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故乡记忆中的年

每年春节期间,身在他乡,我能想像老家亲人们每天在做什么,在吃什么,也尽自己所能,让故乡的风味在舌尖回味,让故乡的风情在记忆中氤氲。

**********************************************************

肉糕是每一个麻城人的饮食信仰,麻城人把酒席叫肉糕席,如果桌面上没有肉糕,菜品再多也不算正式酒席,就是不爱好、不好胜。我小时候除了亲戚家有红白喜事之外,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吃到肉糕。过年家家必做肉糕吃,年前年后亲戚们往来亲密,可品尝到很多家的肉糕。肉糕在蒸笼里刚熟时切一块吃,叫吃热肉糕,那是儿时最期待的事情,为此常常熬到大半夜。

**********************************************************

糍粑也是麻城过年必备的食品。过了腊月二十各家各户陆续打糍粑,年味就是在热火朝天的打糍粑中一天天变浓的。糍粑可以煮面条,可以煮甜米酒,也可以煎或炸。我最喜欢烧糍粑,如果被允许烧一块糍粑,那是很幸福的事情。去年春节回家,尽情地烧糍粑吃。

**********************************************************

在冬月各家各户就在酿过年的米酒,母亲很会做米酒。过年待客会用它煮糍粑或汤圆吃,有时米酒汁也当下菜的酒。几乎不记得家里有为过年买酒的事情。当年,我被米酒醉过一次,只贪它甜,不知不觉就醉了,面红耳赤,吃下的东西全吐了,母亲心痛不已,抱着我问难不难受,怎么难受,我用摇头点头回答她,她叫我别晃头,说吐就是把头晃晕了。真想再醉一场。

**********************************************************

这是小麦丸子,到腊月二十八家家用油炸。像油条一样,但外型没有油条要求高,咸的。可以切成块煮面条吃,也可以放饭上蒸来吃。春节期间家里来客常常随机,可能几个人在吃饭时,又有几个人来了。菜好办,煮饭较麻烦,它就成了待客的主食。当家里的小麦丸子炸好后,我就开始年饱了,眼看着过年的食品一天比一天丰富,我却一天比一天没有味口。

**********************************************************

在炸小麦丸子的同时还会炸苕丸子。把蒸熟的苕加点面粉揉合好,搓成圆球用油炸。用途与小麦丸子相同。小麦丸子在寒冬易回生,而苕丸子不会,小时候爱偷吃家里的冷苕丸子。这大概是年饱的原因之一。

**********************************************************

有的人家还炸绿豆丸子,它是用来做菜的,可让酒桌上多一道菜。不知道为什么我家从来没有做过绿豆丸子,我只有机会吃到一、二个,觉得香极了。到1989年春节,我在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头家面对餐桌上一大碗绿豆丸子时,欲大块朵颐却发现它粗硬难咽。于是,怀着像林黛玉在笼翠庵当着宝钗、妙玉的面,让宝玉 喝了她的半盏剩茶的心理,当着家人和同学的面,把我咬了一口的一个绿豆丸子放进男朋友碗里。

**********************************************************

肉丸子是和肉糕一起做的,做的量很有限,基本都用来待客,因此,我们常常只能吃到亲戚家的肉丸子。母亲说:吃肉丸子要检长尾巴的吃,那尾巴是没剁碎的肉丝,能嚼着一点肉味儿。当年,要在一碗肉丸子里检到一个长尾巴的肉丸,比在支付宝上咻个红包还难。

**********************************************************

鱼丸子也是在做肉糕时做的,常常是粉多鱼肉少,做的量较多。鱼丸是最不腻味的丸子,味道鲜美,可与豆腐一起做汤,和粉丝一起做汤,或炒辣椒。也许为了去腥,有鱼丸子的菜一般是辣味,使我不得放开来吃。

**********************************************************

这是豆折,可煮在面里做主食,也可以炒来做菜吃,也可以卷咸菜做饼吃。由豆粉、米粉、面粉混合做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乡亲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很多亦食亦菜的东西,只为待客时能多奉上一味。

**********************************************************

这叫锤鱼,我在家乡时已有耳闻但所见不多。我离开麻城很久后,它改称鱼面成为家乡一大特产远销各地。由鱼和老家的苕粉制作而成,跟豆折一样可食可菜。家人总拿它当礼物送给我们,这个我小时候只闻其名不知其味的乡味儿,如今我家年年都有囤积。

**********************************************************

这是糖粑,炒米加麦牙糖做成,讲究的人家还会加一些芝麻花生。母亲做这个特别拿手,我吃这个特别有味,我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母亲年年仿佛是专门为我做的一样,这种过年的零食我吃得最多。有一年家里做得多,我直到五一节后才吃完最后一块。

**********************************************************

这是春饼。常常在正月十四下午家家烫春饼,正月十五吃春饼。粉丝、肉沫荠菜做馅。在年后被各种食品灌得滞腻的胃渐渐寡淡的时候,吃几根春饼好不香美。十四晚上要炒点瓜子花生,说是炒蚊虫跳蚤,家里就卫生了。二姐有一次一边炒瓜子一边唱:炒蚊虫、炒跳蚤,炒到隔壁咬德香。德香是左邻,小孩子这样唱并没有什么恶意,耍点创作的小聪明罢了。

我烫过几次春饼,基本成功,只是皮太厚。

**********************************************************

这是人工掛面,平时也吃得上。做一方掛面很不容易,流程如图所示,所以无论平时还是过年,吃起来还是很精细。从面棍子上撸下的掛面头儿,可以尽情吃个饱,对于常年只有七成饱的孩子来说,吃一顿有劲道、有味道的掛面头,也是难忘的回忆。

**********************************************************

这是火烧粑,哥哥最拿手,他能让馅包在粑的最边沿。这是老家很普通的曰常面食,但必须记上一笔。我也做过,但没有在灶堂烧过的味道,也难让馅做到边上,让两面厚薄相同。

**********************************************************

这是手擀面,我十来岁就十分拿手。每年暑假我在家当大厨,负责一家人的伙食。常常早上火烧粑,由我和好面,炒好馅儿,哥哥回家做,嫂子或二姐烧火。中午吃米饭,一个蔬菜一个腌菜送饭。晚上擀面吃,剁点蔬菜煮在面里叫洒个星。我常在半下午将面擀成切好抖成丝放在箥箕中待煮。有婶娘、嫂子看到我擀的面,啧啧称羡,说:去给我家擀一次面吧!那是我在老家唯一的骄傲。

**********************************************************

藕丸子藕荚。其实卜小时候只吃过炒藕片,脆清清的。吃过炖藕,粉垞垞的。对藕有十二分好感。后来他乡谋生,在湖北菜馆吃到这两样菜,自己把它们纳入舌尖上的故乡。

**********************************************************

这叫炸果儿,是那个肚里没有几滴油的年代过年时最馋的零食。今年来成都前我在家炸了两大盆带给孩子们,告诉他们这是我最为留恋的家的味道。用面粉和黑芝麻,加香油和盐,擀成薄片切成丝,用油炸。味道又香又脆。可惜孩子们不喜欢吃,这个年味儿我一个人咀嚼。

**********************************************************

“二十四,嘬鱼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买)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家家炸(做油炸食品);二十九,家家有;三十晚上贴春联,初一出来大摆手......”这是小时候唱的童谣。舌尖上的故乡那时候的年啊!人生无论发生多少变化,长成了的那个家乡的胃,不会改变。它总是在关键时候,提醒自己不忘原来。

**********************************************************

(0)

相关推荐