉密尔顿重伤不治,年仅49岁。
汉密尔顿是美国开国元勋中唯一英才早逝的,其幼年时代缺乏家庭教诲,也许是导致其不善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