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为新冠而作的建筑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在疫情发生后,许多设计师也在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希望能通过优化设计,达到应对日后可能发生以及正在的流行病。

快闪学校——SOM

还记得之前写的泡泡玛特的快闪吗?这次SOM 建筑设计事务所把“快闪店”的模式运用到学校上。

SOM 建筑设计事务所通过模块化建造快闪教室,减少了原本需要做地基、回填等等步骤,减少时间成本。模块化建设的适应性让学校可以在多种地形上快速建设,为学生在多种情景下的学习提供空间,同时模块化建设也可以便捷的增减规模。

SOM 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初衷在于为受到新冠疫情困扰的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场所,从人群密集性、空气循环以及灵活变化性方面考虑,最终设计了“快闪学校”,并取名为学校/房子。

一间学校/房子的教室使用7个可折叠的材料,完全展开后的教室长12.8米。宽11米,在达到美国疾控中心要求学生保持1.8米距离的要求的同时还能容纳25人在室内上课,如果疫情结束,容纳人数可以再增加一倍。

设计师总结绍道“学校/房子可以在任何平整的地面上快速地进行安装搭建并投入使用,可以是在乡村也可以是在城市的环境中,也可以当学校需要快速扩大它的规模的时候成群地进行搭建,从而能够给予学生亲身学习的机会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健康。”

距离公园——Studio Precht

Studio Precht设计的距离公园希望能够满足受到疫情影响的人们的社交需要,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园都被迫关闭,Studio Precht就是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交场所,为此设计了“距离公园”。

距离公园的灵感来自手指上的指纹,但公园更像是一个迷宫,每一段道路的出入口都有显示器告知游客里面有没有人。

出于安全的考虑,一条道路不能有多人同时散步,但周边的道路可以,这样一来,游客不会过于孤独,在散步时可以听到旁边的脚步声。

设计师使用淡红色的花岗岩碎石作为路面,缓解了游客看厌了绿色植物的视觉疲劳。用来分隔每条道路的树篱高度会随着路径的延伸而上下起伏,形成一种流动感。

每一段道路都紧紧围绕着各自的喷泉成螺旋状排列,设计团队解释道喷泉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和内在的平衡,希望这样设计能让游客置身于自然的感召中。

游览整个公园大概要花20分钟,不过我很怀疑要是迷路了怎么办?

“我们在设计这个方案时主要关注于一个疫情隔离期间的常见问题,即如何设计一个满足社交距离需求的公共空间。同时,我们还希望所设计的这个空间,在疫情隔离结束之后,依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当下,这个公园空间的设计是为了确保隔离期的社交距离需求。而在这之后,这个公园还可以被用作隔离城市噪音所需。我本人在很多城市生活过,但至今都没有发现一个可以使人独处的公共环境,而这也许就是这个方案的价值所在吧。”——Chris  Precht(设计团队成员)

地拉那河畔社区——博埃里建筑事务所

博埃里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地拉那河畔社区位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预计容纳1.2万人,除了用以应对后疫情时代人们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气候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性要求。

博埃里建筑事务所将地拉那河畔社区定位成可以步行的“社区城市”,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也就降低了尾气的排放。

为此地拉那河畔社区按照职能的不同被规划成三大块,公共和行政区、城市服务区以及教育区,主要职能的集中布置有效的提高了处理事物的的效率,自然不必经常使用汽车。

在社区中遍地都是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利用了所有建筑物的墙面,让建筑物作为住宅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发电站,尽可能的实现社区电力的自给自足。同时运用高科技手设计的屋顶花园,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

对此外界的评价是“极尽最先进的智慧城市科技,为不可预测的后新冠未来做健康安全保障,实现一个生态友好、自给自足的设计介入”。

“这是欧洲对实现智慧环保自给能源特区的首次挑战,几个月后它将不仅能够回应震后紧急需求,还能满足后新冠时期的健康要求与气候危机需要,这一切都绝非偶然。地拉那代表最先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地区,我们很开心可以再一次为它的未来规划做贡献。”——斯蒂法诺·博埃里

健康建筑+平疫结合——未来建筑的设计趋势

在以上三个案例的基础我们总结一下未来建筑的设计趋势——健康建筑+平疫结合,健康建筑讲专业一点就是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建筑能做到平常使用和应对类似新冠疫情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不误,也就是“平疫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预留应急场地和设施

目前,许多建筑都没有预留应急场地和设施,遇到紧急情况就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者是预留了应急场地和设施,但被占用。

以日本东京临海广域防灾公园为例,平时游客可以欣赏公园的风景。

也可以体验、学习应急知识,如果发生灾害可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公园有大量敞开式布局,方便出入,公园内的亲水区可以转换为临时饮用水区。

公园内环状的道路可以有效减少通行时间,为应急救援争取时间。

公园内有储备仓库、应急供电、停机坪等装置,考虑的十分周全。

改善通风环境

许多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如果在设计通风时考虑到控制气流流向的问题,可以避免洁净空气与污染空气的混合,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比如SOM设计的快闪学校,将地板抬高,把供电和通风系统都放在地板下,在上方建立隔离屏障后,可以自由的控制气流方向。

同时合理的布置导风构件,还能丰富建筑外立面效果,加强建筑的“实在感”。

优化空间结构

优化建筑的空间结构,能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为公众提供安全的社交距离,也可以起到装饰效果,强化建筑空间的观赏性。

比如RENESA 工作室设计的餐饮空间,是印度第一家专门应对新冠疫情的公共场所,旨在为公众提供拥有安全社交距离的餐厅空间。

RENESA 工作室用网格化的空间布局,在为公众提供拥有安全社交距离的同时,也不至于公众感觉过于疏离。

餐厅夹层挑高,内部座位分区,通过设计分组,营造视错觉。

在主用餐区,RENESA 工作室用钢架和木制饰面作为隔断,不仅保障安全,还充分尊重隐私,部分区域还有折叠式隔断,可以根据需要自行使用。

在2020年,因为疫情封城,许多人不得不长时间待在家中,这让我们重新思考过去建筑的设计思路是否合理?

现在许多建筑师已经认识到过去让我们沾沾自喜的建筑空间暴露出许多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构成建筑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