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防治绝招』发热
发热是小儿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但正常小儿体温稍高于成人,并可波动于一定范围之间,清晨低,下午高,进食、剧烈活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不属于病理现象。
测量体温部位有腋下、口腔、直肠,其结果三者有差异,范围在0.3—0.5℃,以肛温最高,腋温最低。正常小儿的腋温为36—37.4℃。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即称发热。根据热度不同,临床上又分为低热(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5℃),超高热(40.5℃以上)。热程在2周以内者称为急性短期发热.持续2周以上者称为长期发热。
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l. 感染性发热:多由细菌和病毒引起,霉菌、支原体、寄生虫感染等也可引起发热。常见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脑膜炎、肠炎、肝炎、心内膜炎等。
2.非感染性发热:常由组织破坏或坏死(如白血病、恶性肿瘤、急性溶血、大面积烧伤等)、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病、药物热、疫苗注射后等)、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惊厥、癫痫持续状态、大量失水或失血等)、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如暑热病、颅内肿瘤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感染后低热、功能性低热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如何治疗
黄芩10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桑叶10克,白菊花10克,防风6克,青蒿6克,陈皮6克,薄荷3克,苏叶3克,甘草3克。
*咳嗽痰多,加川贝母6克,牛蒡子10克;
*气喘,加杏仁6克,葶苈子6克;
*腹泻.加神曲10克,莱服子10克,鸡内金3克;
*呕吐,加黄连3克,竹茹12克;
*抽搐,加钩藤10克,蝉蜕1.5克;
*牙龈肿痛,加牡丹皮6克,川牛膝10克;
*咽痛,加山豆根6克,射干10克;
*恶热烦渴,加生石膏30克;
*夜热较甚,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性结膜炎所致高热。
有哪些单验方
1. 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甘草15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不拘时服。
2. 青蒿5克,石膏5克,滑石(包煎)3克,茶叶2克,燕子泥5克,冰片2克,共研细末,加甘油和适量蛋清调成浆糊状,外敷于肚脐,上以纱布覆盖。
3. 生地黄10克,木通6克,黄芩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特别提示
1.发烧患儿的室内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在18—20℃,湿度60%为宜,若干燥可在室内陆上洒水。
2.保持皮肤清洁,衣着要宽松,经常翻身、拍背.清除鼻腔分泌物,注意侧卧位,以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3.由于发烧呼吸增快,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多喝水、米汤、菜汤、淡果汁等,以便补充水分。饮食要营养丰富、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