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浊我独清
——读荒湖的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
《有底线的人》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亚子这个“我”与父亲两代人焦头烂额的造屋事件,及从县长到市政协文史办主任“周正海”这个“我”为保住“楚国界碑”和“烈士陵园”等历史文化遗迹,在官场上发生的种种冲突,成功塑造出了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有底线的人”。小说中至少有八处写到了“我是一个有底线的人”、“我是有底线的”。“我是一个有底线的人”第一次出现在小说的第三章《我回家造屋的确切原因》中,原文是这样写的:我知道,江子哥还在记恨我。去年夏天,他带着曹兵拎着烟酒去找我,他们想在新国县城开发房地产,让我帮忙疏络疏络关系。我没答应他,他的侄女婿将我老家的后背山炸得面目全非,这样的人,我还能帮他吗?再说,就是曹兵没把家乡的后背山炸掉,像这类工程上的事,我也不会插手,这是我做人做事的底线。我是个有底线的人。那天,我让江子哥把烟酒拿走。他没拿。因为这件事,他在家乡没少说我坏话,意思是我把头上的那顶帽子看得太重,一点家乡情面都不讲。此处表明,“我”虽是一县之长,但“我”是一个不以公谋私、不乱用职权的人。这是“我”为官的底线。第二句“我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写在《五、细水叔干涉我建房》这一章里:这次换届,据说刘建明单独找钟卫谈过话,听取他对新国县县级班子换届的看法,随后,钟卫分别找四大家领导谈话,听取意见建议。征求我的意见时,我的态度非常明确,服从组织安排,决不挑肥拣瘦。常委会上,钟卫书记再次重申本次换届的纪律,要求每个常委同志带头遵守政治纪律,严禁请客送礼和跑官要官。实际上,谁都清楚,规矩归规矩,送礼归送礼,那些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人,依然我行我素。当时十八大还没召开,请客送礼之风盛行,大凡手上有点权力的,照样拿着公款办私事、跑关系。我是一县之长,管着县里的财政,要想拿点钱出来,送给某个大官,比如送给刘建明,其实也容易,但我始终没有这样做。我说过,我是个有底线的人。此处的“我是个有底线的人”,是一个怎样的底线呢?即使在官场的黑暗中,仍能守住底线,能不拿公款办私事、不去跑官要官的人。这一处,再次写到了“我”为官的底线。在《十八、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先后找我谈话》这一章,也写到了“我是有底线的”:这时,我已感觉到额头上开始冒汗,正顺着眼角流向耳根,痒痒的。我抽出纸巾擦了擦,将它揉成团,捏在手掌里。说实话,自从担任领导干部以来,我总体上是小心谨慎的。记得多年前有位领导对我说过:当干部要做到三靠,一靠工资,二靠老婆,三靠组织。这三靠涵盖了金钱、美色和权力,语言朴实,含意深刻。这么多年来,我不敢说我完全做到了三靠,但相比较而言,我是有底线的。就说在新国县这些年吧,我拒绝过无数个女人的诱惑和勾引,坚决不插手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在干部使用问题上,决不徇私舞弊和任人唯亲。除了过年过节收受一点土特产,原则性的错误,我没有触犯过一次。第四次写到“我是个有底线的人”在《二十、我离开新国县回到东楚市》这一章里:我抱着她,为她盖好被子。后来,她睡着了。我亲了亲她的额头,留下一张纸条,去办公室凑合了一个晚上。我说过,我是有底线的人,虽然我不爱我的妻子张虹,但我们毕竟没有离婚,两年里,我和陆小玉的友情就一直停留在那个水平上。这一底线就是抵御美色的诱惑。即是做人的底线、道德的底线。在《三十六、王家湾又出了问题》中,也同样是在美色面前,提醒自己是个有底线的人:随后,我去城中央的金湖边转了一圈,我盯着湖里的景观睡美人,想到了新国县的陆小玉,我想给她打一个电话,我想见到她,我希望她坐着出租车,立马来一趟东楚市。我拿出手机,刚刚拨完两个号码,立马止住了。人家都结婚成家了,我还与她联系什么呢?有意义吗?这不是没事找事吗?你说自己是个有底线的人,怎么会有这种丧失底线的想法呢?《二十六、苏红支书找我签字拆屋》中第六次写到了“我是个有底线的人”:“苏红呀,你实在要辞职,我周正海也没办法,我只能说声对不起。”我站起来,喊了一声服务员,让她过来结账,服务员一手捏着发票,一手指了指苏红说,账已经结过了。我瞅着苏红,又抢过发票瞧了瞧,从裤子口袋里摸出钱包,抽出几张钞票,甩在酒桌上:“苏红,我今天跟你说清楚,想让我签字,没门!退一万步说,哪天我就是回去签字,我也不会让你多给一分钱,我是个什么人,你还不知道呀?我是个有底线的人!”这一次的底线写的是,“我”决不会多拿一分老家房屋拆迁的赔款。“我”不被金钱的诱惑,在金钱面前,我是个有底线的人。此内容在《三十、我又一次焦头烂额》一章中再次写到:“就按政策来,我决不多拿一分钱,我是个有底线的人。”我再一次当着大伙的面表态说,“我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说过的话,就得算数。好了,就这么定了。”第八次写到“我是个有底线的人”在《四十四、第一次上云台山》一章中:我掉头瞧着“楚国界碑”四个大字,伸手摸过去,石碑凸凹不平,石头表皮上那种像晶体一样的尖细矿石,硌痛了我的手掌。我盯住界碑,忍不住对它说起话来:“市里要搞沿江开发,修沿江大道,章市长要求我们把你搬迁出去,他是为了节省四千万,你说我怎么办?你是文物,是国宝,我当然不想搬,专家们都不让搬,老百姓可能希望你搬迁,那是因为他们对你的价值不了解……作为市长,他想搞沿江开发,把江滨搞漂亮一点,我能理解。可是,作为一个市长,他竟然对我说出那种话来,他简直就是在侮辱我,我是个有底线的人!……”这里的底线,是指保住人格的尊严。为了保住权力、地位、名誉,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这样就没有尊严可说。小说中的“我”,就是这样一次再次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提醒自己“我是个有底线的人”,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底线。这底线,包括了为官的底线、做人的底线,这底线,就是人性、道德的最后防线!是立世之根本!“我”的底线是什么?是在做人做事的言行上,内心设立起的且不得逾越的道德良心、法律法规、制度章程、纪律规矩的最低标准。守住底线,就是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反之,越出底线,就是思想的蜕变,道德的沦丧,甚至是违法或犯罪。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事的最起码的准绳,也是维护自己尊严的法宝。就如小说中写到的“做个有底线的人,你就坏不到哪儿去”。“我是个有底线的人”也正如“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宁愿在造屋中受尽批斗等种种委屈,也不愿低下地去给村干部送那只芦花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要保住底线又是多么的不易,甚至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坚守不“不以公谋私、乱用职权”的底线,“我”没有帮助想在新国县城开发房地产的曹兵疏络关系等原因,导致曹兵因“我”在老家造屋,而举报诬陷“我”;“我”不拿公款办私事、不去跑官要官,我不仅未能得到提拔县委书记,且连县长的官职也保不住,甚至最后落得个彻底免职;“我是个有底线的人”还导致老家修屋阻扰重重,城南造屋,屋未做反失五万;“我是个有底线的人”,使“我”未能与自己喜欢的人走到一起……“我”这个有底线的人,最后从官场从社会一步步退回到200年前迁出的原籍周由,孤家寡人退隐云台山。看上去,“我”这个有底线的人,最终是一场惨败,被淘汰出局。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我”失去的是外在的浮华,“我”得到的是内心的安然。“我”终于在云台山改建了一个我理想中的房屋。返朴归真,高远脱俗。我回到了青山绿水中,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这个因有着少年借宿经历而导致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宿感的人,终于有了心的安宁之所,有了自己心的归宿!这应该就是小说中写到的“一直以来,可以说从小到大,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找个地方做幢房子”的原因。这部小说,像是一场悲剧结尾,但却并不令人悲伤,因为“我”在重重生活困阻之中,在种种色、权、利诱惑之下,守住了最后的道德底线!读完这部小说,让人想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官场腐败,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想到陶公笔下的桃花园。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因此,这部小说,不仅塑造出了这样一个“有底线的人”,并且,为这个有底线的人,安排了一个真正适合于他的归宿,让完美的生命,归复自然中去求得。
曹红燕:1966年生,湖北大冶人。原黄石日报记者编辑。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恭候花开》、禅诗集《淡味最久》。合著《现代禅诗流派诗人十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